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0—2015年,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聯合相關農技推廣部門,對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進行本土化研究。主要采用優質高產雜交水稻新品種‘渝香203’‘渝優1351’等進行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示范。在總結技術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議:應對水稻育秧進行深入研究;開展大量的技術本土化研究,對不同水稻生產區的主推品種的葉齡模式及不同栽培條件下的密度、水、土壤等各項參數進行分析和明確,以便為大面積水稻生產提供可靠的資料依據。
關鍵詞 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015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123.1756.017.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23 17:56:00
水稻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還可供綜合加工利用及醫藥用,需求量較大。加強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研究對提高水稻產量具有重要意義。要實現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需對當前水稻生產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礎上,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施肥技術對水稻的種植環節進行改革和完善。比如,通過利用對植物生長的調節作用來防治水稻的早衰現象,改善水稻內部基因,以此來延長水稻的生命周期,提高其抗倒伏能力,從而實現水稻產量的有效提高。
1重慶地區水稻種植現狀
水稻是重慶市的首要糧食作物。目前,重慶市水稻種植面積約70萬hm2,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0%;總產量約520萬t,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45%;平均單產約500 kg/667 m2。重慶市的地形相對復雜,立體氣候明顯,水稻普遍種植在低海拔和中高海拔地區。目前,重慶市水稻生產的優勢區域主要集中在渝西、渝中和渝東北海拔400 m以下的淺丘河谷,位于西南部和東北部海拔550~900 m的倒置低山區是重慶優質水稻的生產區,總面積約20萬hm2。目前,“水稻—冬閑田”“水稻—油菜”“水稻—蔬菜”是重慶市重要的耕作制度。在工業進程不斷推進的影響下,重慶市水稻種植面積在不斷較少,稻田質量也在下降。在人增地減的形勢下,為了穩定重慶的水稻總產量,重慶市先后啟動了水稻良種創新和水稻高產創建等重大科技專項。2009年以來,重慶市加快實施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充分展現栽培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有效帶動了全市的水稻生產,并取得較好的水稻增產效果。
2重慶地區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研究示范
2.12010—2015年水稻高產結果
2010—2015年,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聯合相關農技推廣部門,對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進行本土化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對連續6年共14點次的高產示范方產量進行加權平均,示范方的水稻平均單產為743.8 kg/667 m2,超高典型的水稻平均單產為777.4 kg/667 m2,分別比2015年全市水稻平均單產高52.7%、59.61%。對不同年份的高產水稻及其產量構成進行分析,2012年永川來蘇鎮、2014年南川東城鎮水稻單產超過800 kg/667 m2,其產量構成為:有效穗數15.91萬~16.86萬/667 m2,每穗總粒數為195.83~209.41粒,每穗實粒數172.40~183.42粒;結實率86.81%~89.76%。
2.2高產水稻的品種特性
2010—2015年進行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示范,主要采用優質高產雜交水稻新品種‘渝香203’‘渝優1351’等,其中‘渝香203’的主莖生長節間數為5個,主莖出葉綜合素質為16~17葉,水稻質量達國家標準二級,是長江上游種植水稻的主推品種;‘渝優1351’的主莖生長節間數為5個,主莖出葉綜合素質為15~16葉,水稻質量達國家標準三級,具有豐產、穩定性好的特點,是重慶市水稻種植的主推品種。
3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建議
3.1育秧
要想達到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的目的,應對水稻育秧進行深入研究。因此,在水稻秧苗培育的過程中,應對播種的溫度、光照、土壤及水分等條件進行分析,并注意育秧播種的適宜范圍和水稻秧苗之間的距離,一般情況下,距離控制在3 cm最佳,以保障秧苗能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生長,可大大提高水稻的結實率和成穗率。除此之外,在培育水稻秧苗的過程中,應對化學肥料的使用次數及用量進行控制,并注意觀察秧苗的病蟲害情況,以便能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同時,還應采取科學的育秧措施,以此來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
3.2栽培技術
水稻秧苗的插播密度會對水稻產量產生直接影響,應確保各秧苗之間距離的合理性,距離過近或過遠都會影響到水稻的產量,一般最佳的栽插距離為8~10 cm。因此,針對各個地區土壤條件和光照條件的不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選用適宜的栽插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水稻栽培種植技術的靈活性,還有利于相關技術研究人員對當地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提高水稻產量,降低水稻的能源消耗。同時,針對一些地質結構較為復雜的水稻種植地區,為了提高水稻產量還應加強對水稻生理的調節,比如針對某水稻種植區的水稻顆粒不飽滿問題,宜采用科學的種植方法和先進的防治病害手段,因地制宜種植不同水稻品種,以實現該地區水稻的高產穩產。
4開展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綜合栽培技術示范研究的相關建議
(1)應從水稻最基本的種植技術入手,對一些高產低耗的水稻種植技術進行研究,并對水稻所需的光照和熱量條件進行分析,找出最適宜水稻生長的營養條件,并在此基礎上,對水稻的早衰現象進行改善,延長其生命力,提高水稻的年產量。
(2)應開展大量的技術本土化研究,對不同水稻生產區的主推品種的葉齡模式及不同栽培條件下的密度、水、土壤等各項參數進行分析和明確,以便為大面積水稻生產提供可靠的資料依據。
(3)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建設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樣板田,加大對種植戶的培訓和宣傳力度,利用現代多媒體方式將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栽培技術進行普及和推廣。目前,水稻高產穩產低耗高效栽培技術在重慶的年推廣應用面積為5萬hm2,僅占重慶水稻種植面積的7.3%,可見,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和空間。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