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學屬于來華留學的小眾專業,農學類來華留學人員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均有較大差距。分析地方院校農學類來華留學生的特點,從教學語言、課堂模式和課程知識體系3個方面指出目前相關留學生課程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應進一步加強專業課師資外語培訓,適當培養或引進多語種教學輔助人才;完善課程相關的輔助體系和多樣化授課模式;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的課程管理體系。
關鍵詞 農學專業;來華留學生;課程建設;課程管理體系;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1.026
知網出版網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0123.1756.018.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23 17:56:00
我國于2010年發布了《留學中國計劃》,目標是在2020年使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2014年底召開了全國留學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把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綜合考慮,這標志著留學工作已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我們既需要繼續派出大量人員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教育理念,同時也需要下大力氣提升我國的教育競爭力,吸引更多的來華留學生,實現留學的真正雙向流動。
外國留學生人數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實力,乃至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來華留學和攻讀學位。2015年共有來自202個國家和地區的約39.8萬名留學人員,中國已經成為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對國家而言,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對于經濟發展、軟實力提升和競爭力增強均有重要作用。從高校自身發展角度來看,一方面,由于近年來高考報名人數持續下降,部分高校生源不足,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來華留學生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源補充;另一方面,留學生的招收數量和培養水平也是高校國際化程度的重要體現。
漢語學習、醫學、工程和經濟類等專業是來華留學生首選的專業,農學屬于來華留學的小眾專業,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均有較大差距。國內排名前50的高校留學生申請人數占總申請人數的近80%,普通高校招生不足,農學類院校更是如此。雖然來華留學生數量不斷增長,但占在校生比例普遍較低、學歷與非學歷生比例不協調、出國與來華數量不對稱、生源地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依舊存在[1]。農學類院校這類問題更為突出,程偉華等分析了4所教育部部屬農業院校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發展現狀,發現農學類來華留學生多以中國政府獎學金為主,自費生比例極低;占所在校比例極低;生源質量差,且不穩定[2]。地方農業院校和這些部屬農業院校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將對地方院校農學類來華留學生的特點和課程建設進行分析和探討。
1地方農業院校農學專業來華留學生特點
1.1母語語言復雜
中國周邊國家是來華留學生重要的來源國,地方院校的農學留學生生源國除少數(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屬發達國家外,主要是第三世界國家,多來自東南亞、中亞和非洲等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萊索托、加納等;其母語類型多樣。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使用的語言和方言近千種,語言使用情況復雜,如近年來成為來華留學發力點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些國家都是以本民族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大約有65個國家,使用53種官方語言[3]。這些語言大多數屬于小語種,加之大多數學生的中文水平幾乎為零,這導致留學生在中國期間的學習和生活存在一定困難。
1.2基礎知識薄弱,文化差異顯著
留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大多較為薄弱,對于植物學和農學專業的很多知識掌握程度較差。如部分農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留學生連組織培養都沒有接觸過,更不用說接觸轉基因等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了。此外,雖然自然科學有其普遍適用性,但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和文化差異等問題都會導致對于同一事物或觀點的不同理解,這也是培養留學生存在的客觀困難之一。同時,不同來源地的來華留學生文化差異顯著,宗教信仰復雜,給學生的日常管理帶來較多的困難,如不同的思維方式、飲食習慣、節假日和待人接物方式等等,隨著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這方面的問題必須加以重視。
要想在當前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有一席之地,吸引更多的留學生來華,提供高質量的教育產品是關鍵。兼具熟練外語能力和合理知識結構的高水平師資,整體環境優異的接受留學生大學和學科是完善留學生服務體系的關鍵。多年的教育實踐表明,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課程和教學的質量,因此,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的核心是課程[4]。
2目前的課程體系特點及存在問題
2.1教學語言
目前授課采用的教學語言包括純英語教學、雙語教學、中文教學。對攻讀本科學位的留學生而言,具備一定的漢語基礎是來華留學的強制要求,不具備相應漢語水平的學生需經過預科或相應的專門語言培訓,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的教學語言總體上來看屬于雙語教學。攻讀博士和碩士學位的留學生基本是采用純英語教學;雖然對于這部分留學生也有類似本科生的漢語水平要求,甚至更高,但由于其學制時間相對較短,課程基本以專業課為主,且科學研究是其留學的主要目的,實際執行過程中對入學漢語水平的要求并不嚴格,一般是在完成科研任務的同時進行漢語學習。單獨采用中文教學的方式較少,主要原因是留學生的中文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生甚至是空白狀態,即使是基本的中文日常交流都存在困難,相關專業課采用全中文暫時不具可行性。
2.2課堂模式
課堂是學習活動進行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對課堂學習環境的感知會影響學生的教育收獲[5]。目前多為單獨授課和混合授課,其中混合授課又可以分為和中國學生混合授課、不同來源的留學生混合授課2種,前者偏向于在本科生中采用;后者則多為對研究生授課采用的模式。實際上地方農業院校接受的本科留學生很少,所以整體來看課程的教學模式多偏向單獨授課。
2.3課程知識體系
很多針對留學生,尤其碩博士留學生的課程大多是照搬國內同名課程或相近課程的內容,僅作簡單的英文翻譯;極少會針對留學生的不同特點開發相應的課程體系。這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個人水平、能力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留學生來源多樣,且不穩定也是主要原因。往往1個專業僅有1名來自1個國家的留學生,不同年份間學生知識水平差異極大,很多情況下,2~3 a才培養1個此類學生,真正做到可以滿足不同學生要求的課程知識體系變得極為困難,教師積極性不高,也缺乏必要的經濟效益支撐。這一情況在其他學科的留學生課程建設過程中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現象[6]。
3有關留學生課程體系的思考和建議
3.1加強專業課師資外語培訓,適當培養或引進多語種教學輔助人才
目前將中文作為官方用語或日常生活用語的國家很少,采用英語授課是高校國際化的必然要求,這也是為來華留學生提供更好的和更易于接受的教育資源的前提。尤其是對農學類大多數專業課而言,全英語教學幾乎是必須的。中文中的專業名詞和術語很難在短時間內被留學生理解和記憶。讓留學生短時間內適應并掌握中文教學內容顯然不可行,如果無法提供多樣化的國際語言授課課程,將難以吸引更多的來華留學生,留學生的培養水平也很難提高,無法形成良性互動。但目前國內普通地方高校全英文授課普遍存在生源單一、師資力量不足、課程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7]。目前承擔留學生教學任務教師以具有博士學位為主,或以留學歸國人員為主;鑒于英語水平的局限,其他具有豐富經驗的長期在國內工作的教師較難勝任相關工作,而這些教師往往具有極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第一手的資料,如何將相關師資充分利用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加強對現有教師外語的培訓,尤其是英語的培訓,逐步提高國際化師資隊伍水平,如:持續推進現有教師到國外訪學,進修語言和相關專業技能,建設中長期國際學術交流機制,進而培養擁有熟練使用外語的師資隊伍。當然直接招聘具備良好外語能力的新教師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也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但這可能大幅增加相關費用,也不利于現有教師資源的充分利用,從經濟角度來看可能不合適;同時這些新教師也可能存在實踐基礎薄弱,對當地環境和相關學科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夠等問題,這些問題對于農業學科而言可能更為突出。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來華留學市場中的比例逐步增加,高校迫切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教育為這一國家戰略服務,同時利用這一國家戰略促進教育自身的發展。這些國家的學生大多母語不是英語,所以單一的英語教學也無法滿足其留學的需求,要求高校具備多語言能力的高水平專業教師顯然不可行,這種情況下對于小語種師資而言,引進可能是最為有效和直接的辦法,如:可以采用通過聯合辦學,引進高水平外方師資來校進行短期授課等方式。
3.2完善課程相關的輔助體系,探索多樣化授課模式
目前部分地方院校來華留學生數量增速明顯,但大多在相關課程建設方面存在較大差距。除去課程講授本身之外,更多的課程相關的輔助體系,即“隱性課程建設”工作往往被忽視,而這些工作又和課程的效果密切相關。隱性課程是指在顯性課程之外而包含于學校整體教育中的諸方面,如學校環境、組織制度、教學活動、文化心理等[8],這將直接阻礙來華留學的快速發展,學校需要重視這方面硬件和軟件的建設,以期創造最優的留學生教育環境,使留學生能短時間在學習、生活、心理及文化等方面實現順利過渡并全面發展。同時,也必須注意,這些工作需并入正常的教學體系中,而不應另外設立一套體系,背離精簡機構的初衷。
課程相關的輔助體系涉及的內容較多,如教學文件的英文化、教學網絡建設、遠程授課系統等。留學生來華學習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辦理各種入學手續,填寫諸多表格。目前部分高校很多相關表格多用中文,即使有英文翻譯也往往不夠準確,很少有留學生可以直接填寫中文表格的能力,大多數情況下即使填寫中文表格也只是在指定位置簽字而已,根本不知道表格的內容和法律效應。這就需要將各類表格英文化、雙語化。
互聯網是當代青年最喜愛的交流方式,來自于不同文化差異和不同發展水平國家的留學生大多可以熟練應用網絡,通過網絡宣傳可以吸引更多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各種相應手續也應盡可能簡化,能采用網絡形式的最好全部采用網絡,一方面可以大幅節約相關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也不會出現由于拼寫、字跡等等問題導致的辦事效率低下等問題。針對目前年輕人的特點,移動終端的服務也必須等到重視,但令人遺憾的事,目前很少有這方面的服務。
此外,很多國家采用的學制和我國不太一致,如北美廣泛采用的三學期制,有鑒于此,國內高校應逐步嘗試設立混合學制的學位課程,這方面已經有許多高校開始了有益的嘗試。
教學活動的組織工作也必須加以重視。留學生課程服務主體為外國留學生,由于留學生往往人數偏少,很多時間是1個老師教1個學生,造成師資的嚴重浪費,也不利于課堂氣氛的活躍,難以形成有效的互動,因此應鼓勵本土學生參加選課。讓本土學生參與的益處顯而易見,可以充分利用師資,活躍課堂氣氛,加深相互理解。培養留學生的目標本應包括熟悉中國文化,培養對中國的感情,為今后的雙邊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只是老師學生一對一的教學,顯然很難實現這一目標。
3.3探索新形勢下的課程管理體系
學校應加強對課程建設的過程管理,確保課程建設的質量,如將外國留學生示范性課程建設納入學校的相關規劃中。在教學的具體管理、工作量認定、教學反饋等方面均需進一步加強。目前留學生,尤其是研究生教學很多情況下是一對一的教學,由于人數較少往往疏于管理。雙語教學或是英文教學均要求教師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備課,需按高于普通課程的程度認定教師工作量,充分調動教師的授課積極性。收集留學生的反饋意見對于今后教學工作的進一步改進無疑是必要的,但目前留學生課程的教學很大程度上屬于“一次性消費”,教師完成課程的講授后基本上和留學生沒有什么聯系,教學效果無從反饋,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地提高。保障課程所需的場所和設備顯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消費”是當前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逐年增加的來華留學生無疑是撬動教育消費的有力杠桿,研究生教育明顯不同于本科教育,尤其是留學生的課程,存在著諸如語言、文化、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有鑒于此,必須不斷探索和完善目前新形式下的留學生課程體系,盡快提高相關院校面向留學生的師資水平,大幅提升我國高校對留學生的吸引力,培養更多的“知華友華”優秀留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持續提升我國的軟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理想。
參考文獻:
[1]譚偉紅.我國高校來華留學生比例和結構上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論叢,2016(2):33-37.
[2]程偉華,姚紅,劉愛軍.來華留學研究生教育發展對策研究——以教育部部屬農業院校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5(9):83-87.
[3]王輝,王亞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政策概述[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23-27.
[4]羅雪蓮.來華留學生教育課程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5]文雯,陳麗,陳強,等.課堂學習環境與來華留學生學習收獲的研究——以清華大學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2):107-113.
[6]李哲,劉智萍,方芳,等.來華留學生建筑給水排水工程全英文課程教學實踐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2(2):58-62.
[7]徐美,熊佳全,唐瑩娟,等.來華留學生全英文授課本科專業發展現狀及思路——以北方工業大學為例[J].對外經貿,2016(3):152-154.
[8]覃俏麗,常曉宇.關于來華留學生的隱性課程建設[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6):54-56,5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