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施西部大開發后,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調查了解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以便制訂精準扶貧戰略,縮短西部地區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的差距。通過對云南省昆明市舍塊鄉新河村的調查分析,指出西部類似地區扶貧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政策實施的著力點:(1)提高組織者和領導者的素質,培養科技帶頭人。(2)提高廣大村民群眾的素質。(3)興辦第二、三產業,將現存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結構優勢。(4)鼓勵村民外出務工,解決搬遷者的后顧之憂。
關鍵詞 西部地區;民族經濟;精準扶貧;云南省昆明市舍塊鄉新河村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020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123.1758.02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23 17:58:00
從我國實行西部大開發計劃至今,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獲得大幅度提高,但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發展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西部地區尤其是以廣西、云南、西藏為主體的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依然非常落后[1]。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依然嚴峻,西部地區仍然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點和難點[2]。西部地區民族成分復雜,地理位置偏遠、自我發展能力弱,這都是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短板,了解西部地區農村的經濟發展現狀是促進西部地區扶貧項目有效進行的關鍵所在。云南省昆明市舍塊鄉新河村無論從民族成分構成上,還是經濟發展程度上,都具有西部地區農村的典型特征,本文選取新河村作為調查點,通過分析新河村的經濟發展現狀,討論西部地區扶貧工作的問題和對策。
1基本情況
新河村是昆明市“兩區”托管扶貧攻堅鄉中的省級扶貧重點村,同時又是一個彝族、漢族雜居村。村委會駐地距鄉政府13 km,轄7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即陳家村、趙家村、楊家村、松棵村、朝陽山村、鍋底擋村、落烏村,共有179戶、714人,男女比例為118∶100,全村國土面積18.57 km2,有耕地面積28 hm2(其中:水田5.13 hm2、旱地16.87 hm2、水澆地6.00 hm2),林地1151.60 hm2 (其中:林果地0.80 hm2);人均耕地僅有392 m2。境內最高海拔2440 m,最低海拔1600 m,平均海拔1980 m;年平均氣溫14℃,年降雨量800 mm。現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為65人,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為403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880元。改革開放后,新河村在國家發展大趨勢的影響下,在經濟發展、村民權益、村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受制于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與發達地區相比,還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1.1村民基本權益得到了良好保障
到法定年齡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本村公民都參與了當地的選舉與被選舉。新農合作、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險的參與人數達到了99%以上,基本社會保險達到了“應保盡保”的目標。
1.2民生保障、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全面達到國標要求。
科技:只有極少數農戶能利用技術開發農業生產,大量農戶不會用現代科學技術生產生活。
文化:村委會建有文化室、圖書室,但無圖書、資料可供村民閱讀;村小組無活動場所、無文化室、無農家書屋,只有落烏村在春節和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火把節”期間舉辦一些活動。
醫療、衛生:村委會所在的趙家村建有衛生所,但無鄉村醫生、無醫療設備、無藥品,看病難的問題無法解決,村委會所在地建有公共廁所,但其他6個村小組無廁所,衛生習慣有待改進。
廣播電視: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5%以上,電話通達率達80%以上,40%的成年人擁有手機。黨的基層組織健全,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了發揮,每個村民小組都有黨員干部、村規民約。
1.3深度貧困,幫扶難度大,災難之年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無法保障
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勞動者素質的制約,整體發展滯后,底子非常薄弱,產業結構長期處于單一狀態,群眾收入少,增收難度大,尤其是近三年的旱災使群眾的生活更加困苦。(1)行路難。7個村小組中只有村委會所在的1個村小組通路,且是晴通雨阻,崎嶇難行,一年中多半時間車輛無法通行,基本的農產品和生活用品都要靠人背馬馱,“養了雞豬也就是為過個好年”的現象普遍存在。(2)人畜飲水十分困難。政府年年投資,但始終無法做到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原因是人居在高處,水源點在低處,工程建設成本高、使用成本高、維護成本高,特別是近三年的旱災,導致人畜飲水設施成為擺設。(3)產業結構單一,群眾增收難。二、三產業發育不足,群眾增收主要依靠第一產業的農業生產,而稀缺的土地資源,“先天不足”的環境,陳舊的生產觀念,粗放的耕作方式,使得農業生產無法形成規模。近三年的連續干旱,使本村村民的基本生存權受到嚴重挑戰。
2存在的突出問題
2.1扶貧效果不明顯
扶貧工作中指導思想上的簡單化和具體工作中的短期行為,造成扶貧效果不明顯。
對已經制訂的扶貧開發規劃不能自始至終貫徹執行,有些是因為行政領導的意圖或領導班子的變更而任意更改。村干部在具體工作中思想跟不上,存在“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著換”的短期做法。鄉、村干部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軟件建設和政策性要求的貫徹力度不夠,重爭項目、爭資金、鋪攤子,輕管理,資金投入效益不理想。因此,在三年扶貧攻堅行動和幸福鄉村建設中,必須從指導思想上有一個根本的轉變和實際工作中的不斷創新。
2.2村民素質無法快速提高
基礎教育落后,村民文化素質低,造成區域內全民素質無法快速提高。
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但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升學率低。絕大部分學生初中畢業后回鄉務農或外出務工,村民中的文盲、半文盲明顯高于本市的其他地區。由于村民文化素質低下,對本地區的優勢和劣勢缺乏明晰的認識,以致一些農民產生了無可奈何、聽天由命、任其自然的心理。勞動力素質低下,文化環境不僅束縛著人們的手腳,阻礙著人們的視聽,還禁錮了人們的頭腦,造成農業科技應用緩慢,推廣艱難。農產品的產、供、銷等生產經營活動缺乏有效的資訊引導和明確的努力方向。
2.3經濟結構單一,群眾增收難
無集體經濟、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造成區域內經濟結構單一,群眾增收難。
本村礦產資源極為豐富,有銅、鐵、鉛、鋅、錳等,還有許多待開發的自然旅游資源,但至今沒有建立起像樣的鄉鎮企業來,原因在于:(1)由于地處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育不成熟,投資環境差,資源出不去,人才、技術、資金進不來。(2)資源開發成本高,集體與個人無能力承擔,加之受政策限制,村民入股不實際,村民利益得不到保障。(3)靠政府支持,用行政手段建立的企業因陋就簡,土法上馬,工藝落后,缺乏技術人員,最終導致企業無法正常運轉。
2.4生存地理環境極差
生存地理環境失去了人類基本生存條件,政府投入無力回天。
本村地處偏僻,氣候惡劣,自然災害嚴重。村民在農業種植過程中對土地進行了過度開墾,破壞自然環境,造成水土流失、生態失調、資源枯竭,最終難以抵御自然災害,許多地方已經失去了人類居住的基本環境,甚至出現了“越扶越貧”的現象。從一般經濟觀點來說,投資要計算“投入與產出比”,追求的是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而本村無論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社會事業建設上投資成本都要遠遠大于其他地方。雖說政府在本村的建設與投資上給予最大限度的傾斜,但因環境惡劣,無法在近期內改變面貌。
3改善西部農村經濟的著力點淺析
從新河村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改變西部農村自然經濟現狀,提高人口素質,受自然、社會、歷史諸多因素的限定,要徹底改變現狀決非易事,需要整合政府資源,制訂近期、中期、長期規劃。近期解決好民生問題,中期是村組拆并問題,長遠目標是整村搬遷問題[3]。在當前大多數村民可基本解決溫飽的前提下,應以改善村莊經濟為著力點。
(1)提高組織者和領導者的素質,培養科技帶頭人。以開展“四群”教育實施扶貧攻堅行動計劃和“幸福鄉村”建設以及基層組織建設年為契機,加大基層組織建設,著力提高村級領導班子的作用,同時大力培養科技帶頭人和致富能手。
(2)提高廣大村民群眾的素質。以回鄉知識青年為重點,由政府組織開展大規模的科學技術培訓。對50歲以下勞動力人群,由鄉、村兩級進行全覆蓋的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從長遠籌劃上講,應抓好基礎教育,建設好、辦好職業技術培訓站、文體站、農業科技咨詢中心,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展內外輸出。
(3)興辦第二、三產業,將現存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結構優勢。在礦藏資源開發中,確保村民利益。搞活商品流通,鼓勵村民進入流通領域。鼓勵村民積極參與鄉鎮建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用現有的優勢資源入股,在鄉級市場經濟開發中成為主人。
(4)鼓勵村民外出務工,解決搬遷者的后顧之憂。在村規民約中制訂相應的優惠措施,積極爭取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比如對外出務工后自發搬遷的人員,政府應給予適當補貼。鄉人民政府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制訂出本村土地流轉后的補助措施。支持本村民在外地安家落戶,同時當地黨委政府應與遷入地的黨委政府建設長效的聯系機制,幫助解決戶口戶籍問題和一段時間內的生產生活問題,解決搬遷者的后顧之憂。
4結語
由于歷史、地理等原因,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上一直落后于我國的東部、中部地區,導致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東部、中部經濟的迅速發展使西部地區的經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西部地區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它的經濟發展狀況對實現社會公正安定、維護民族團結及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國家在扶貧政策上力求“精準”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繼續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支持邊境貿易發展,加大對滇西邊境山區、藏中地區以及廣西邊境地區的扶貧開發攻堅工程。”總結和探討西部農村特別是民族聚居地區農村存在的各種問題,有利于正確認識西部農村社會發展現狀,為今后的扶貧工作找準立足點,使國家的扶貧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張倍倍.西南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機制建設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2]徐孝勇,賴景生,寸家菊.我國西部地區農村扶貧模式與扶貧績效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2):161-165.
[3]王洪濤.中國西部地區農村反貧困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4]石英.西部地區農村扶貧績效分析與制度建設[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