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財政以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農村產業和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民收益提高,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根本目標。重慶市永川區圣水湖現代農業園區開發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其通過優選企業、整合資金、加強監管等措施,探索了股權制改革緊密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入補助項目與農民利益的緊密聯結機制。積累的經驗主要有:1)優選企業,夯實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2)整合資金,擴大農業產業鏈條;3)加強監管,規范股份制改革。提出推廣應用建議:1)統籌規劃,促進產業鏈深度開發;2)規范監管,強化利益聯結機制;3)加強技能培訓,提升農民長久收益能力。
關鍵詞 農業綜合開發;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經驗;推廣建議;重慶市永川區
中圖分類號:F323.4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15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29.011.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29:54
財政以農業綜合開發投入農村產業和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民收益提高,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根本目標[1]。關于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入補助和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問題,相關研究多從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內涵界定、農業綜合開發中農民利益聯結機制類型的劃分、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建立渠道等方面展開[2-4],并側重于在農業產業化項目中建立農戶和龍頭企業之間的聯結關系、聯結方式和改進渠道[5-6]。但關于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入及農民利益聯結長效機制的建立,還缺少實踐的案例和總結。重慶市永川區農委以建設圣水湖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園區為契機,搭建平臺整合其他涉農資金,大力探索農村土地股權制度改革路徑,在建立農民長效收益聯結機制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全市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入與農民利益鏈接機制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鑒和推廣的模式和做法。
1永川區圣水湖現代農業園區開發成效
1.1項目概況
2014年立項的永川區圣水湖現代農業園區試點項目規劃面積1 827 hm2,2014—2016年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1 781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 200萬元,業主及群眾自籌4 581萬元,在五間鎮合興、景圣、新建及何埂鎮獅子、長豐、豐樂等6個村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個、農民合作社項目3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3個。
1.2產業發展成效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漸成體系,規模化發展初見成效。以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初體系,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帶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進行“抱團發展”的模式取得了成效。在圣水湖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達130個(其中,專業大戶38戶、家庭農場47家、農民合作社16個、農業龍頭企業29個),流轉土地面積1 333 hm2,以食用菌、“瓜—菜”、特色水產等特色產業進行適度規模經營。2015年,園區食用菌產業達到袋栽7 000萬袋、地栽66.67 hm2規模,產值達3億元;建成“瓜—菜”基地667 hm2,瓜、菜產量達4萬噸,產值1.2億元;建成中華絨螯蟹、澳洲龍蝦、泥鰍等特色水產養殖基地333 hm2,年產量達5 000 t,產值1.6億元。
1.3農民增收成效
支農資金直接分成到農民,利益聯結機制更緊密。通過實施財政資金農民持股分紅政策,即對財政資金扶持農業經營主體100萬元以上(含100萬元)的補助項目(基礎設施除外),項目補助金額的50%作為涉及土地流轉的農民和企業項目所在地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持股,每年按持股金額5%的標準實行固定分紅,其中農民持股60%,集體經濟組織持股40%。每年持股分紅資金均由企業將分紅資金轉入區農民持股分紅專戶,根據項目土地流轉分紅方案,再將分紅資金撥付當地財政所,由項目所在鎮統一組織分配,讓企業把國家的補助資金分配給農戶。這種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密切了農民和企業的關系,提升了村組集體對企業發展的支持主動性。以永川區何埂鎮獅子村村民陳詩銓為例,通過土地流轉把家里的(4.7×667) m2承包地租給了2家農業公司,一年的持股分紅收入為1 395元,同時解放了夫妻二人的勞動力,通過務工或發展產業的方式家庭年收入達到了10萬元。
2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財政投入補助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經驗
2.1優選企業,夯實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的基礎
形成深厚的農業產業鏈,讓農戶緊緊粘在高產出的農業產業鏈上是建立和農民收益緊密聯結機制的基礎。永川區圣水湖現代農業在引進農業企業時,特別優選有責任感、使命感的優質農業企業,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使企業既發展自己又回饋農戶,構建農戶、村社與企業共同發展、共同受益的“命運共同體”。
2.2整合資金,擴大農業產業鏈條
以永川區的成功做法為例,2014—2016年,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0.72億元,整合其他涉農資金2.08億元、拉動業主投資2.3億元,有效解決了園區涉農資金部門多、投資分散、資金使用效益差的問題。隨著涉農投資的合理規劃、集中投資、連片推進,建設完善了圣水湖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園區呈現出“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渠道管網縱橫交錯、產業設施星羅棋布、田園村落整潔清新”的新形象。2016年,圣水湖現代農業園區已建成核心示范區2 000 hm2,食用菌產業規模達到袋栽1億袋,“瓜—菜”產業規模達到667 hm2,水產產業規模達到333 hm2,建成標準化萬頭豬場3家,建成桃博園農業休閑觀光基地200 hm2,園區產值達到6.5億元。
2.3加強監管,規范股份制改革
永川區的農業股份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重點是在過程監管做到了“三個不”:1)企業得利不推責。企業想獲得國家補助,必須與區農委、項目所在鎮(街)、村民小組簽訂農民持股的“四方”協議書,作出推行股權改革、回饋村社農民的具體承諾。2)農民分紅不干涉。以企業獲得補助時間為起點,每年實行固定分紅。持股農民只享有分紅權,不享有管理權,防止干涉企業經營。3)農委監管不松懈。區農委把企業的項目申報、協議簽訂及兌現分紅等情況建立臺賬,加強監管,并以此作為企業申報后續補助資金的重要依據,實行“一票否決”。
3推廣建議
以永川現代農業園區為試點,重慶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財政投入補助與農民受益的之間建立了更緊密、更深入的聯系。重慶市農改辦以2015年1號文件形式印發了《財政農業項目補助資金(集體經濟組織及成員)股權化改革試點方案》,由全市各區縣農業、林業、水利、農業綜合開發、扶貧、移民等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推廣。但重慶市的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要將這種模式在更廣范圍內推廣,還應當根據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地推廣實施。
3.1統籌規劃,促進產業鏈深度開發
由于傳統的小農模式根深蒂固,加上山區機械化耕作的困難,目前重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形成的面積尚小、水平較低、效益還不高,可以持續創收的優質企業還較少。大多局限于生產基地建設和種養業初級產品的提供,有特色、聚集農產品深度開發的產業鏈基礎不強,形成廣泛的農民利益分享機制基礎還比較薄弱。一些龍頭企業并沒有將其收益與農民利益聯結起來。而一些投資主體因生產管理經驗缺乏,投資資金不到位,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經濟收益,甚至發生欠租、棄租等行為,農民的基本利益存在風險。因此,應從項目策劃、規劃設計、企業引進等基礎環節統籌推進,促進農業產業鏈深度開發,夯實農業綜合開發財政投入補助與農民收益聯結機制的基礎。1)在策劃階段,整合國土、水利、交通等各個部門的資金,發揮資金整理優勢,進行項目建設總體謀劃。2)項目設計階段,深入考慮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根據項目區資源稟賦、發展條件、種養習慣以及農民意愿,深入考慮種植養殖產品引進、設施配套、管理配備等系統需求,提升資金適應效率,確保產業開發效率。3)重點引進有經濟實力、有現代經營管理理念、有技術依托、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和業主,確保農民收益聯結長久有效。
3.2規范監管,強化利益聯結機制
現實中,由于基層管理的諸多現實問題,很多地方的收益分配機制還難以規范:1)農民入股分紅的機制不夠規范。企業和農民、集體之間的分紅沒有章程,管理制度不健全,分紅時間不固定,分紅份額無法得到全額保障。2)集體收入的使用機制不夠規范。集體收益應當用于清潔鄉村環境、修整農村道路、建設農村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但是現有農村基層的公開管理制度還不夠規范,對資金的使用管理缺乏監管力度,容易產生一些村干部侵害農民收益的行為,導致村集體收益產生的效率受損。
應加強監管,加強宣傳,規范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補助投入和農民利益聯結機制:1)規范入股分紅的機制,加強對龍頭企業入股分紅制度的規范管理,制定規范性文件約束該項內容。2)廣泛利用電視、報刊、微信、微博、簡報、宣傳語等多種形式,對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補助投入種的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入股制度、分紅資金使用等情況公開宣傳。3)規范土地流轉的管理。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要按分級審核原則及程序報上級審查核準后再行簽訂合同,并預先繳納租金及風險保障金,有效規避土地流轉風險。
3.3加強技能培訓,提升農民長久收益能力
無論是股份制分紅還是提供農民流轉收入,均是由外部提供給農民的“輸血式”收入。而提升農民的自身創收能力,需要提升農民自身的“造血”功能。特別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需要農業生產者、經營者具備種植、養殖技術,透析國家土地、產業政策,能夠把握市場規律。而現實農村的青年勞動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勞動力資源仍然以外出就業為主流,在農村發展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極度短缺。技術人才稀缺、管理素質不足,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產業的持久創收能力不足,農民收益的持久來源難以保障。要加強對農戶的技能培訓,提升農民分享財政補助投入帶來收益的內生能力。要創新培訓方式,用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農戶傳導科學耕種的思想理念;要授之以漁,教會農民適應現代通信工具獲取外在信息技術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史文嬌,胡云鋒,石曉麗,等.寧夏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轉型區劃研究[J].地理學報,2015,70(12):1884-1896.
[2]朱湖根.我國財政支持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貢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4):103-108.
[3]寧戈,羅安華,莊偉,等.農業綜合開發助力脫貧攻堅路徑探析[J].中國財政,2016(24):42-44.
[4]陶運榮,張馳,陳建軍,等.農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與開發的思考——以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廣西農業綜合開發與利用項目為例[J].廣西農學報,2016,31(6):34-36,49.
[5]谷雨,張瑩,楊海濱,等.農業綜合開發支持下的重慶市茶葉產業發展建議[J].南方農業,2017,11(4):46-49.
[6]陳正明,戰博,楊守正,等.農業綜合開發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2):2-3.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