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處于高速城市化階段,城市熱島效應已成為城市氣候與環境問題之一。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可反演計算出城市熱島參數。以重慶市萬州區城市綠地系統為例,通過定量遙感技術分析城市熱島效應。從綠地系統規劃角度提出解決城市熱島的規劃方案及治理對策:保護萬州山水本底,合理布局綠地空間;提升綠地總量,達到生態園林城市指標;優化綠地布局,熱島區域規劃大型綠地;構建綠色風廊,緩解城市熱島和污染;串聯城市綠地開放空間,構建城市綠道;鼓勵開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增加三維綠量。
關鍵詞 熱島效應;緩解;定量遙感;綠地系統規劃;重慶市萬州區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03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39.022.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39:17
熱島效應是在不同區域背景下,受復雜地表、城市構筑物、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熱量明顯聚集于城區空間范圍內的現象,是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八大環境問題之一[1-2]。作為城市主要構成要素之一,綠地具有明顯的降溫增濕效應,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重要“冷源”[3-4]。目前,針對城市熱島效應與綠地關系的研究,主要采用遙感法[5]、布點觀測法[6]、氣象資料法[7]等方法,其中遙感法具有可以對城市區域進行全面實施覆蓋的優勢。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城市綠地緩解熱島效應的基礎性定量分析,不同綠地內部群落結構對熱島強度影響的比較[8-9],城市空間格局與熱島效應的相關性[10]等方面,鮮見從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角度,應對熱島效應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然而,相較于目前研究對綠地內部結構的關注,對城市綠地進行系統性把控,更能發揮城市綠地緩解熱島效應的整體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以重慶市萬州區為例,從城市綠地系統的區域全局性視角出發,通過定量遙感技術分析其區域熱島效應的分布特征,并結合城市上位規劃,形成相應的規劃方案,以期最大效應地發揮城市綠地對區域熱島效應的“冷源”作用,為科學規劃城市綠地提供理論和實踐參考。
1研究區概況
1.1基本情況
萬州區位于重慶市東北部,東經107°55′22″~108°53′25″、北緯30°24′25″~31°14′58″,地處三峽庫區的腹心,面積3 456 km2,2013年城市建設用地為52.08 km2。長江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從北至南有北山、鐵峰山、方斗山、七曜山等山脈與長江略相平行排列,境內山丘起伏,極少平壩及臺地。該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帶,四季分明,冬暖夏熱,伏旱多。全年靜風頻率高達70%以上,平均風速1~2 m·s-1,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境內河流縱橫,呈枝狀分布,均屬長江水系。
1.2城市發展格局
三峽工程建設后,長江蓄水至175 m,歷史城區淹沒,城市組團功能發生轉移,新一輪的《萬州區城市總體規劃(2013年修改)》為城市發展指明了新的目標和方向。規劃至2020年,萬州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130.12 km2,人口150萬人。總規確定中心城區形成“一江四片,一主兩副”的總體布局結構,包括天城、龍寶、江南、經開四大組團。城市沿山、江界面延伸展開,形成“高峽平湖”的山—水—城格局。
2熱島效應研究方法
本次規劃通過定量遙感技術對萬州現狀中心城區熱島效應進行分析,基于LandSat TM影像數據,利用ENVI的波段運算功能,采用單窗法計算城市亮度溫度、地表輻射率及NDVI植被歸一化指數的關系,反演獲得研究區域地表溫度,進一步研究分析城市熱島效應分布特征,從城市綠地系統角度提出緩解治理對策。
2.1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的遙感數據為2013年9月2日的LANDSAT-5 TM影像,(數據來源于USGS網站http://glovis.usgs.gov/),圖像質量良好,無云,圖像干擾較少。采用遙感圖像處理軟件平臺ENVI。在提取溫度之前,對影響進行預處理,包括幾何糾偏、投影變換等。
2.2地表溫度反演
2.2.1 亮度、溫度計算
將LandSat TM 6波段的灰度值換算成光譜輻射亮度:對于Landsat 5TM:
Lλ=gain×DN+offset
Lλ= (Lmax- Lmin)×DN/225+Lmin
將輻射亮度換算成地表的亮度溫度:
Tb=k2/ln(1+k1/Lλ)
2.2.2 比輻射率計算
本文采用NDVI Thresholds Method-NDVITEM(Sobrnio等,2001)方法計算比輻射率:
ε=0.985fv+0.96(1-fv)+0.06fv(1-fv)
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對于Landsat 5TM:
NDVI=(band4-band3) (band4+band3)
基于此,可根據Carlson和Ripley的算法,得出植物覆蓋度等級:
2.2.3 地表溫度反演
亮度溫度并不是地表的真實溫度,它包含了大氣和地表比輻射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表達的是大氣層外表面的溫度情況。因此要想獲得地表的真實溫度,必須對亮度溫度進行大氣校正和地表比輻射率的校正。溫度反演采用Artis和Carnahan(1982)的單窗算法:
Ts=Tb/[1+(λTb/α)lnε]
λ=11.5 μm [1],α=hc/k=1.438×10-2mK
為全面分析區域內地表溫度的分布情況和熱環境結構,在ArcGIS中根據Natural Breaks(Jenks)分類方法,將遙感影像區域內的地表溫度分為5個熱力等級區間(單位為℃):綠島(≥23.72~27.47)、弱熱島(>27.47~29.47)、中等熱島(>29.47~31.31)、強熱島(>31.31~33.42)、極強熱島(>33.42~42.46)。
3萬州區城市熱島效應特征分析
通過上述運算得到各熱島等級的面積及其占比,列于表1。結合萬州現狀將熱島等級落實到各組團區域及用地,得到萬州建成區熱場的空間分布(見圖1)。
通過表2對萬州中心城區熱島效應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從對城市熱島效應結果以及城市用地性質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響萬州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人為熱排放、城市工業、城市建筑密度及布局、城市綠地及水系。
2)從萬州建成區的地表溫度和熱島等級來看,因城市四周由山體包圍,城市熱場強度總體不高,以弱熱島為主。
3)極強熱島的位置主要分布在工業、人口、建筑較為密集及交通繁忙的區域。包括天城片區申明壩工業園、枇杷坪部分居住用地、龍寶及經開片區的工業園區及百安壩工業用地。這些區域因制造業、工業化等進程,各種燃料燃燒每天都在向城市排放大量的熱量,導致城市大氣增溫,加劇城市熱島效應。
4)中等熱島主要分布在高筍塘、觀音巖、枇杷坪、周家壩等居住區和建筑等人口稠密的區域。因人口的持續增長,伴隨人為釋放熱量的增加,加上老城區建筑密度較高,導致城市溫度升高。
5)綠化、山體、山林多的區域,如天生城、太白巖、西山公園等區域,為綠島或弱島。城市植被綠化對熱島效應具有較明顯的削弱緩解作用。
6)萬州三峽庫區,緊鄰長江,也是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調控力量,但因城市進程加快,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地段沿江高層建筑、人口較為密集,阻礙了江面冷空氣和城市熱空氣的熱量交換,也削減了長江對于城市局部溫度的緩解作用。
4緩解萬州區城市熱島效應的綠地系統規劃策略
4.1保護萬州山水本底,合理布局綠地空間
構筑萬州富有山地特色的自然風貌形態、完整的自然山水格局,規劃保護城市外圍的6座山脈,形成中心城區的生態背景,維護恢復城周9座山體,避免城市無序擴張、侵蝕山頭,修復城市內部7條河道生態環境和自然形態,形成萬州中心城區“九山六脈,綠廊藍帶,多園棋布”的綠地系統結構。中心城區以各級公園綠地為主體,串聯各級城市道路綠化、防護綠地、生態綠地(見圖2)。
4.2提升綠地總量,達到生態園林城市指標
從碳氧平衡的角度看,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應有30~40 m2的綠地[11]。另有研究表明,當一個區域的綠化覆蓋率達到30%,熱島強度明顯減弱;綠化覆蓋率大于50%,熱島緩解現象極其明顯[12]。按照萬州城市總規確定的2020年城市人口規模150萬人,本次規劃確定的城市綠地總量為5 459.07 hm2(含城市生態公園),綠地率為36.42%,綠化覆蓋率為40.42%。人均綠地面積36.39 m2/人,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71 m2/人。同時,滿足《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等考評的重要指標。
4.3優化綠地布局,熱島區域規劃大型綠地
研究顯示,規模大于3 hm2、覆蓋率達到60%以上的集中綠地,其內部的熱輻射強度明顯降低,基本與郊區自然下墊面熱輻射強度相當[13]。規劃在城市中形成以綠地為中心的低溫區域,成為人們戶外休憩活動的最優良境。在熱島極強區域及高密度建設區域,采用各種策略積極推進綠地集中布置。老城區高筍塘組團利用舊城改造、用地置換集中布置綠地空間,并結合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等措施,補綠增綠;新區采用化零為整的用地調整方式進行優化,嚴格控制建設項目綠地指標,最終規劃確定了16個綜合公園、7個專類公園、25個帶狀公園,規模均大于3 hm2,均布在城市四個組團,可有效緩解局部熱島效應。
4.4構建綠色風廊,緩解城市熱島和污染
三峽大壩蓄水后,上游形成靜水,城市原有的河流風向變成以靜風為主。如何從綠地系統規劃角度,構建萬州綠色風廊,是解決城市熱島效應問題的重點和難點。根據萬州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條件,風源包含三類,即:來自城郊的山谷風,水面與陸地溫差形成的水陸風,城市內部山體、水系與城市熱效應差異產生的局部空氣環流形成的局地風。
本次規劃構建綠色風廊的思路為:1)打開城郊邊緣通風口,打造綠楔,將城市外圍生態綠島引入城市;2)依托城市河道、山谷、干道等狹長地帶,連接城市綠色開放空間,形成局地風道,改善局部小氣候,促進空氣局地環流,有效緩解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規劃確定河道兩側綠帶寬度不得小于30 m,才可具有良好通風效果,有利于引風入城。喬木、灌木、草的種植比例宜控制為4∶3∶3。
4.5串聯城市綠地開放空間,構建城市綠道
規劃從綠地的生態功能出發,建立綠地系統“三生”空間,實現萬州“三生有幸、平湖萬州”的規劃目標。故規劃還考慮到綠地斑塊資源享用的可達性與公平性,以自然山體為生態基地,串聯城市綠地斑塊,意圖實現萬州的綠色慢行體系,構筑“一環兩帶多支”的綠道網結構。連接城周九山郊野綠道形成環線;沿長江兩側濱江公園及步道形成濱水綠道;集合風道線性結構、道路線性,串聯各級公園、廣場,形成多條城中綠道,體現城市“沿山、沿江、串城”的綠道網絡特色。
4.6鼓勵開展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增加三維綠量
萬州作為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市可建設用地緊張,這是規劃過程必須直面的難題。除了多次的用地調整對接,充分利用城中溝谷、邊坡等非建設用地之外,規劃鼓勵開展屋頂綠化、垂直綠化與陽臺綠化,對萬州整體綠色空間、城市視覺景觀具有顯著的作用。尤其應用在老城區,見縫插綠,低成本、見效快,彌補城市綠地的不足,增加綠化覆蓋率,也能改善小范圍城市小氣候。
參考文獻:
[1]賈劉強,舒波.城市綠地與熱島效應關系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國園林,2012,28(4):37-40.
[2]壽亦萱,張大林.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進展與展望[J].氣象學報,2012,70(3):338-353.
[3]張正棟,蒙金華.基于城市熱島效應的城市降溫通道規劃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3,35(6):1261-1267.
[4]劉嬌妹,楊志峰.北京市冬季不同景觀下墊面溫濕度變化特征[J].生態學報,2009,29(6):3241-3252.
[5]王勇,李發斌,李何超,等.RS與GIS支持下城市熱島效應與綠地空間相關性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4):81-87.
[6]何介南,肖毅峰,吳耀興,等.4種城市綠地類型緩解熱島效應比較[J]中國農學通報[J].2011,27(16):70-74.
[7]但尚銘,許輝熙,葉強,等.我國城市熱島效應研究方法綜述[J].四川環境,2008,27(4):88-91.
[8]何介南肖毅峰,吳耀興.4種城市綠地類型緩解熱島效應比較[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6):70-74.
[9]馮悅怡,胡潭高,張力小.城市公園景觀空間結構對其熱環境效應的影響[J].生態學報.2014,34(12):3179-3187.
[10]王勇等.RS與GIS支持下城市熱島效應與綠地空間相關性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8,21(4):81-87.
[11]何常清,葉興平,陳燕飛.“量、位、效”分析方法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J].規劃師,2015(2):80-83.
[12]王新軍,敬東,張鳳娥.上海城市熱島效應與綠地系統建設研究[J].華中建筑,2008,26(12):113-117.
[13]佟華,劉輝志,李延明,等.北京夏季城市熱島現狀及楔形綠地規劃對緩解城市熱島的作用[J].應用氣象學報,2005,16(3):357-366.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