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水平迅速提高,建筑領域耗能越來越高,針對環境日益惡化的現狀,建筑領域也應當嚴格按照生態化社會要求,設計人員應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對生態建筑設計在房屋建筑設計中的作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房屋建筑設計;作用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得到更多的人的認可,在建筑領域中,人們對于建筑的節能環保設計的要求的也逐漸嚴格,房屋建筑設計中開始不斷融入生態建筑設計,建筑中的各種生態弊端不斷得到重視。然而縱觀我國建筑設計發展現狀,依舊存在許多不足,故應更加重視將生態環境的各種因素納入到房屋建筑設計的考慮內容中,使二者更加緊密聯系,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態生活環境。
1、生態建筑設計的概念
所謂生態建筑設計,就是把生態理念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將人、建筑以及環境視為一個整體,并找出三者之間實現和諧、一體化的最佳狀態,以選擇各種技術為基礎,不斷創新技術工藝,以此實現建筑和環境形成一個有機體。其設計目標不僅要達到人們對生活空間環境的要求,又要使其和周圍的大環境協調。盡量做到建筑在最大程度上貼近自然。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把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利用設計并結合空間中的不同動態條件,組成一個和自然生態協調平衡的循環系統,以此重復運用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條件,讓生活方式愈加節能、高效、環保且低損耗。
2、生態建筑設計的特點
生態建筑和傳統建筑相比,其在滿足人們日常需求的同時,更重視人們的感官感受與建筑生態性。簡而言之即幾個特點:①環境和文化性。生態建筑除囊括建筑本身,還包括文化環境,應結合周圍環境,例如四周建筑群、交通和通訊條件、學校條件與娛樂設施等的規劃;②經濟性。經濟性即要求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節能手段應聯系當地的氣候因素,結合太陽的運轉周期與風的形成規律,合理運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資源。降低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
3、生態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3.1對生態設計認識模糊
生態方針并不具有固定的標準與概念,導致人們在理解時出現分歧。總認為生態建筑設計是在建筑物四周隨意種植一些綠化植物,引入許多節能設備,達到相互協調循環利用就實現了生態建設的效果。這種理解都被局限在低層次上,并未有深入的認識,對建筑設計中的生態設計理念的內涵認識不夠。
3.2欠缺可持續發展意識
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發展中扮演者不可忽視的角色,也是我國一項長期的發展方針。在目前建筑行業,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常見,特別是在選擇裝飾材料時,大多材料不僅具有程度不易的毒害性,使用后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損害,嚴重的會威脅生命,還會損耗大量能源。這些的直接原因其實就是人們欠缺環保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
3.3對實質性作用認識不足
在建筑行業,我國對建筑設計現存的普遍不足就是對建筑設計過于追求形式效果,從而導致建筑物功能浮于表面而實際作用不強。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房屋建筑設計的目的是盡量減小建筑行業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應注重建筑設計的實質作用。然而在我國的建筑行業,目前對實質性作用的優勢不足,直接影響生態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
4、生態設計在房屋建筑設計中的具體作用
4.1方案設計
因地制宜生態設計原則十分注重環境的生態意義,但目前建筑行業競爭格外激烈,生態意義雖然重要,但也應重視設計方案的特點,應嚴禁抄襲行為,避免發生設計方案千篇一律的現象。建筑生態化設計非常注重其自身形象,規范、極佳的建筑形象,可以促進建筑和環境互相結合。在進行生態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應發揮自身豐富的想象力,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合理利用最新技術為實施方法,聯系當地詳細的地理優點,運用不同的設計手段,精確掌握設計范圍,實現建筑設計外觀效果好,充分展現本土特色,且盡可能與四周的環境相互結合協調發展。我國在古代就具有樸實的生態觀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例如,我國在古代對于多雨濕潤的南方地區,在建房時就有利用斜屋頂建筑方法,便于雨水快速滑落防止屋面積水。
4.2室內環境綠化
建筑設計可以劃分為外部設計與內部設計。外部設計主要應做到符合四周環境,與其相協調;內部設計也應符合綠色生態。室內空間綠化,主要需要設計者發揮想象,把外部的綠色設計運用到室內,主要方法有以下內容:
(1)室內室外空間一體化
在進行生態設計時,設計師可通過不同的技術與方法,把室內與室外結合成一體。目前這種方法在設計相對比較普遍,例如很多建筑物都在內部設有內庭院與共享客廳,或是建筑物上方設計可按照要求實行可調節的開闔天窗。此外另一種常用方案是在墻壁設計時,把完好的面向外部的環境墻壁設計成能夠半開或是全開的墻面,使其便于獲得更多的光線與新鮮空氣,同時將房間內部空間向外伸展,從而擴大內部空間。
(2)室內室外景致一體化
把室外景致轉移到室內,生成兩個空間,即室內小空間與室外的大空間,兩者之間形成明顯的對比,既實現了改善環境的目的,又滿足人們的視覺要求,實現建筑和自然融為一體。普遍手段具體包含引水法和栽植綠化法等。
(3)建筑和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在生態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事先做好充足準備,對當地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在進行選址時要選擇和周圍環境能和諧發展的地點。在設計時,不僅要聯系實際,因地制宜,協調好建筑、經濟以及環境三者間的聯系,更要準確處理新老建筑物間的矛盾,同時對其實行合理預測、進行合理制約,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例如在進行公園綠化設計時,要結合貼近自然的原則,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要保障原有的植被生存條件,順勢進行建筑規劃。
結語:
總之,利用建筑設計,將自然景致與社會景致較好的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促進發展經濟,還能做到保護環境。因此,在倡導環境保護的同時,還應保障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建筑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時,應運用生態設計的手段,將建筑、經濟以及環境融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楊麗.生態策略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6(03):110~111.
[2]李劍.生態建筑設計在房屋建筑設計中的作用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6,(4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