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8畝多土地入股合作社,種植迷迭香,我平時到合作社務工,去年全家收入3萬多元。產業扶貧讓俺老百姓有事可做,也有了致富的信心。”1月12日,在河南省郟縣安良鎮老山薛村,村民張紅衛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介紹,安良鎮老山薛村規模種植中藥材迷迭香66.67 hm2,其他中藥材33.33 hm2。去年全縣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村依托村里的森科藥材種植合作社,采取貧困戶土地入股、園區務工、參與分紅的方式,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合作社吸收16戶貧困戶土地入股合作社,吸納貧困群眾到園區務工1900人次,群眾獲得務工工資15萬多元、地租收入14萬元。如今,該合作社不僅成為該村脫貧致富的龍頭產業,還輻射帶動了周邊高樓、磨石坑、巖郭、段溝等5個行政村的貧困戶參與其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位于渣園鄉渣園村的新軍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33.33 hm2,建大棚種反季節蔬菜,一改過去傳統種植模式,由單一種植向綠蘆筍、竹筍、生姜、草莓、五彩椒、千禧果、水果黃瓜、臺灣珍袖西瓜、西蘭花等多元化種植發展,農產品遠銷省內外。該鄉依托大棚蔬菜種植推進貧困戶的土地向合作社流轉,讓貧困戶當“地主”,合作社把大棚返租給流轉土地的貧困戶種植或者鼓勵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到合作社務工,走出了一條適合該鄉實情的脫貧之路。
郟縣現有貧困村58個,建檔立卡貧困戶5411戶,涉及貧困人口14643人,2016年計劃脫貧20個村4280人。2016年以來,郟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做大做強產業,奠定富民增收的基礎,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此外,該縣還著力加強教育脫貧,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脫貧,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搞好臨時救助扶危濟困脫貧等。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20個村4517口人的脫貧任務,占年度脫貧目標任務的105.5%。
(來源:中國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