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孫 蓀,本名孫廣舉,1943年1月生于河南省永城,資深學者、作者、書者。獲國家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優秀專家、德藝雙馨藝術家等稱號,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評協理事、中國當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以及魯迅文學獎評委。歷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河南電影制片廠廠長、河南省文學院院長,兼任河南省文聯副主席、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學會會長、散文學會會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出版有理論批評著作《讓藝術的精靈騰飛》《李準新論》(與余非合著)《風中之樹》《文學的菩提樹》《孫蓀文論選》,散文集《鳥情》《瞬間解讀》《生存的詩意》《回故鄉記》,書法集《孫蓀墨跡風景》。主編《中國人的奧秘叢書》暨《論中國人現象》《河南新文學大系》《朋友散文隨筆叢書》《小學生經典背誦叢書》《圖說河南文學史》《中原文化大典》(執行總主編)《走在重振雄風的路上》(與何弘合作)等,曾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河南省政府文學藝術獎、河南省優秀圖書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論著獎、中國新文學學會優秀論著獎等,散文入選中學語文教材和大學、中專教材及香港中學閱讀在線等。
孫公廣舉,豫東永城人也。筆名孫蓀,以筆名行,乃緣其為著名作家故也。公執中原文壇牛耳凡數十年,著述等其身焉。其散文數度入選中學課本,文章山斗之名,齠齔喻之。
忽一日,公之《孫蓀翰墨風景》書法冊問世,遂令文壇動心,書界刮目。或謂為名人玩票也歟?諦審之,則點畫遒緊,天骨開張,風神超邁,意氣豪達,蕭然有林下之風。知非偶動雅興,等閑拈筆者也。而公半世以文章名家,固嫻乎宅情位言,分疆聯字,何時而移味鍾張,轉挹羲獻者耶?
蓋文之與墨,本出一脈。鍾張羲獻以下,洎乎歐顏蘇趙,皆兼文墨而善之,歷代名家,胥緣道術精通,文章燦然,書乃可貴。唯近世鼎革,西學東漸,遂令文墨分途焉。文之離墨,如秋林落葉,雖凋疏而猶生;而墨之失文,似夏池飄萍,徒青翠而奚托?是以當世作家,或綺思葳蕤,詞采斑斕,而考其手跡,每楛敗而支離。復有文學名宿苦摛文之辛勞,羨染翰而邀譽,乘炎勢而賈余勇,殖盛名而貨實利,雖信手涂鴉亦價埒金寶,名為文人書法,實乃賈人手段耳。
若夫廣舉孫公,則不然也。公自幼文墨兼修,古今通貫,筆不拘軟硬,悉尊鍾張為則;辭不論文白,足升秦漢之堂。蓋公非徒以摛文為時務,而以華夏文化傳承者自任焉。公平素為文,但時間從容,咸以毛筆工楷出之。蓋幼時臨仿,功底固在,又時而習之,如拳之在手,故雖信手揮灑,亦覺規旋矩折,燦然可觀。點畫容止揖讓騰挪之間,彬彬然,藹藹然,大有郁勃昂藏之氣存焉。偶為摯友題扇,書家亦盛稱之,謂其林下風致,雖專門家未必逮也。
公與書界稔者久矣,書界咸以同道目之,謂其不欲預書家之列者,以文名高標,不屑俯就耳。而公則未作如是觀。公自謂花甲之前,但知寫字耳,人雖稱善,未得預書法藝術之列。所以然者何?以尚闕臨帖之工故也。于是乎耆年以往,澄心翰墨,銳意臨摹。自右軍《圣教》入手,仿擬其點畫,規模其位置,察之務精,效者必似,一帖在目,規規對擬,拋置積功,糞土虛譽,髫齡甲翁,蒙童宿儒,斯猶展素練而敷丹青,辟大道而致千里,事費其半而功獲倍蓰焉。
吾聞之,阿爾卑斯深山有大鷹,勇猛神武,其壽固有五十年也。然太半二十許年而亡。非其生命衰竭,乃其喙與日俱生,鉤而成環,漸至無法啄食,遂餓而斃。唯有少數自明者,撞石而自毀其喙,然后新喙復生。創巨痛深,非等閑可忍者,其時或一月有余,須避匿深洞,自養其傷,新喙成,復得翱翔云林間,唯經破立,大鷹始得享其天年。花甲臨帖,義與鷹喙破立等焉。孫公以此而大延其藝術生命,何啻鳳凰涅槃耶!
孫公之書,胎息二王,又博涉平原、南宮、東坡、玄宰,以高情逸格,堅質浩氣,許入諸家堂奧。何以然者?八法精熟,點畫微妙,鋒杪起伏,提按頓挫,遲速有致,變化無方,規矩諳練,動合繩墨。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覺有余,短者未嫌不足,故雖粗如椽檁,細如髭發,無不清通圓勁,心動手均,是孫公得線條造型之肯綮隙窾,此其一也。孫過庭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孫公之書,履正途而蹈宏規,自平正踐履,入險絕之境,探夷險之殊風,得結穴之妙理。觀其天骨開張,通透洞達,知其心堅神和,眼界高邁,不必規規形似,類本奪真,而得書法體勢之奧旨,此其二也。蓋書有形神之分,人有資學之別。書有體格,非學弗知,書有神氣,非資弗明。公天資既高,積學固厚。資高則妙通翰墨之神理,學厚則易得點畫之關鑰。故其書頗得右軍林下風致,又有平原之郁勃沉雄,東坡之豪達放浪。點畫之工,或可得之規規摹似;神氣清逸,乃由公之天生稟賦,積學涵養蔚成之也。古往今來,習二王者多矣,每見性拘者傷于嚴謹,性放者失于縱肆,考其蹤跡,未必不含茹寢饋焉。是公之性情襟抱,天然得之矣。設公生于晉,必右軍一流;生于宋,必東坡儕輩,乃其書風,暗契古賢,又何況步趨擬效者哉!
公與河南書家素善,而尤善者,夷門周俊杰魯巖公也。二公齒相伯仲,性亦頡頏,資稟超邁,英才駿發,一則以文,一則以書。周公乃全國書界之泰華,孫公立當代文壇之嵩衡。二公居常同席,行恒同座,切磋砥礪,激蕩摩箋,則周公以書家而筆卷巨瀾,孫公以文宗而墨煥異彩。蓋二公固兼擅文墨者,然自相與以來,頡頏互進,聯轡同馳,取長補短,各有攸宜。孫公之書,得魯巖公濡潤沾溉,尤有明征。舉其大者,略有二端。一則魯巖公素主書家終生臨摹,嘗言書家三日不臨帖,即如暗夜獨行,易入魔道而不知也。魯巖公固書風豪放者也,興酣落筆,如天風海濤,不可端倪。然其數十年來,臨帖摹古,幾為日課。孫公自述花甲之后重新臨帖,當有魯巖公之楷則影響在焉。二則孫公之喜草書,恐亦得魯巖公之濡染。魯巖公之草書,如橫風疾雨,勢來不可遏,勢去不可止,縱橫變化,不可方物。孫公每盛稱之,揮運之際,不免手摹心追。且夫公之性情豪達,亦與周公侔,志趣相合,難免殊途而同歸焉。
蓋中華文明,郁郁芊芊,歷五千年而不衰,固有由也。要而言之,中華文明旨在砥礪完善人格耳。王仲任《論衡》云:“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文縟者必技兼文墨,人明者必道通幾微。是以作家習書,書家習文,非徒以多技炫人。蓋文墨奧旨,皆幾于道,唯力行而覃思者始可與言。孫公近有百字書銘,庶幾得之。文曰:“虛寶生白,氣定神閑,情動意作,渴驥奔泉。手揮戰陣,心造林園。萬緒托毫素,千鈞聚指腕。筆以軟生奇,求平追險,筆走龍蛇舞劍戟;墨以水而潤,計白當黑,濃實虛淡起云煙。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在分布間。師天法古得通會,氣韻生動自陶然。心花怒放,樂此何倦!”孫公其幾于道者也。歲次柔兆涒灘桂月初生魄玉衡生敘于中州玉衡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