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2016年,按照重慶市植保植檢站統一安排,結合秀山實際,秀山縣植保植檢站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開展農藥減量控害百畝示范工程。結果表明: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稻飛虱的防治減量用藥40%,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減量用藥20%,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減量用藥30%與常規化學防治的效果相當。
關鍵詞 激健;水稻病蟲害;減量控害;防治效果;重慶市秀山縣
中圖分類號:S435.115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012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123.1800.02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23 18:00:00
2016年,按照重慶市植保植檢站統一安排,結合當地實際,秀山縣植保植檢站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開展了農藥減量控害百畝示范工程。
1材料與方法
1.1示范區概況
秀山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區腹地,常年水稻種植面積2.0萬hm2。水稻病蟲害總體發生較重,蟲害重于病害,尤以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水稻紋枯病發生普遍,為害嚴重。示范地位于秀山縣清溪場鎮溪沙南村,在秀山縣水稻高產示范區內。示范地地理坐標為N 28°26′16″、S 108°59′43″,海拔417.3 m,示范片區處于秀山縣惠農農機專業合作社水稻成片種植區域,地勢平坦,光照好,土壤為水稻土,肥力中等偏上。種植方式上采用統一育苗,機插機收,播種期在3月底,8月底至9月上中旬收割。種植品種為深兩優5814,由秀山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統一提供。
1.2防治藥劑及器械
(1)減量增產助劑為“激健”,主要成分: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油酸甲酯、玉米胚芽油、油茶籽油、大豆油等。“激健”的作用機理是通過與農藥混用,增加農藥的滲透力和傳導率,減少農藥有效成分在體表、體壁停留量,增加從體表進入體壁、從體壁進入體內的量,增加進入靶標的量;在植物體內提高農藥向上傳導,縮短作物中殘留農藥的半衰期,進一步降低殘留。“激健”由四川蜀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重慶植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40%毒死蜱乳油,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秀山縣植保植檢站提供。
(3)25%噻嗪·異丙威可濕性粉劑,江蘇長青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秀山縣植保植檢站提供。
(4)36%氰蟲·毒死蜱懸浮劑,浙江新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秀山縣植保植檢站提供。
(5)75%拿敵穩(50%戊唑醇+25%肟菌酯)水分散粒劑,德國拜耳公司生產,秀山縣植保植檢站提供。
(6)背負式噴霧噴粉機,臨沂三禾永佳動力有限公司生產,秀山縣植保植檢站提供。
1.3示范設置
減量用藥控害增效示范片區設在清溪場鎮沙南村,由種植大戶種植。示范區共設立5個處理:(1)減量用藥20%加“激健”助劑15 mL,施藥面積3.33 hm2;(2)減量用藥30%加“激健”助劑15 mL,施藥3.33 hm2;(3)減量用藥40%加“激健”助劑15 mL,施藥3.33hm2;(4)常規用藥,施藥3.33 hm2;(5)CK,空白對照667 m2。大區示范,不設重復。
1.4施藥時間及方法
示范區施藥分2次進行。第一次施藥時間2016年6月11日,施藥當天陰天,防治、調查對象為稻飛虱,藥劑配方及667 m2用量為:40%毒死蜱乳油100g+25%噻嗪·異丙威可濕性粉劑50g+“激健”助劑15 mL。第二次施藥時間2016年7月11日,施藥當天天氣晴好,防治、調查對象為稻縱卷葉螟和紋枯病,藥劑配方及667 m2用量為:36%氰蟲·毒死蜱懸浮劑120 mL+25%噻嗪·異丙威可濕性粉劑50 g+75%拿敵穩(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5 g+“激健”助劑15 mL。施藥方式為機動噴霧器噴霧,當天完成4個處理全部施藥。
1.5調查方法
1.5.1 稻飛虱
共調查2次:藥后7 d,即6月18日調查1次;藥后14 d,即6月25日再調查1次。每個處理調查3塊田,每塊田采用平行跳躍法調查20叢,拍打稻叢,統計落入統計盤內的稻飛虱數量,計算蟲口減退率。
計算公式:
蟲口減退率(%)=(施藥前蟲口數-施藥后蟲口數)/施藥前蟲口數×100
防治效果(%)=(施藥后蟲口減退率-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對照區蟲口減退率)×100
1.5.2 稻縱卷葉螟
共調查2次:藥后7 d,即7月18日調查1次;藥后14 d,即7月25日再調查1次。每個處理調查3塊田,每塊田采用5點棋盤式取樣,每點調查5叢的卷葉數、稻葉數,并剝查存活幼蟲蟲口數,計算百叢蟲量、卷葉率。
計算公式:
卷葉率(%)=調查卷葉數/調查總葉數×100
保葉效果(%)=(對照區卷葉率-處理區卷葉率)/對照區卷葉率×100
殺蟲效果(%)=(對照百葉蟲量-處理百葉蟲量)/對照百葉蟲量×100
1.5.3 水稻紋枯病
8月24日,水稻乳熟期調查1次。每個處理調查3塊田,每塊田直線取樣100叢,計算叢(株)發病率和病情指數。
采用的水稻紋枯病分級標準為:0級,全株無病;1級,基部葉片葉鞘發病;2級,第三葉片(自頂葉算起,下同)以下各葉鞘或葉片發病;3級,第二葉片以下各葉鞘或葉片發病;4級,頂葉葉鞘或頂葉發病;5級,全株發病枯死。
計算公式:
病叢(株)率(%)=病叢(株)數/調查叢(株)數×100
病情指數=Σ(各級發病株樹×各級代表值)/(調查總株數×最高級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 對照病情指數×100
2結果與分析
2.1對稻飛虱防效
藥后7 d: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常規防治防效分別為89.92%、86.89%、86.09%、80.18%,以減量用藥20%防效最好,其次是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4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20%防效比常規防治高6.71%~9.74%,減量用藥加“激健”的防治效果明顯(表1)。
藥后14 d: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常規防治區防效分別為94.86%、93.97%、92.49%、88.32%,以減量用藥20%防效最好,其次是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4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20%防效比常規防治高4.17%~6.54%,減量用藥加“激健”的防治效果較明顯,但3個減量用藥處理間差異不大(表2)。
2.2對稻縱卷葉螟防效
藥后7 d: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常規防治區防效分別為72.47%、53.99%、32.96%、69.21%,以減量用藥20%殺蟲效果最好,其次是常規防治,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兩處理殺蟲效果較差。保葉效果以減量用藥20%為最好,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常規防治保葉效果都較差(表3)。
藥后14 d: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常規防治區防效分別為83.34%、58.11%、33.34%、87.40%,以常規防治殺蟲效果最好,其次是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兩處理殺蟲效果較差。保葉效果以減量用藥20%處理為最好(93.90%),其次是常規防治、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表4)。
2.3對紋枯病防效
成熟期調查紋枯病的防效,每667 m2使用“激健”15 mL,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減量用藥40%、常規防治區防效分別為78.7%、78.5%、71.1%、78.5%。減量用藥20%、減量用藥30%、常規防治3個處理防效相近,差異不明顯,減量用藥40%處理防效比另外3個處理略低(表5)。
3小結
為了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減輕農藥對環境的污染,農藥減量控害是農作物病蟲防治的現實需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激健”是一種配方特殊、作用機理獨特的減量增效助劑,已在全國各地進行試驗示范。秀山縣針對本縣水稻生產現狀,從當地實際出發,開展了水稻病蟲害防治減量用藥探索。
從示范結果看,在稻飛虱的防治上,減量用藥20%加“激健”、減量用藥30%加“激健”、減量用藥40%加“激健”3個處理防治效果都比較好,都超出常規防治,建議在稻飛虱的防治上推廣使用減量用藥20%加“激健”、減量用藥30%加“激健”、減量用藥40%加“激健”。在稻飛虱發生較重的年份,建議推廣使用減量用藥20%加“激健”、減量用藥30%加“激健”。
在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上,只有減量用藥20%加“激健”與常規防治的殺蟲效果和保葉效果相當,建議在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上推廣使用減量用藥20%加“激健”。
在水稻紋枯病的防治上,減量用藥20%加“激健”、減量用藥30%加“激健”與常規防治防效相當,建議在水稻紋枯病的防治上推廣使用減量用藥20%加“激健”、減量用藥30%加“激健”。
由于氣候條件、實驗田塊、人為調查數據等因素的差異,為了得到穩定的試驗結果,建議繼續進行多點、多年試驗及大區示范,為大面積推廣提供更為可靠的理論依據。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