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提升整個建筑結構的牢固性,應嚴格控制抗震加固技術要素,結合建筑物周邊環境、當地氣候條件、地質環境等條件優化整個建筑結構,充分凸顯建筑物的功能價值,從人性化角度考慮,以提高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對此,本文就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措施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加固處理
為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應引起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等的重視,意識到抗震加固處理對建筑工程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利于促進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1、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所要滿足的條件
地震屬于一種惡劣的自然現象,其具有突發性與毀滅性的特點,地震發生之后會造成建筑物坍塌現象,進而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且地震的發生,還會引發一系列的火災、水災等,最終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為提升建筑物的堅實度與牢固性,必須做好抗震加固處理,為便于后期施工,前期必須了解符合抗震加固施工所要滿足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其一,若建筑物使用與操作不科學、年限久遠、部分結構被損傷與破壞、建筑結構安全系數不高且未滿足功能需求的條件下就需要做好抗震加固處理;
其二,若在設計階段與施工階段不重視出現了一系列的差池,最終引發施工質量問題或發生安全事故,此時,則需要開展加固處理;
其三,由于外部自然災害的發生,對建筑物或基礎設備產生一定的損壞,此時,則需要開展抗震加固處理,如火災、地震、爆炸等;
其四,為提升建筑物結構體的穩固性,應及時對建筑物結構體予以保護,此時,要采取加固處理;
其五,伴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為滿足人們的需求,應積極開展舊建筑物重建、改造、加層等處理,此時,則需要對建筑物的原有結構開展加固操作;
其六,開展建筑物裝修時,有時會需要對原本的結構層予以改變,此時就會對建筑結構的基本受力情況構成威脅,在此種情況下,必須要對原本的結構采取加固處理。
2、建筑結構加固設計原則
從構件到結構體:在建筑結構系統中,若部分構件的承載力較差,無法滿足功能性需求,就需要對構件進行加固操作,但是常常會忽視了構件加固對整個建筑結構體所產生的影響。一般情況下,部分構件在進行加固時,極易對結構體的強度與剛度分布產生威脅,嚴重的會威脅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由此可見,施工人員必須具備“整體性”理念,從建筑結構整體安全性層面予以考慮,這是提高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效果的有效途徑。
臨時性到永久性:在開展建筑結構抗震加固處理時,應充分結合加固的要求高低來確定加固是屬于臨時性還是永久性。
3、建筑結構抗震加固措施
3.1增強自身加固
在建筑結構抗震加固處理時,應使用鐵把鋸加固法、壓力灌注水泥漿加固法、壓力灌注環氧樹脂漿加固法等方式。鐵把鋸加固法就是用來對存在裂縫磚墻予以加固,而鐵把鋸則可以使用直徑為6.0mm鋼筋彎折而成,且保證長度要比兩側的縫隙長出最少200.0mm,將兩側彎曲成一個100.0mm直鉤。
3.2外包加固
在外包加固中,主要包含外包鋼筋混凝土面層、水泥砂漿面層、鋼筋網水泥砂漿面層與鋼構件網籠加固法四種。外包鋼筋混凝土面層主要被應用在對鋼筋混凝土磚柱、梁柱與磚墻加固之中;水泥砂漿面層主要被應用在無需過多提升抗震性能的磚墻加固處理中;鋼筋網水泥砂漿面層主要被應用在磚墻、磚柱加固處理之中,無需支撐模板,能夠直接等到鋪設完鋼筋后實施分層性抹灰,執行此項操作更為簡單、有效;鋼構件網籠加固主要被應用在磚煙囪、鋼筋混凝土梁柱與磚柱處理之中,采取此種方式時,操作相對簡便,但是卻需要做好防銹措施,若外部環境濕度大、存在有害氣體不能使用。
3.3增設構件
使用增設構件時,應在原本結構構件的條件下,適度增設新構建,旨在提升建筑結構體的變形性能、整體性能與抗震性能。采取增設構件的方式,必須充分考量增設相關構件對建筑結構動力特性與計算簡圖等所造成的威脅,減退操作如下:
1)增設墻體。若抗震的橫墻間距比規定值大、墻體承載性能不佳時,可使用增設墻體加固的方法。使用該種方法時,增設墻體可選擇為砌體墻后鋼筋混凝土墻體;
2)增設柱子。設置外加柱時,能夠增強墻體的抗顛覆性能,若抗震承載性能差異小,可使用鋼筋混凝土柱、拉桿與圈梁等基本構件進行連接,以達到加固效果;
3)增設拉桿。使用增設拉桿的方式,主要被應用到加固受彎的構件以及縱橫墻的連接位置;
4)增設支撐。所謂的增設支撐就是增設天窗架、柱間與屋蓋等部分的支撐,進而提升建筑結構體的抗震性能與整體效果;
5)增設圈梁。若建筑結構中抗震圈梁的規格與質量不符合要求,應使用鋼筋混凝土與圈梁、板底鋼筋混凝土與內墻圈梁來進行加固處理,外墻的圈梁應順著房屋的周邊形成一個閉合環境,進而與內墻圈梁相互協調、合作來對房屋屋蓋或墻體構件等進行約束。
3.4增強連接
發生地震災害時,構件連接位置很是關鍵,此部分容易被忽視,極易威脅建筑結構的抗震加固效果。增強連接加固法主要適用在構件承載力充足,但是構件連接部位不合格的情況,具體表現如下:
1)拉結鋼筋。鋼筋混凝土梁柱與磚墻建立連接,能適度搶劫拉結筋的性能,一側被彎折之后錨入到灰縫之中,另一側使用環氧樹脂砂漿錨入到梁柱體的斜孔中,采取將墻體與新增設的外加柱連接的方法。
2)壓漿錨桿。此種方法主要應用在縱橫的墻體間連接較好、沒有咬茬的未知,使用長錨桿,將錨桿的一側嵌入到內橫墻中,另一側鑲嵌在外部縱墻上,然后,先要鉆孔,然后將內外墻體進行貫通,等到嵌入一定的錨桿之后,使用水玻璃砂漿來開展壓灌處理。
結語:
綜上所述,現如今,地震已然成為最為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會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社會影響惡劣。為降低地震的破壞性與社會損失,應從建筑物著手,增強建筑結構體的抗震性能,能抵抗住地震所帶來的巨大沖擊,以降低事故的損失率,利于城市和諧、安定的發展,為人們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陳秀華.論建筑結構抗震加固設計[J].中外企業家,2016,(15):236.
[2]肖洪濤,朱永菊.建筑結構抗震加固與節能改造一體化技術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5,(05):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