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大田試驗與室內化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兩個萵筍品種(金香玉和香優九號)對鉀肥用量的適應性,在此基礎上研究萵筍鉀素吸收特性。主要結果:在萵筍生長前期,對鉀素需求更多,開盤期以后鉀素需求有所下降;兩個品種萵筍累積吸鉀量變化規律相似,50 d前(開盤期)累積吸鉀量增長相對緩慢,80 d后(旺長期)增長幅度逐漸增大,兩個品種最大值分別為173.57 kg·hm-2和168.73 kg·hm-2,累積動力學可用冪函數曲線方程(Power:y=b0xb1)表征;不同供鉀水平下兩個品種萵筍的鉀肥效應表現各異。
關鍵詞 鉀肥;萵筍;鉀素吸收
中圖分類號:S636.2;Q946.9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18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44.029.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44:09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當今對于蔬菜產品的追求漸漸趨向于安全、健康、無公害。而如今的蔬菜生產追求的方式也已發生改變,從以前的重視產量、產品多樣化轉向品質、營養、健康、綠色等[1-2]。萵筍是我國南方地區廣泛栽培和食用的葉類蔬菜,但是目前重慶乃至全國蔬菜生產存在很大的產品質量問題[3-5],迄今,該地區尚未對葉類蔬菜鉀素需求特性開展系統研究[6-8]。了解蔬菜完整生長周期吸鉀規律,如何合理施用鉀肥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合理利用土壤有效鉀,是一項重要課題。本文采用大田試驗與室內化學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兩個萵筍品種對鉀肥用量的適應性,在此基礎上研究萵筍鉀素吸收特性。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1.1.1 供試土壤
供試土壤為紅棕紫泥,pH=7.5,每千克含有機質26.4 g、堿解氮131 mg、有效磷52.2 mg、速效鉀
126 mg。
1.1.2 供試作物
供試作物為萵筍(Lactuca sativa L.),品種為金香玉和香優九號。
1.1.3 供試肥料
供試肥料為尿素(N,46%),過磷酸鈣(P2O5,12%),氯化鉀(K2O,60%)。
1.2試驗方法
田間小區試驗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2月15日在重慶市九龍坡區含谷鎮蔬菜基地進行。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4個處理(見表1),兩個品種分別為5次重復(金香玉)和3次重復(香優九號),小區面積分別為20 m2(金香玉,栽培規模為每小區180穴,行距40 cm,株距28 cm)和14.96 m2(香優九號,栽培規模為每小區144穴,行距30 cm,株距25 cm)。將氮肥按30%、40%、30%的比例分別在蓮座期、開盤期和旺長期施入,磷肥和鉀肥一次性基施。按常規大田進行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試驗每隔10 d采鮮樣烘干后測定鉀含量,計算鉀素吸收量,收獲時測定作物產量,取樣測定品質及其養分吸收量,并計算鉀肥利用率。
1.3數據處理分析
數據結果采用Excel2007和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主要計算公式[9-10]:
1)植物吸鉀量=植株干樣含鉀量×(1-水分含量)×作物產量/100
2)鉀肥偏生產力(PFP)=施鉀區作物產量/鉀肥施用量
3)鉀素農學效率(AE)= (施鉀區作物產量-無鉀區作物產量)/鉀肥施用量
4)鉀素生理效率(PE)=(施鉀區作物產量-無鉀區作物產量)/(施鉀區植株總吸鉀量-無鉀區植株總吸鉀量)
5)鉀素利用率(RE)=(施鉀區植株總吸鉀量-無鉀區植株總吸鉀量)/鉀肥施用量×100
上述各式中,植物吸鉀量的單位為kg·hm-2,鉀肥偏生產力的單位為kg·kg-1,鉀素農學效率的單位為kg·kg-1,鉀素生理效率的單位為kg·kg-1,鉀素利用率的單位為%。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供鉀水平對萵筍鉀素含量的影響
不同供鉀水平下不同品種萵筍鉀素含量有所差異,從表2、表3可以看出,在萵筍整個生長周期內適量鉀肥處理下萵筍鉀素含量高于其他處理;在同處理下,萵筍含鉀量在50 d(開盤期)達到最大值,兩個品種含鉀量范圍分別在52.6~53.6 g·kg-1和48.6~51.3 g·kg-1;不同品種萵筍間含鉀量以金香玉高于香優九號。可以看出,各處理的兩個品種萵筍在各自生長周期內含鉀量變化規律一致,均存在一個先快速上升后緩慢下降的趨勢,表明在萵筍生長前期,對鉀素需求更多,開盤期以后鉀素需求有所下降。因此,在萵筍生產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保證前期有足夠的施鉀量。
2.2不同供鉀水平對萵筍累積吸鉀量的影響
2.2.1 累積吸鉀量
不同供鉀水平下,兩個品種萵筍生長周期內累積吸鉀量增長情況見圖1。兩個品種萵筍變化規律相似,50 d前(開盤期)累積吸鉀量增長相對緩慢,80 d后(旺長期)增長幅度逐漸增大,不同品種最大值分別為173.57 kg·hm-2和168.73 kg·hm-2,該數據可以為萵筍生產中鉀肥施用量提供科學依據;不同鉀肥處理間,以適量鉀肥處理(K2)累積吸鉀量增加最多,表明適量施用鉀肥有利于增加萵筍吸鉀量,改善植物鉀素營養水平。
2.2.2 累積吸鉀量曲線
不同供鉀水平下,不同品種萵筍生長周期內吸鉀量累積動力學基本相似(見圖1),增長速率越來越快,對吸鉀量和天數做回歸分析,得到最優回歸方程均為冪函數曲線方程(Power:y=b0xb1),式中:y為累積吸鉀量,x為天數;各方程參數如表4所示。金香玉各處理方程參數變化差異不大,常數項均為0.002,指數在2.347~2.265;香優九號方程參數較復雜一些,常數項在0.006~0.011,指數項變化差異不大。可以看出,各曲線模型均達到極顯著水平P<0.01;決定系數R2均達到0.950以上,表明冪函數曲線方程估測萵筍吸鉀量可靠性很高。由此可見,適量施用鉀肥也可提高萵筍吸鉀量。
2.3不同供鉀水平下不同品種萵筍的鉀肥效應
從表5可見,以萵筍產量統計鉀肥偏生產力和鉀素農學效率時,兩個品種萵筍存在共性,均以少量鉀肥處理(K1)顯著高于其余處理,偏生產力最大值分別為732.0 kg·kg-1和733.3 kg·kg-1,農學效率最大值分別為62.7 kg·kg-1和64.9 kg·kg-1,適量鉀肥和高量鉀肥處理下結果也接近。兩個品種萵筍鉀素生理效率有所差異,金香玉明顯高于香優九號;同時金香玉以少量鉀肥(K1)顯著高于其他處理,數值相差較大;香優九號以適量鉀肥處理(K2)最高,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兩個品種萵筍鉀素利用率均以少量鉀肥(K1)最高,隨著鉀肥用量增加,鉀素利用率呈一定程度降低;但是香優九號利用率明顯高于金香玉,原因是香優九號各施鉀處理吸鉀量較對照處理差值明顯高于金香玉。
3結論
1)在萵筍生長前期,對鉀素需求更多,開盤期以后鉀素需求有所下降。因此,在萵筍生產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保證前期有足夠的施鉀量。
2)兩個品種萵筍累積吸鉀量變化規律相似,50 d前(開盤期)累積吸鉀量增長相對緩慢,80 d后(旺長期)增長幅度逐漸增大,不同品種最大值分別為173.57 kg·hm-2和168.73 kg·hm-2,該數據可以為萵筍生產中鉀肥施用量提供科學依據;不同鉀肥處理間,以適量鉀肥處理(K2)累積吸鉀量增加最多,表明適量施用鉀肥有利于增加萵筍吸鉀量,改善植物鉀素營養水平。用冪函數曲線方程估測萵筍吸鉀量可靠性很高。
3)不同供鉀水平下兩個品種萵筍的鉀肥效應表現各異,以萵筍產量統計鉀肥偏生產力和鉀素農學效率時,兩個品種萵筍存在共性,均以少量鉀肥處理(K1)顯著高于其余處理。兩個品種萵筍鉀素生理效率有所差異,金香玉明顯高于香優九號。兩個品種萵筍鉀素利用率均以少量鉀肥(K1)最高,隨著鉀肥用量增加,鉀素利用率呈一定程度降低;但是香優九號利用率明顯高于金香玉,原因是香優九號各施鉀處理吸鉀量較對照處理差值明顯高于金香玉。
參考文獻:
[1]金繼運.土壤鉀素研究進展[J].土壤學報,1993,30(1):94-101.
[2]劉克峰,劉健斌,賈月慧.土壤、植物營養與施肥[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227-230.
[3]姜存倉,高祥照,王運華,等.不同基因型棉花苗期鉀效率差異及其機制的研究[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5,11(6):781-786.
[4]李廷軒,馬國瑞,張錫溯.富鉀基因型籽粒莧主要根系分泌物及其對土壤礦物態鉀的活化作用[J].應用生態學報,2006,17(3):368-372.
[5]李廷軒,馬國瑞,張錫洲,等.籽粒莧不同富鉀基因型根系分泌物中有機酸和氨基酸的變化特點[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05,11(5):647-653.
[6]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3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99-100.
[7]王小晶,王正銀,趙歡,等.鉀肥對大白菜、萵苣產量、重金屬和硝酸鹽含量的影響[J].中國蔬菜,2011(10):64-68.
[8]王正銀.作物施肥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42-243.
[9]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25-139.
[10]白厚義,肖俊璋.試驗研究及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20-128.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