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對重慶市23個區(縣)的生產基地和市場的水果進行了共16次的抽樣調查和檢測,樣品包括草莓、桃、李等19種水果,共計775個樣品。對水果樣品進行了58種農藥檢測,結果表明:1)水果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2)病蟲害嚴重程度與水果質量安全直接相關;3)水果仍有禁限用農藥檢出;4)水果農藥多殘留檢出率偏高。分析影響水果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建議:1)加強安全宣傳和培訓,提高生產者用藥安全意識;2)推廣“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3)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4)消費者可以采用適當的方法處理水果,增加食用安全性。
關鍵詞 水果;農藥殘留;質量安全;建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66;X83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34.027
知網出版網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71129.1625.005.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11/29 16:25:39
食品安全不僅影響著市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還與社會的穩定和政府的形象息息相關,而水果質量安全在食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近幾年,發生了“毒西瓜”“毒草莓”“退菌特蘋果”等事件,引發市民對水果質量安全產生質疑。為了保障廣大市民的權益,同時加強重慶市水果質量安全監管,科學指導生產和正確引導消費,2014—2017年,利用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的立項支持,先后對重慶市(基地和市場)的水果進行了定期的質量安全抽樣檢測和質量安全評價,比較客觀真實地掌握重慶市生產和銷售水果的質量安全現狀,為進一步提高重慶市水果質量安全水平奠定基礎。
1現狀檢測結果
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在重慶市23個區(縣)的水果生產基地和市場進行了16次抽樣調查和檢測,抽樣以基地為主,市場為輔,包括291次個生產基地、79次個超市、51次個農貿市場和19次個批發市場;樣品有草莓、西瓜、桃、葡萄、梨、李、血橙、椪柑、臍橙、金橘、青見雜柑、不知火橘、梨橙、普通甜橙、倫晚橙、香橙、蘆柑、紅橘、沙糖橘共19種水果,共計775個樣品。結合《水果農藥使用條例》和近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產生問題較多的農藥及生產調查結果,確定每種樣品檢測58種農藥,其中包括:禁用農藥甲胺磷等4種,限用農藥甲拌磷等7種,一般農藥樂果等47種。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總結。
1.1不同年份水果農藥殘留合格情況
依據國家標準GB2763—2014等判定,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重慶市水果農藥殘留的合格率分別為96.5%、94.2%、90.5%,94.5%,4年的平均合格率為93.9%,低于同期全國水果質量安全合格率的平均水平(95.3%)。
1.2 不同季節水果農藥殘留合格情況
2014—2017年,分別在相同或相近的季節里進行了抽樣和檢測,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合格率最低的是2016年的2月,僅為64.0%,共有8次合格率為100.0%,且總體趨勢為每年的9月末至來年的2月即深秋和冬季的水果樣品的合格率較高,每年4月至9月初即晚春、夏季和秋季的水果樣品合格率較低,這與病蟲害發生規律基本吻合。
1.3生產環節與流通環節水果農藥殘留合格情況
水果樣品主要來源于超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生產基地,其中超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生產基地的樣品合格率分別為98.4%、93.8%、99.0%、94.7%,即樣品合格率批發市場高于生產基地,生產基地高于超市,超市高于農貿市場(見表2)。
1.4不同抽樣地水果農藥殘留合格情況
抽樣地包含渝北、大足、忠縣等重慶市的23個區(縣),由于各區(縣)水果種植水平、種植環境以及行政監管力度等存在差異,使得各地病蟲害嚴重程度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水果樣品農藥殘留合格率也存在差異。4年內超標的47個樣品來自其中的17個區縣:1)近郊的渝北、北碚、巴南、江津、璧山、銅梁和合川7個區縣,2)遠郊的潼南、榮昌、大足、南川、綦江和萬盛經開區6個區縣,3)酉陽、忠縣、墊江和武隆4個區縣,三類地區的超標個數分別為19個、16個、12個。
1.5不同類型的水果農藥殘留合格情況
所抽取的19種水果中,草莓、桃、葡萄、梨、柑橘、西瓜、倫晚橙、李8類水果出現農藥殘留超標,其超標樣品數依次為22個、8個、6個、4個、2個、1個、1個和1個。
1.6農藥的使用情況
1.6.1 水果中禁限用農藥的使用情況
水果的禁用農藥共有4種:甲胺磷、對硫磷、甲基對硫磷和六六六;其中甲胺磷檢出3次,超標1次。限用農藥共有7種:甲基異柳磷、涕滅威、甲拌磷、氧樂果、水胺硫磷、克百威和氟蟲腈;除甲基異柳磷和涕滅威外,甲拌磷、氧樂果、水胺硫磷、克百威和氟蟲腈5種均有檢出,克百威檢出24例,超標10例,水胺硫磷檢出3例,超標3例(見表3)。
1.6.2 水果中常規農藥的使用情況
水果樣品中共檢出47種常規農藥之中的30種,檢出率為63.8%,其中檢出次數最多的10種農藥分別為烯酰嗎啉、吡蟲啉、多菌靈、嘧霉胺、腐霉利、毒死蜱、苯醚甲環唑、嘧菌酯、啶蟲脒和噻蟲嗪。參照GB2763—2014和GB2763—2016,在這30種常規農藥中共有10種農藥的檢出值超過國家標準安全限量值,分別為阿維菌素、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多菌靈、苯醚甲環唑、噻蟲嗪、丙溴磷、咪鮮胺、嘧霉胺和烯酰嗎啉,其檢出次數和超標次數列于表4。
1.6.3 水果中農藥的多殘留檢出情況
以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的8次檢測結果為例,水果樣品的農藥多殘留檢出率均在65.0%以上,說明水果存在農藥多殘留的現象較為普遍。而多殘留檢出率最高可達92.0%,1個水果樣品最多可檢出9種農藥,水果存在農殘的現象較為嚴重,產品安全堪憂(見表5)。
2現狀及問題分析
2.1水果質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抽樣檢測結果顯示,重慶市2014—2017年的水果農藥殘留平均合格率為93.9%,除2014年外,其余3年的合格率均低于95.0%,略低于全國水果樣品同期平均水平(95.3%);并且水果樣品的農藥檢出率以及多殘留檢出率較高,水果存在農殘現象普遍且較為嚴重,產品質量安全有待提高,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2.2病蟲害嚴重程度與水果質量安全直接相關
一般說來,容易發生病蟲害和發生病蟲害后較難防治的水果農藥污染比較嚴重[2],比如草莓、桃和葡萄等,這類水果所含糖分較多,果實柔軟,蟲子愛吃,因此容易發生病蟲害,農藥超標風險大,檢測結果也顯示這3類水果的合格率較低。
高溫高濕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導致水果的病蟲害發生增多或加重,致使農戶施藥頻繁,污染比較嚴重,水果合格率下降。重慶晚春、夏季和秋季的氣候屬于高溫高濕的氣候,利于病蟲害的發生,檢測結果也顯示重慶晚春、夏季和秋季的水果樣品合格率較低,這與病蟲害發生規律吻合。
2.3水果仍有禁限用農藥檢出
禁用農藥甲胺磷檢出3例,超標1例。而限用農藥甲拌磷、氧樂果、水胺硫磷、克百威和氟蟲腈5種均有檢出,其中水胺硫磷檢出3例,超標3例;克百威檢出24例,超標10例。克百威檢出次數較多,在該藥銷售和使用中應該加強監管力度。
2.4水果農藥多殘留檢出率偏高
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水果樣品的農藥多殘留檢出率偏高,均在65.0%以上,說明水果存在農藥多殘留的現象較為普遍,水果生產普遍存在不規范使用農藥或濫用農藥的現象。由于果樹是多年生植物,果實所含糖分較高,果肉柔軟等特點,因此同時發生多種病害和蟲害的可能性較大,導致農戶可能會盲目施藥,造成多種農藥殘留,最多單一樣品檢出農藥9種,極大影響水果質量安全。
3影響水果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3.1氣候環境
春季氣溫回升,是多種水果生長的季節,同時是多種病害易于發生的季節;重慶的夏秋季節高溫高濕,是多種水果成熟的季節,且是多種蟲害和病害同時發生的季節。因此,為了減少病害的發生以減少損失,水果生產者會大量和高頻地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從而導致農藥在水果中殘留,降低水果質量安全。
3.2生產者用藥安全意識
大部分水果生產者用藥安全意識偏低,沒有經過系統培訓,僅是憑多年的生產經驗使用農藥,對新型農藥接受較慢;對農藥效果的認識存在偏差,為追求直接的防治效果,導致使用藥量和施藥次數不斷增加,農藥殘留嚴重;施用農藥的知識、技術和手段有待提高,為提高短時的防治效果,通常不能嚴格按照標簽對農藥進行稀釋使用,隨意提高農藥的噴施濃度,或者不能根據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噴藥,農藥利用率低,農藥使用次數增多。
3.3監管不完善
由于監管不完善等因素造成市場上個別假冒偽劣農藥依然存在,尤其是隱性添加農業生產禁止使用和水果生產上限制使用的農藥組分,造成基地農戶購買及使用的農藥仍然可能含有禁限用成分。因此,水果中禁限用農藥殘留被檢出的情況依然時有發生,這些高毒農藥嚴重威脅水果的質量安全。
3.4水果種植技術
目前,重慶市水果大多采用露天種植,病蟲害發生較為嚴重。有些特殊的水果如草莓可以采用大棚種植,大棚種植水果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從而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的使用;有些水果可以采用套袋技術避免果實遭受鳥類、病蟲害侵襲,從而減少農藥用量。
4建議
4.1加強安全宣傳和培訓,提高生產者用藥安全意識
提高水果生產者用藥安全意識是生產出安全優質水果的基礎[3]。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強安全宣傳,讓生產者意識到用藥安全的重要性;通過系統培訓,提高生產者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技能,讓他們在防治病蟲害時能夠更加科學安全地使用農藥,減少農藥亂用或濫用的現象,從而提高水果的質量安全水平。
4.2推廣“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使用生物防治,協調利用物理防治,科學合理應用化學防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理念,如采用大棚、套袋種植等技術有效地進行防病治蟲,減少化學試劑的使用,有研究表明,果園的產量和產值套袋處理比不套袋處理可以提高22%~30%[4]。
4.3加強監管力度,建立基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
生產基地在相關部門的協助下配置農藥殘留快速檢測設備,對將要上市的水果進行農殘的快速檢測,檢測合格的水果貼上相關合格證后才準進入市場;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對進入市場的水果進行嚴格把關,只有貼有相關合格證的水果才能進入市場。
4.4消費者可以采用適當的方法處理水果,增加食用安全性
由于農藥大部分殘留在果皮表面,因此建議消費者將果皮削掉后食用;有些水果如草莓沒有果皮,則可以采用流水沖洗法、面粉包裹法、鹽水浸泡法、堿水浸泡法等方法去除農殘,當然這些方法同樣適用于有果皮的水果,將兩者結果能更有效地去除水果的農殘。另外,剛買來的新鮮水果,可以先放冰箱冷藏存放3~5 d,水果中殘留的農藥在低溫下會逐漸降解,使殘留農藥減少。
參考文獻:
[1]周春華,吳慧.我國果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3,4(5):1366-1370.
[2]顧可飛,吳春艷.近年來上海市水果蔬菜農殘現狀淺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12,33(7):217-221.
[3]何麗芳,王芳宇,鄒征歐,等.衡陽市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現狀、原因與對策[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3(3):82-85.
[4]楊利玲,杜娟.園林水果農藥殘留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J].農產品加工(上),2016(10):55-57.
(責任編輯: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