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用青神縣1991—2010年逐日氣溫、濕度、降水、日照等氣候資料,對氣象條件變化誘發柑橘紅蜘蛛在青神椪柑上的發生、發展規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冬季氣溫高而少雨,日照多,利于蟲卵越冬,致使越冬蟲卵基數增大,往往在次年春季猖獗發生;早春氣溫高、秋季涼爽、春秋干旱少雨、相對濕度低,有利于柑橘紅蜘蛛的發生和加重為害;7—8月氣溫高而降雨強度大,可有效降低柑橘紅蜘蛛種群密度。
關鍵詞 椪柑;紅蜘蛛;蟲害;氣溫;濕度;降水;日照
中圖分類號:S436.661.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07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40.024.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40:33
歷年來,青神椪柑主要受紅蜘蛛、黃蜘蛛、炭疽病、黑斑病、介殼蟲等病蟲害影響,其中紅蜘蛛又稱柑橘全爪螨,是青神椪柑生產上發生最普遍、最嚴重的害螨。根據青神縣眾多果農多年的觀察以及青神縣農業專家的研究成果得知,紅蜘蛛在椪柑上的發生發展與氣候條件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螨類只有在適宜的氣象條件下才能發展。根據相關文獻資料記載:1)柑橘全爪螨卵的發育起點為8.2 ℃,溫度25 ℃、濕度64%左右時發育速度最快;2)螨類在長日照下比短日照下發育好,適宜的氣象條件將導致紅蜘蛛猖獗發生,一般青神地區紅蜘蛛每年可發生10~20個世代,在春秋季各有幾次高峰[1]。隨著氣候變暖,極端異常天氣事件的增多,各氣象要素也相應發生變化,而目前對于青神縣椪柑病蟲害受氣候變化影響研究尚處于空白階段。本文將利用青神縣多年氣候資料,研究氣象條件的變化影響柑橘紅蜘蛛在青神椪柑上的發生、發展規律,并據此提出綜合防治技術措施,力圖為青神椪柑類作物的生產和增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氣象服務。
1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根據青神縣椪柑各生育期特點以及椪柑發生病蟲害(紅蜘蛛)的時期,選取青神縣白果氣象觀測站1991—2010年逐日氣溫、濕度、日照時數、降水量、降雨日數以及降雨強度等氣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找出溫度、濕度、降水、日照等氣象條件變化對椪柑果樹發生病蟲害(紅蜘蛛)的影響指標。在研究氣象要素的變化趨勢時采用線性趨勢分析方法,設某氣象要素時間序列為y0、y1、……yn
用多項式來表示:
y(x)=a0+a1x+a2x2+……+anxn (1)
(1)式中,x為時間,單位為年。對于溫度、濕度、降水以及日照時數等均可簡化為用一次性方程來表示其變化趨勢,即以直線方程y(x)=a0+a1x來描述,式中a1系數用最小二乘法來確定,對y(x)求偏導數,則得出趨勢變化率方程為dy(x)/dx=a1,一般可用a1×10年來衡量氣候傾向率[2]。
2氣象條件對柑橘紅蜘蛛發生發展的影響
柑橘紅蜘蛛的爆發與氣象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氣候變化是影響柑橘紅蜘蛛發生、發展及蔓延的主要環境因素,其中以溫度、濕度、降水及日照變化影響最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溫度、濕度、降水及日照條件。
2.1溫度條件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青神縣溫度變化亦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病蟲害只有在適宜溫度條件下才能萌發,大多數螨類在滯育期間都有一定的低溫要求,一般為0~12 ℃,不如此都會增加滯育蟲態的死亡[1],特別是強降溫、寒潮及霜凍都會導致滯育期間螨類大面積死亡。據統計分析,對柑橘全爪螨滯育期間影響最大的溫度因子:12—1月極端最低溫度、12—1月平均最低溫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見圖1、圖2),與此同時,12—1月低于0 ℃的天數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1),其氣候變化傾向率分別為0.79 ℃/10 a、0.47 ℃/10 a、2.1 d/10 a。據資料統計,青神20年間寒潮、霜凍等極端天氣極少出現,寒潮約每年一次,霜凍每年1~2次,其次,12—1月極端最低溫度與平均最低溫度呈逐漸升高的趨勢,這些溫度指標都有利于柑橘全爪螨滯育期間的存活,同時為次年春季的螨口積累了數量,這也是導致青神柑橘全爪螨為害越來越嚴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12—1月極端最低溫度上升有利于柑橘全爪螨蟲卵越冬,如柑橘全爪螨在極端較低的1991年及1993年冬(最低溫度分別為-2.6 ℃、-3.6 ℃,同時低于0 ℃的天數多達8 d),其蟲卵越冬存活率較低,以至于1992年及1994年柑橘全爪螨的始見日期較上一年晚了近20 d(見表2),并且當年青神椪柑的受災面積略有降低,因此研究滯育期的生理生態特征,對于搞好預測預報、控制螨類和利用益螨都有重要作用。
3—4月正值椪柑花器逐漸發育,并開始抽蕾展葉時期,亦是柑橘全爪螨始見、繁殖的開始,3—4月平均溫度的上升(見圖3),導致最明顯的特征是柑橘全爪螨出現日期提前,柑橘全爪螨始見日期以3 d/10 a的速度提前出現,同時亦使得蟲卵孵化率大為提升,并且增加了螨類的繁殖代數[3],從而加劇了當年病蟲災害的趨勢。
5月開始椪柑已逐漸進入盛花期,花芽也逐漸走向成熟,并開始步入受精階段,到6月上旬左右花粉受精基本結束。期間溫度適宜,其溫度條件不僅達到椪柑生理落果期的各項指標要求,亦是病蟲害生長發育的最適溫度。溫度是影響螨類種群消長的重要而明顯的因素之一,農業害螨正常生長的適溫一般在8~30 ℃,低溫下發育不良,高溫超過一定范圍螨就會死亡,柑橘全爪螨在20~30 ℃時正常發育和繁殖,25 ℃左右最適,并且在25 ℃下柑橘全爪螨的種群趨勢指數最大,在適溫范圍內,溫度越高,柑橘全爪螨的發育速度越快,當溫度超過30 ℃,螨的死亡率增大,超過40 ℃螨的發育受抑制[1]。青神縣歷年4月、5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7.6 ℃、22.1 ℃,通過分析青神歷年資料可以得出:無論是平均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平均最高氣溫等指標(見表3)均適合柑橘全爪螨的正常發育,特別在5月柑橘全爪螨種群趨勢指數達到最大,同時出現第一次螨口高峰,期間果農應注意果樹的管理,合理施肥,確保椪柑質量。
6月開始氣溫逐漸升高,雨量逐漸增大,7月、8月青神進入盛夏時期,亦是椪柑果實膨大的關鍵時期,期間溫度較高,不利于螨類的生長發育。青神縣歷年7月、8月平均氣溫為26.1 ℃、25.7 ℃,極端最高氣溫分別達到了37.1 ℃、38.9 ℃,此溫度條件對柑橘全爪螨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以至于7—8月青神柑橘全爪螨的種群密度明顯降低。進入9月、10月,天氣轉涼,氣溫下降,此時椪柑果樹膨大,柑橘將迎來根系第二次生長高峰、抽秋梢、花芽生理分化,為柑橘全爪螨提供了豐富的食料,同時青神縣歷年9月、10月平均氣溫為22.5 ℃、18.1 ℃,各項溫度指標均適合病蟲害的生長發育,因此迎來第二次螨口高峰,秋梢受害嚴重時,冬季椪柑會出現大量落果,故此期間也應注意椪柑果樹的合理施肥。
2.2濕度及降水條件
螨類種群的消長與濕度亦有很大關系,濕度可影響螨類的發育速度。據資料顯示,柑橘全爪螨的發生及死亡與相對濕度和降雨量有密切的關系:在適溫下,平均最低濕度以40%~60%較適,若一次降雨量達18.6 mm以上,即可使螨口下降45%~74%;另一方面,在適溫下,凡12月、1月、2月、3月四個月合計雨量在62~75 mm,柑橘全爪螨發生就重,在85~120 mm發生就輕[1],原因是降水量增多,使濕度增高,螨蟲胚胎死亡率增大。
青神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部,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多年年平均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80%左右。由表4可見,青神平均最低濕度常年維持在38%~65%,平均最低濕度條件完全滿足柑橘全爪螨的生長,因而降雨日數及降雨強度相對于濕度而言,對柑橘全爪螨的影響更為顯著。
青神縣1991—2010年12—3月的總降水量如圖4所示,降水量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其氣候傾向率為9.5 mm/10 a。12—3月降水量的減少有利于柑橘全爪螨滯育期間的存活,為春季螨口積累了數量。如1998年降水量合計為63.8 mm,該年冬季降水量適宜,以至于1998年春季螨口的數量較往年明顯增加,加重了當年螨蟲的為害程度。
3—4月正值柑橘全爪螨始見、繁殖的開始,期間降雨日數的變化對螨類繁殖至關重要,如表5所示,3—4月降水日數在青神縣以2.2 d/10 a的趨勢在不斷減少。因降水日數增多不利于蟲卵孵化,容易造成蟲卵霉變及影響幼蟲成活,因而青神縣3—4月降水日數的減少使得柑橘全爪螨發生發展不斷加劇。進入5月,螨類進入大量繁殖及爆發時期,期間降雨強度相對于降雨日數而言,對螨類的影響更大,因大雨及暴雨對螨類有嚴重的沖刷、致死作用,暴風雨過后,種群數量可明顯降低。大雨、暴雨及其以上強度的降水主要發生在青神主汛期7—8月,除去溫度的影響,7—8月降雨強度大,可明顯降低柑橘全爪螨的種群密度;在溫度適宜的4—5月、9—10月大雨的發生次數很少,暴雨更是幾乎沒有,此氣象條件加大了柑橘全爪螨在此期間的種群密度。
2.3日照條件
光照對于螨類最顯著的作用是控制它的滯育生理,據文獻記載,柑橘全爪螨在長日照下比短日照下發育好,長日照下不斷發育,短日照下低溫促進滯育,說明柑橘全爪螨是長日照類型的螨[1]。統計青神1991—2010年12—2月、3—4月、5—6月日照時數(見表6),其變化都呈逐漸下降的趨勢,氣候變化傾向率分別為16.7 h/10 a、7.6 h/10 a、12.6 h/10 a,不利于柑橘全爪螨的發生發展,特別是冬季日照的減少,促進螨類的滯育現象。3—5月是柑橘全爪螨始見、繁殖到爆發的時期,期間日照時數的減少,不利于螨類的生長繁殖,同時此期也是椪柑花器逐漸發育,并開始抽蕾展葉的關鍵時期,若日照少,則春芽萌動推遲,花芽分化少,瘦弱多枝,將加重落花落果,使其防御螨類的能力下降,加劇螨類的為害程度。可以得出:青神縣柑橘全爪螨蟲口在日照時數逐漸減少的條件下有所減少,但由于與椪柑果樹的相互作用,其為害程度并沒有明顯減弱。
3柑橘紅蜘蛛防治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及青神椪柑種植區果農積累的經驗,建議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3.1加強氣象預測能力
1)若冬季氣溫偏高、降水量在50~60 mm、日照偏多,且寒潮、霜凍等極端天氣極少出現甚至未出現時,應注意提前防治,預防來年螨口爆發。
2)春秋梢是紅蜘蛛爆發最嚴重的時期,若春秋季干旱少雨,相對濕度低,應在控梢控肥集中放梢的前提下,當嫩梢抽出1~2 cm長度時,選擇多云或晴天、氣溫在20~25 ℃、無風或微風的天氣條件下,在露水干后進行全面噴藥。
3.2加強栽培管理
1)加強對椪柑果園的水分管理。管理粗放的柑橘園,要加強肥水管理,增施有機肥、磷鉀肥,增強樹勢,提高植株的生命力和抗病能力;7—8月為青神暴雨多發期,為避免積水引起爛根而導致大量落果,應在暴雨季節來臨之前修排水溝,改善水利設施,做到澇能排旱能灌。
2)改善果園生態環境,做好果園四周綠化及果園覆蓋。如在園區實行生草栽培,保護園內藿香薊類雜草和其他有益草類,調節園區溫度、濕度,改善田間小氣候,有利于捕食螨等天敵的棲息繁衍,可有效減輕危害。
3)做好冬季修剪、清園工作。冬季修剪徒長枝、病蟲枝、蔭蔽枝,集中燒毀,并用石硫合劑或機油乳劑進行清園,減少越冬蟲源。
3.3保護利用天敵
在搞好果園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上,應科學使用農藥,保護天敵,禁用高毒農藥,優先選用對天敵殺傷力小的低毒、環保型農藥。柑橘紅蜘蛛天敵主要有食螨瓢蟲、捕食螨、草間小黑蛛等,有條件的園區可以人工引移釋放捕食螨“以螨治螨”。如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采取工廠化繁殖生產的捕食螨,在多處柑橘園經多年的示范、推廣應用,對控制紅蜘蛛、銹壁虱等害螨效果顯著,是當前人工繁殖天敵控制害螨最成功的案例之一。在人工引放天敵時,首先掌握好引放最佳時間在4月至5月上旬,8月中旬到9月上旬,其次根據害螨的蟲口密度,決定天敵引放量,一般每株放100~200頭捕食螨,就可有效控制害螨為害。
3.4 加強監測,適時噴藥防治
1)每年4—5月和9—10月是害螨爆發的高峰期,該時期為施藥的關鍵期。4—5月,花前每葉平均達1頭,花后平均每葉達3頭,盛花期平均每葉5頭左右,或在螨葉率達20%時,應立即組織噴藥。藥劑應選用低毒、低殘留、高效的農藥,推廣使用生物防治劑。
2)噴藥防治時必須先噴樹冠的內部,后噴樹冠的外圍,葉背和果實的陰暗面也應噴到,周密噴霧,才能收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3)由于柑橘紅蜘蛛極易產生抗藥性,而且獲得的抗藥性可能遺傳,因此在使用化學藥劑時要合理交替輪換,不可長期連續使用同一種藥劑,以防止或延緩紅蜘蛛產生抗藥性。同時盡量采用挑治的方式,使紅蜘蛛的天敵有回旋的余地。
參考文獻:
[1]李隆術,李云瑞.蜱螨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420-437.
[2]洪霞,陳建萍.江西省1960年以來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江西氣象科技,2004,27(2):20-22.
[3]祝新建.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和病蟲害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5):7062-7064.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