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天保工程區混交林下采用不同的栽植時間、不同郁閉度、不同的栽培模式等進行鐵皮石斛仿生態栽培試驗,結果表明4月栽植的成活率較高,0.6~0.8為較適宜的郁閉度,附主以石灰巖、馬尾松、杉木較好。
關鍵詞 鐵皮石斛;仿生態栽培;天保工程;混交林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19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34.017.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34:20
石斛是蘭科石斛屬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浙江東部、安徽西南部、湖北西南部等地。其中,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列為極品,自古為中國皇宮貴族所獨享,藥用價值最高[1-2]。但鐵皮石斛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自然條件下種子萌發率極低[3];而無性繁殖的方式效率也很低,加上不合理采挖和對生境的破壞,造成野生鐵皮石斛資源極其稀少[4]。
為了有效地保護野生資源,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鐵皮石斛的繁殖和仿野生種植試驗,并且取得了初步成功。但是,對于鐵皮石斛在鄂西南的生態栽培研究尚無系統開展。鄂西南森林資源面積巨大,但產生的效益普遍不高,沒有給當地農民帶來更多利益。發展鐵皮石斛種植可以充分利用鄂西南大面積的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對當地調整農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改善全民健康保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概況
試驗地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屯堡鄉雙龍村,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平均溫度16 ℃,無霜期240 d,相對濕度70%~80%,年均日照時數1 370 h,年降雨量1 500 mm,海拔在820 m左右,為針葉混交、針闊混交林,主要優勢樹種為馬尾松、杉木等,伴生樹種有櫟類、楓香、五倍子等,林下植被物種較豐富。
1.2試驗設計
試驗均在地理位置接近、環境相同林分進行。
1)不同栽植時間對鐵皮石斛成活率的影響試驗,設3個處理。處理1,2012年2月15日;處理2,2012年3月15日;處理3,2012年4月15日。試驗每個處理50株,重復3次。分別于移栽后10 d、20 d、30 d測定植株成活率。
2)不同郁閉度對鐵皮石斛生長量的影響試驗,設2個處理。處理1,郁閉度低(0.2~0.4);處理2,郁閉度高(0.6~0.8)。試驗每個處理50株,重復3次。不同郁閉度的種苗于2012年4月栽植,于2012年11月觀測種苗的生長情況(株數、株長、莖粗)。
3)不同栽培模式對鐵皮石斛生長量和產量的影響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選擇板栗、杉木、馬尾松、五倍子、石灰巖作為鐵皮石斛仿生栽培的附主。處理1,板栗;處理2,杉木;處理3,馬尾松;處理4,五倍子;處理5,石灰巖。不同樹種的種苗于2012年4月栽植,于2012年11月觀測種苗的生長情況(株數、株長、莖粗)。同時,采樣測定莖、葉的鮮重和干重。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植時間對鐵皮石斛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移栽10 d后,處理3(栽植時間為2012年4月15日)的成活率最高,達96.7%,處理2(栽植時間為2012年3月15日)次之,為85.2%,處理1(栽植時間為2012年2月15日)最低,3種處理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移栽20 d后,處理3的成活率(93.2%)依然高于處理2(80.9%),二者在極顯著水平上有差異,且二者均與處理1(68.8%)差異達極顯著水平;移栽30 d后,處理3高于處理2和處理1,分別為91.6%、79.3%和67.4%,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因此,處理3最適在實際生產中運用。
2.2不同郁閉度對鐵皮石斛生長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處理 1(郁閉度為0.2~0.4)中的每叢鐵皮石斛平均株數較多,達11.4株;處理2(郁閉度為0.6~0.8)中每叢平均株數明顯較少,只有7.6株;與處理1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因此,處理1(郁閉度低)有利于促進鐵皮石斛的萌芽。
由表2可知,處理2中鐵皮石斛的平均株長較高,達11.2 cm;處理1中鐵皮石斛的平均株長較低,僅為7.3 cm,與處理2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因此,處理2(郁閉度高)有利于促進鐵皮石斛莖稈的長高。
由表2可知,處理1中鐵皮石斛的平均莖粗較粗,達5.6 cm;處理2中鐵皮石斛的平均莖粗較細,為4.4 cm,與處理1差異達顯著水平。因此,處理1(郁閉度低)有利于促進鐵皮石斛莖稈的長粗。
2.3不同栽培模式對鐵皮石斛生長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模式3中的每叢鐵皮石斛平均株數最多,達16.1株,與模式1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模式1中的每叢鐵皮石斛平均株數最少,只有10.6株;模式5中的每叢鐵皮石斛平均株數為11.9株,與模式3的差異達顯著水平。因此,模式2, 3, 4的栽培模式有利于促進鐵皮石斛的萌芽,其中模式3的栽培模式最佳。
由表3可知,模式5 中鐵皮石斛的平均株長最長,達11.8 cm,與模式1, 4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其次是模式2,平均株長為11.5 cm,與模式5差異不大,與模式1, 4的差異達顯著水平;模式4中鐵皮石斛的平均株長相對最低,僅為5.6 cm。因此,模式2, 5中的栽培模式最有利于促進鐵皮石斛莖稈的生長。
由表3可知,模式4中鐵皮石斛的莖粗最大,達4.9 mm,與模式1, 2, 3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模式1, 2, 3的莖粗分別為3.8 mm、3.4 mm、3.6 mm,相互之間無明顯差異。因此,從莖粗生長量分析,模式4的栽培模式最適于鐵皮石斛的生產。
2.4不同栽培模式對鐵皮石斛產量的影響
由表4可知,模式5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莖重最高,達6.16 g,與模式1, 4的差異達顯著水平;模式1, 4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莖重相對較低,分別只有3.54 g、3.28 g;模式2, 3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莖重處于中間水平。因此,模式5中的栽培模式鐵皮石斛莖產量較高。
由表4可知,模式3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葉重最高,達3.19 g,與模式1, 4的差異達顯著水平;其次是模式5,平均株長為3.11 g,與模式3差異不大,與模式4的差異達顯著水平;模式4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葉重最低,僅為1.43 g。因此,模式3, 5中的栽培模式鐵皮石斛葉產量較高。
由表4可知,模式5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總重最高,達9.28 g,與模式1, 4差異均達顯著水平;模式1, 4中鐵皮石斛的平均叢總重相對較低,分別為5.10 g、4.71 g。因此,從平均叢總重分析,模式5的栽培模式最適于鐵皮石斛的生產。
3結論與討論
1)不同移栽時間試驗中,種苗在2月移栽成活率最低,僅67.4%,3月(79.3%)的移栽成活率低于4月(91.6%),經分析比較,鐵皮石斛的最佳移栽時間在4月份。其主要原因在于,2月仍為雨季天氣陰冷,相比于溫暖恒定的溫室環境,野外氣候多變,移栽成活率偏低。進入3月后,氣溫逐漸回升但仍不穩定,移栽需視當年具體氣候而定,在適宜溫度下進行移栽有利于提高種苗的成活率。
2)不同郁閉度試驗中,經分析比較,鐵皮石斛的最適郁閉度在0.7左右。郁閉度較低的林分,遮光度較差,較強光照下易誘導植株提早封頂,故其莖稈較短但莖粗較大。郁閉度過高也會影響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養分供給不足從而延緩生長。因此在實際栽培中,應具體視樹冠的生長狀態進行栽培。
3)不同栽培模式鐵皮石斛產量試驗中,鐵皮石斛平均叢莖重和平均叢總重也是石灰巖模式上最高,其次是杉木和馬尾松。根據文獻報道,鐵皮石斛通常選擇常綠闊葉林作為生態栽培的種植場地。而本研究表明,鄂西南具有發展鐵皮石斛種植的良好自然條件,在板栗林栽培鐵皮石斛同樣可以成功,同時在杉木和馬尾松上栽培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TENG Jian-bei,WAN De-guang,ZHU Yi-lin,et a1.Study on the Stress Resistance of Dendrobium candidum[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9,37(17):7948-7949.
[2]Yin M H,Hong S R.Cryopreservation of Dendrobium candidum Wal1.ex Lindl.protocorm-like bodies by encapsulation-vitrification [J].Plant Cell Tissue Organ Culture,2009,98:179-185.
[3]艾娟,嚴寧,胡虹,等.溫度對鐵皮石斛生長及生理特性的影響[J].云南植物研究,2010,32(5):420-426.
[4]Wang L A.Tissue Culture of Dendrobium huoshanense[J].J Anhui Univ-Nat Sci,1989(1):83.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