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快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對策,包括提高企業綜合實力、充分搭借政策快車、完善內部管理、建好產業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延伸產業鏈條、保障質量安全、沉淀產業品牌、保護生態環境、帶動產業發展等。
關鍵詞 現代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對策;云南省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24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29.010.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29:11
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統籌城鄉發展、拉動財政增長、提高農民組織化經營程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必然選擇。農業龍頭企業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其發展水平直接反映區域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推動“三農”發展的重要力量。
云南高原特色農業是綜合云南的地理、地形、區位、土地、氣候、物種等優勢,實現現代農業發展與云南特有省情完美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具有“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的特點,得到了社會各屆的廣泛認同,已成為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模式[1]。
為此,分析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希對加快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促進云南農業產業化發展有所幫助。
1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現狀
“十二五”期間,云南省先后出臺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的意見》(云發﹝2011﹞1號)、《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意見》(云政辦發﹝2015﹞80號)等文件,不斷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有力地推動了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龍頭企業通過基地建設、產品開發、市場拓展和農戶聯接,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1.1農業經濟總量跨越增長
2015年云南省農業總產值3 457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1 844億元,連續跨越了2 000億元、3 000億元兩個大臺階,增幅達114%,年均遞增16.5%。增長速度實現了“兩個高于”,即高于同期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的平均增速、高于同期云南省經濟發展的平均增速[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242元,比2010年增加4 290元,年均增長13.7%,增幅連續5年高于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1.2龍頭企業得到穩步發展
2015年云南省縣級以上龍頭企業達3 250戶,較2010年增加954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6戶,省級龍頭企業697戶[1];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 967億元,占全省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6.9%;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10戶,比2010年增加193戶,超過10億元達“農業小巨人”標準的有18戶。
2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下,云南省農業產業化和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同時,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2.1企業內部管理有待完善,從業人員素質急需提升
大多數農業龍頭企業直接從事初級種養殖,與其他行業企業相比,準入門檻相對較低,企業內部無現代化的治理結構和層級設計。管理不僅缺乏高層次的科技及管理人才,也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和優秀營銷人員,并且難以留住人才,時常發生優秀人才外流現象。
2.2基地建設相對滯后,基礎設施相對薄弱
農業基地規模小而散,標準化設施建設滯后,農機裝備水平低,農產品單產偏低,水、電、路、冷庫、市場、物流、信息等配套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弱。
2.3產業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
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水平低,產前、產中、產后銜接不緊密。農業企業散、小、弱,大多數產業處于分工低端,產業鏈條短,兩頭發展不夠。特別是連接農戶的機制上,還沒有解決好利益分配機制。
2.4科技創新意識淡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云南省優良品種研發、關鍵科技攻關、配套技術集成、高端產品開發等方面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素質的科技管理人才匱乏;實用技術示范、推廣滯后,良種良法推廣應用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2.5深加工程度不夠,農產品產值較低
農產品加工深度開發不夠,主要以單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為主,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弱,產品的科技含量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0.65∶1,低于全國2.2∶1的平均水平[2];產品的內在質量、包裝、衛生等質量要求與省外、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缺乏跨地區、跨行業的大規模、高檔次、的深加工大企業和大集團。
2.6品牌建設滯后,市場開拓困難
截至2015年12月,云南省累計有效認證“三品”850戶、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農產品70個,云南名牌農產品80個?!叭芬粯恕?、云南名牌農產品認證總數僅占云南省縣級以上龍頭企業的30.76%。云南省擁有全國范圍較為優質的云花、云茶、云果、云藥、云畜、云菜等“云系列”產品資源,但在全國范圍內有較大影響力、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和品牌卻不多。
2.7投融資體制不健全,投融資成本較高
農業投入方式單一,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農業龍頭企業大多數為流轉、租用土地,生產設施設備普遍簡單,無有效的抵押擔保物進行貸款融資。農業生產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收益低,大多數金融機構不愿授信給農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生產經營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3促進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對策
為提高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盡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龍頭企業要進一步做大做強、不斷壯大自身實力和龍頭帶動能力。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云南省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龍頭企業。
3.1練好內功,提升企業綜合實力
農業龍頭企業要實現大發展、取得大效益,關鍵在于企業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1)農業龍頭企業應在企業頂層設計上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設計好科學、合理的商業模式,確定好企業的核心業務,綜合分析周邊內外環境,控制和防范各類風險。2)農業龍頭企業應做好企業發展的短期、中期乃至長期的發展規劃,并根據各階段的發展經營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用科學、合理的規劃指導企業的發展。3)農業龍頭企業在橫向、縱向的發展上應冷靜地處理好各產業類別、各業務形態之間的關系和銜接,充分發揮各業務形態之間的優勢,規避劣勢,實現各業務形態的綜合發展。
3.2建好基地,強化產業經營保障
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是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依托和條件。農業龍頭企業要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思路建設農業生產基地,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推動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同時,農業生產基地與農產品加工、農業休閑旅游相配套,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基地。
3.3科技投入,支撐農業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動力。農業龍頭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性,必須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才能促進農業增產、增效。1)建立和完善企業科研機制,組建企業科研團隊,建立研發中心,把科研投入列入企業年度財務預算,逐步形成有自主研發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2)注重加強與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的力度,充分借助科研院所已有的先進技術和人才資源,鼓勵和引進科技人員用研究成果和專利到企業入股。3)積極借助政策扶持資金做好科研創新,研發內容從易到難,立項部門從低到高。4)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大力培養企業內部自有科技人才。
3.4強化食品安全建設,保障食品安全質量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農業發展的關鍵和核心。農業龍頭企業應始終把質量安全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企業應在開展“三品一標”、HACCP、GMP、GAP等質量體系認證時逐步引入和健全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整套質量安全體系并持續運用和改進,逐步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農業物聯網技術示范、形成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管理體系,從而改善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保證食品安全質量。
3.5延伸鏈條,提升農業附加值和產值
1)農業龍頭企業應不斷地加強原料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拓展農產品儲藏、交易、配送等下游環節業務。2)充分挖掘休閑旅游、文化創意、民俗人文等多種形式的農業形態。3)積極引進“農業+互聯網”經營模式,推動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4)打造完整的農業產業鏈條,推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升從業者素質,促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3.6建好品牌,進一步拓展市場空間
云南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品質優勢,云藥、云菜、云果、云茶等大類產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真真落實到單個產品上,能夠叫得響的名牌產品卻很少。因此,農業龍頭企業要探索和制定技術含量高、市場容量大、高附加值、低能耗的產品品牌戰略規劃;積極開展“三品一標”“三級名標”等各項認定;積極參加各類農產品推介會,讓優質品牌農產品走出去;建立和完善品牌農業的產業鏈、價值鏈、供給鏈,提升品牌農業的影響力,引導其做大做強。另外,組建高素質、專業化的營銷團隊,引進先進的經營營銷理念,挖掘和包裝農產品品牌文化和內涵,通過多渠道、多點開花讓農產品飛起來。
3.7保護環境,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經濟
環境是人類農業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農業龍頭企業在發展中必須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利用和推廣節水灌溉、秸稈還田、沼氣發酵等農業廢棄物綜合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控制和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保護土壤安全,形成種植、養殖、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的農業生態循環發展模式。
3.8回歸農業,形成帶動示范作用
農業龍頭企業植根于農業,發展于農村,貼近于農民,與“三農”存在著天然的“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利益關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根本目的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龍頭企業要正確處理好企業、農戶、基地三者的利益關系,建立長效合理的保障機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讓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農業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發揮龍頭企業市場營銷、資金、技術和信息等優勢,將其他農業經營主體有計劃地引導到龍頭企業聯結機制之中,為農戶提供服務,幫助和帶動農民增收。
3.9掌握政策,充分搭借政策快車
我國每年均出臺了大量的產業政策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要及時學習國家相關農業產業政策,充分掌握政策文件精神,抓住政策機遇和紅利、為企業快速發展添磚加瓦。企業在爭取國家產業政策扶持資金時,一定要結合企業自身經營實際和發展需求,切忌盲目迎合和追隨政策資金。
參考文獻:
[1]云南省農業廳.云南農業年鑒(2016)[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云南省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0年)[Z].2017.
(責任編輯: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