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工筆畫作為中國畫的一大構成,隨著歷史的變化發展,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變化。在時代精神的折射下,當代工筆畫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價值體系。在創作構想和繪畫技法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更新,繪畫題材和內容上也不斷地豐富。當代工筆畫作品通過豐富的色彩和多樣的繪畫技法,在順應時代變化發展的前提下,它作為繪畫者的另一雙眼睛和另一種語言表達繪畫者內心的情感體現,更多傾入了畫家的真實情感,使藝術作品更富有生命氣息。它所倡導的是一種自由靈動、不失靈感的創作成果。這樣才會使得作品更加富有生活氣息,才會從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真實情感。
二、作品《玩美童年》的靈感來源
構圖與色彩在現當代工筆畫中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畫面效果的表現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幅作品中,構圖的好壞直接影響畫面效果,獨特合理的構圖才會吸引觀看者的眼睛,才能使作者對其投入更多的情感與精力。因此在我的創作中,想更多地體現獨特的構圖和豐富的色彩這種感覺。談起創作靈感來源,其實我覺得與自己本身性格有關,我喜歡小孩的那種天真可愛與對未來世界的無限渴望,在對小孩進行寫生、尋找小孩照片作為創作素材的過程中,與小孩玩耍時,他幸福地拿出各種玩具與大家分享,在他跑回臥室取玩具的短短時間內,無意發現小侄兒的各種玩具雜亂地擺放在客廳里,這些玩具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得特別溫馨有愛。雖然沒有任何人物出現、但只有玩具的客廳顯得分外有神秘感。最后我選擇了非人物、花鳥的工筆畫。
三、《玩美童年》的創作
(一)繪畫選題準備
1.創作準備階段
獨立完成創作對于我們來說比較具有挑戰性,在準備階段需要有一種活躍、自覺的情感活動,想要創作出一幅中意的作品,首先要尋找素材,確立創作主題。藝術源于生活,創作的選材要貼近生活才能更好的完成,這樣才能把我們的情感更好地融入到創作中。經過對選題的反復斟酌及對素材的甄選,借助各種媒介,諸如網絡、兒童用品店鋪,在家中找合適的素材源,或使用現代技術比如拍照等手段,對玩具類型的選取,最終素材目標鎖定在自己的一張家庭生活照片,從構圖、造型、疏密以及不同玩具的異同來表現情感,最后確定了這次創作的主題《玩美童年》,想要表現當代小孩的美好生活以及家長對孩子的無私付出。
最后作品《玩美童年》描繪的是家中小侄各種各樣的玩具,為了使畫面更加豐富、有看頭,我將照片中的玩具進行了取舍和更換,畫面后面堆放的基本上是小孩在1-3歲時的娛樂玩具,中間部分為初學小孩看圖識字的基礎用具,在畫面的最前面是入學后小孩的學習運動用品,從后往前描繪了小孩的成長過程、客廳內窗簾、沙發、電視柜等物品使得畫面更有空間感與家的溫馨。
2.起稿
創作便是寄情感于畫面之上。為了更加嚴謹,我先從素描稿畫起,畫素描稿的過程心情特別矛盾,因為玩具太多太亂,家具的透視關系復雜,構圖的擺放總不合適,怎樣才會使物與物之間相互呼應,最終達到整個畫面的協調。不斷努力后素描稿完成,接下來是對線條的提煉和加工,進行線條提煉,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素描稿中的線條對于之后的拓印、勾線至關重要,所以在此也過程中也需要我們細心嚴謹。由于畫面中小東西太多、太碎,在畫面前后疏密這方面我必須特別慎重用心組織,使畫面中的物體擺放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最后達到整個畫面構圖合理和諧。
(二)構圖
“六法”中強調經營位置,構圖是畫家進行繪畫創作的關鍵。沒有好的構圖,就等于沒有良好地基的建筑,就算后期的筆墨再精彩,也很難成為一幅好的作品。構圖表現畫面的形式美,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要確定畫面的尺寸,畫面的視點,根據創作的主題組織畫面,將畫面中的物體進行提煉、取舍、加工等。常見的構圖有一字構圖、之字構圖、S字構圖、C字構圖等,不同的畫作類型有不同的構圖方式。我的創作大小確定為120cm*90cm,大體采用C字構圖,將玩具放入畫面內,進行加工調整,希望畫面效果能更加豐富。
早期有五代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形式描繪摹寫了南唐大臣韓熙載在家宴請賓客開設夜宴的場景,敘事般描述了宴會中聽樂、輕吹等五個故事情節。現代有羅寒蕾《織金十月》也用敘事性的手法,從進入市場—討價還價—交易結束離開三個場景表現了織金縣干辣椒火熱市場。我的作品《玩美童年》模仿其用敘事性的手法描繪小孩成長過程中的玩具用品,表現童年時期的美好時光和父母無私的愛。
(三)線條造型
首先,中國畫中有的不是“線”的曲直,而是對形體與輪廓的高度概括。傳統中國繪畫造型歷代皆主張“骨法用筆”,也就是說準確運用線條來表現物體形態和作者的感情,使造型、線條、美感融為一體。“筆”即是“線”,如果把畫比作一幢建筑物,那么“線”就是框架與結構,是用來支撐整個畫的一個骨架,是畫的內在靈魂。線條造型中講究粗細、方圓等方面的變化,以此來表現所畫物體的質感和形式感。古代《十八描》稱得上是對國畫中用筆的總結了。其次,墨又分五色,干、濕、濃、淡、焦,講求濃淡相生,要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在我的創作中,上稿勾線階段,由于自己的不夠嚴謹,寫生經驗的不足,沒有對線條進行細心地琢磨和推敲,線條的排列分布過于隨意和分散,在勾線的過程中我只是整體選用了淡墨,沒有注意線條的粗細、疏密、濃淡等組織,以至于對后期繪畫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和困惑,畫面的物品都顯得特別浮,導致畫面效果也沒有表現出來。
因此線條在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及繪畫過程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要想掌握好并用于實踐中,除臨摹領悟外,更需要通過寫生來理解其線的功能和表現力,通過不斷訓練才能掌握其規律,并進入自由創作的空間。
(四)色彩技法運用
工筆畫染色很有講究,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不急不躁。前期使用分染的方法,先用淡墨來分染物體的結構,對比觀察逐漸加重墨色,墨色分染到一定程度時,通過罩染來完善畫面效果,而且工筆畫多平涂,講求平中見厚,比較追求物體固有色,不過分追求西方素描油畫的立體和明暗變化。工筆畫創作相對西方油畫創作有很大的區別,從繪畫材料選擇上,西方繪畫材料的性質決定了它的畫法,即便是畫錯,也可以進行修改加工,而工筆畫創作中,一般選擇的是質地比較輕薄的熟宣,不易擦洗和反復修改。
《玩美童年》中,以暖色調為主,黑色的電視機、玩具車和鐘表是畫面的重色調,畫面最亮的地方是白色玩具,其他物品介于中間色調。為了分清畫面的冷暖色調,畫面中大量使用紅、黃、藍三原色,將畫面的三塊黑色物品分三個層次處理,同時為了維持畫面的和諧,背景采用了暖色調處理方法。在底色的制作處理中,我用到隔夜的普洱茶葉水,藤黃、赭石、花青、淡墨等顏色逐遍平刷并調整,這些顏色做底色背景使得整個畫面穩重、協調、耐人尋味。
(五)調整整理階段
最后要對畫面進行調整,將畫面整體的完整性和協調性進行觀察比較,顏色是否協調,虛實關系處理是否合理。《玩美童年》主要想呈現的是小孩各種玩具堆放熱鬧的景象,在設色完成后發現畫面的整體氣氛還不夠,整個畫面是灰灰的一片。通過老師的指導,對畫面的背景進行了調整,用赭石色為背景的主色調,畫面整體呈現出一個暖色調,使整個畫面營造出溫馨熱鬧的氣氛。在局部細節上,對玩具從后到前進行了一些調整,用石色如石綠、朱磦、湖藍等顏色將玩具提亮,加強了黑白對比,讓白色更白、加重黑色,畫面比之前亮了一些,但不是之前想要追求的朦朧畫面感,調整到中間部位后感覺前面畫太實會太偏兒童畫,所以畫面進行到這一步,呈現出后實前虛的畫面效果。通過對畫面局部以及背景的調整,對局部的線進行復勾,到這里我的作品基本完成了。
四、總結
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藝術創作的關鍵在于融入到生活當中、用心體會生活從而感受生活,能夠把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很好地融入到作品當中,才更引人注目,才能引起觀者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