


摘 要 從2009年開始,在國家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的資助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加大了在孟加拉國、越南等境外優質高產農作物的試驗示范,重點是雜交水稻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連續多年來的試驗示范效果顯著:在孟加拉國,每hm2平均產量為9.75~10.8 t,高者達11.6~12.6 t,較當地主推品種BRRI29增產32%~40%,品質和抗性較好,Q優108和SQR-6兩個新品種通過孟加拉國國家審定;在越南,每hm2平均產量為7.2~9.8 t,高者達10.5~12.0 t,較當地主推品種Ⅱ優838增產20%~30%,品質和抗性較好, Q優12新品種通過越南國家審定。通過實施該試驗示范項目,促進了重慶農業走出去承擔農業技術合作項目,促進了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合作,提升了“Q優”系列雜交水稻新品種在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市場競爭力。
關鍵詞 孟加拉國;越南;雜交水稻;“Q優”系列;試驗示范;增產
中圖分類號:F316.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001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123.1800.02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23 18:00:00
為落實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對外承諾,推動農業對外投資合作,提升我國主動參與全球農業資源配置能力,開展糧食領域國際合作和對外農業經濟技術合作,加快我國優勢農業技術在國外的推廣速度,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作貢獻;同時,也為了充分發揮政府支持對企業的杠桿作用,幫助目標國提高糧食產量,支持企業走出去發揮更大作用,從2009年開始,在國家農業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的支持下,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中一種業有限公司加大了在孟加拉國和越南等境外優質高產農作物的試驗示范工作,試驗示范的重點是雜交水稻新品種及其配套栽培技術。連續多年的試驗示范效果顯著,大大促進了重慶市雜交水稻在孟加拉國、越南的出口和推廣應用。本文對試驗示范結果進行綜合報告分析。
1試驗示范品種、地點和面積
2009—2015年,主要在孟加拉國和越南開展試驗示范(現場圖片參見圖1~圖10)。
在孟加拉國試驗示范的水稻品種主要為自育的Q優1號、Q優6號、Q優8號、Q優11號、Q優12號、Q優13號、Q優18號、Q優28號、Q優4108、Q優108、慶優108、Q香稻等優質高產雜交水稻12個和新組合53個,試驗示范地點主要在Dhaka、Jessore、Rangpur、Bogra、Gazipur、Comilla、Mymesingh、Tangail等水稻主產區,試驗示范面積共計326.5 hm2。詳見表1。
在越南試驗示范的水稻品種主要為自育的Q優1號、Q優6號、Q優8號、Q優11號、Q優12號、Q優13號、Q優18號、Q優28號、Q優108、慶優108、Q香稻、Q優100、Q香稻101、熱粳優35等優質高產雜交水稻14個和新組合47個,試驗示范地點主要在中部的廣南省,北中部的藝安、清化、河靜等省,紅河平原的寧平、南定、太平、海陽、北寧、海防、北江等省,北部山區的富壽、太原、北件、安沛、河江、宣光、萊州等省、直轄市,試驗示范面積共計243 hm2。詳見表2。
2試驗示范方法
2.1品比試驗
2.1.1 試驗設計
采用3次重復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3.33 m2,重復間設走道50 cm,四周設保護行。
2.1.2 播種及苗期管理
根據當地氣候適時播種,加強田間肥水管理,防治病蟲害,去除田間雜草。
2.1.3 大田管理
采用“重底早追”配方施肥,667 m2施純氮10 kg,N∶P∶K=1∶0.6∶0.8。在越南N肥70%作底肥、30%作追肥,P肥全作底肥,K肥底肥、穗肥各50%。在孟加拉國N肥60%作底肥、30%作追肥、10%作穗粒肥,鉀肥60%作底肥、40%作穗粒肥。底肥用有機肥配合施用P、K肥。追肥于栽后5~7 d施用。深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放水曬田,復水抽穗結實,成熟放干收獲。
2.1.4 主要記載內容
(1)生育進程:播種期、移栽期、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
(2)苗情調查:定點調查基本苗、最高苗、成穗率。
(3)產量結構調查:考查有效穗、穗著粒、穗實粒、結實率、千粒重。
(4)農藝性狀調查:調查株高、穗長、株葉形態、分蘗力。
(5)抗性調查:調查對當地主要病蟲害的抗性,抗倒伏能力。
(6)品質檢測:測試直鏈淀粉含量、堊白粒率、堊白度、蛋白質含量等理化品質,糙米率、整精米率等加工品質指標。
(7)實收產量:測試各小區的實際收獲產量。
2.2擴大試驗示范
根據各個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的生育特點,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栽培耕作情況,科學運用好以下技術要點。
2.2.1 越南
(1)按當地播種季節適時播種,合理密植。667 m2大田用種1.25~1.5 kg。早稻栽插密度在1.8萬穴/667 m2,晚稻以2萬穴/667 m2為宜。根據各品種的特點適當調節密度。
(2)合理施肥,科學管水。方法參見“2.1.3”。
(3)采用綜合措施,及時防治病蟲害。秧田苗期注意防治稻薊馬、褐飛虱,同時有利于預防水稻黑條矮縮病;在“破口期”防治稻瘟病,防治螟蟲、紋枯病等。
2.2.2 孟加拉國
(1)育秧。根據當地中秈生產季節適時播種,用地膜覆蓋濕潤育秧,稀播勻播培育多蘗壯秧,667 m2大田用種1 kg。
(2)移栽。秧苗4~5葉期移栽,667 m2栽1.2萬~1.5萬穴,每穴2粒谷苗。
(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每667 m2施純氮10 kg,P2O5 6 kg,K2O 8 kg。方法參見“2.1.3”。
(4)防治病蟲害。在抽穗前10 d左右防治1次紋枯病,及時防治稻瘟病、螟蟲、稻飛虱等。
3試驗示范結果
2009—2015年在孟加拉國和越南的試驗示范表明,參加試驗示范的優質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在產量、品質、抗性等各主要農藝性狀上表現突出,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在孟加拉國,平均產量為9.75~10.80 t/hm2,最高產量達11.6~12.6 t/hm2,較當地主推品種BRRI29增產32%~40%以上,品質和抗性較好,Q優108和SQR-6兩個新品種通過孟加拉國國家審定。在越南,平均產量為7.2~9.8 t/hm2,最高產量達10.5~12.0 t/hm2,較當地主推品種Ⅱ優838增產20%~30%以上,品質和抗性較好,Q優12新品種通過越南國家審定。詳見表3、表4。
4主要成效
4.1提高了有關國家水稻產量,社會效益巨大
通過試驗示范推廣,幫助有關國家有效地提高了水稻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水稻新品種‘SQR-6’在孟加拉國試驗示范產量達到10.8 t/hm2,較當地主推品種增產50%以上;‘Q香101’在越南北寧、寧平試驗示范產量達10.5 t/hm2,較對照品種‘II優63’增長20%以上。2015年中一種業公司在孟加拉國、越南推廣應用‘Q優’系列雜交水稻品種約40000 hm2,為當地新增稻谷18萬~25萬t,當地農民實現增收2.5億~4.8億元。
4.2在境外建立了穩定的農作物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
通過與試驗示范國家政府部門溝通,與當地農業企業合作,在孟加拉國、越南等國主要目標區域建立了穩定的水稻新品種和蔬菜等其他農作物品種的篩選與試驗示范基地10個,面積180 hm2。2015年共篩選出新品種43個,試驗示范新品種24個,試驗示范面積達3600 hm2,種子出口量基本上和2014年持平。為開發目標區域,發掘目標區域新品種建立了穩定的試驗示范與展示平臺。
4.3引進和利用了境外種質資源
在越南、孟加拉國等國引進地方優質、抗病、抗逆水稻種質資源30份以上,正在進行新品種轉育。
4.4增進了與試驗示范國家在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提升了其對“Q優”系列雜交水稻的認知度
通過在試驗示范國家開展以‘Q優’系列雜交水稻為主的農作物新品種的試驗示范,中一種業公司與試驗國家的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農業科研部門進行了大量的交流與協商,了解了其農業產業政策與發展目標,展示了中一公司在農業研發與推廣方面的實力,提升了他們對公司品牌‘Q優’系列雜交水稻的認知度。
4.5促進了“Q優”系列雜交水稻新品種及其種植技術的市場準入與推廣應用,提升了Q優水稻在東南亞國家的市場競爭力
通過在目標區域的大量多點觀測篩選試驗與田間展示,篩選出了適宜當地種植的苗頭目標品種,讓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Q優新品種抱有希望,當地合作企業充滿信心,有利于品種快速進入認定和推廣應用。目前已有Q優1號、Q優6號和Q優12三個新品種通過越南國家審定,Q優108和SQR-6兩個新品種通過孟加拉國國家審定。
4.6促進了重慶農業走出去承擔農業技術合作項目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不但為中一公司的Q優水稻品種提高了國際知名度,也為重慶農業走出去爭光添彩,促進了中一公司代表重慶承擔援坦桑尼亞農業技術試驗示范中心、援孟加拉國水稻技術合作項目。
4.7促進了我國農業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合作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中一公司積極與亞洲國家開展農業經濟技術合作,促進其農業生產發展和技術進步,增強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為實現農業國內發展和“走出去”發展戰略提供了一個和平友好的周邊國際環境。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