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體制內畫家即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的組織制度中,專門從事繪畫創作的主要職員。據近十年的三屆全國美展江蘇省畫家獲獎人數的統計數據來看,在第十屆全國美展(2004年)中,江蘇省體制內畫家獲獎人數約占江蘇省獲獎畫家總人數的23%。到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2009年),體制內畫家獲獎人員數較第十屆全國美展略有減少,但從距當前最近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2014年)江蘇省畫家獲獎情況觀之,體制內畫家獲獎人數又比2004年上升了21個百分點,比2009年上升近33個百分點。因此,通過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得出:江蘇省體制內畫家獲全國美展獎的人數存在波動上升的趨勢。
隨著我國當代藝術的繁榮發展,體制內畫家群體已然成為中國美術事業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而,對該群體當前的生存現狀進行深入考察顯得尤為重要。
一、江蘇省體制內畫家的創作生態壞境
在我國,體制內畫家主要依托于國畫院、美術館等政府機構,他們從事著繪畫創作與研究工作。這里,我們以江蘇省國畫院與江蘇省美術館為例:
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皆為江蘇省文化廳下屬的、非贏利性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江蘇省國畫院針對中國傳統書畫進行創作與研究,其下設有藝術委員會,山水、人物、花鳥、理論四個研究所,以及江蘇省國畫院美術館、江蘇省書法院、傅抱石紀念館和行政辦公室。截至目前,省國畫院擁有專業創作與研究人員37人。江蘇省美術館除負責藝術品的收藏、展覽外,也肩負著繪畫創作等研究任務,省美術館的創作中心下設有三個部門:江蘇油雕院、江蘇版畫院和書畫工作室,現有專業畫家16人。
首先,從體制內畫家群體的人員數量上比較,以上數據直觀地顯示出江蘇省國畫院比江蘇省美術館擁有更大規模的創作團隊;若從繪畫創作類型上看,江蘇省美術館又比江蘇省國畫院擁有更為豐富的專業類別,除國畫專業外,還有油畫、版畫等專業。其次,當我們觀照體制內畫家群體的創作條件,省美術館與省國畫院的專業創作人員同非專職畫家又有所不同。一方面,供職于省美術館、國畫院的畫家是不用坐班的,畫家們可以自選場所作畫,這就在時間、空間上為他們爭取了更多的自由,降低了其受外部干擾的可能;另一方面,當體制內畫家擁有著一份穩定的收入,便無需再為生計煩惱,這樣使得他們更能將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當中。最后,從體制內畫家群體的創作上看,江蘇省國畫院、美術館每年皆會組織畫家外出寫生。我們說藝術來源于生活,對于藝術家群體而言,貼近生活的觀照和體悟是創作出好作品的先決條件。例如,省國畫院每年會以其品牌年展“金陵風骨·其命唯新——江蘇省國畫院書畫作品展”為基礎,去到全國巡展。在此過程中,國畫院的專職畫家借助這一平臺開啟考察寫生活動,2015年他們去到了浙江、山東,2016年去到了北京、甘肅。同樣的,江蘇省美術館也于每年春暖花開之際組織畫家外出,春季出行地主要集中在江蘇周邊。到了下半年,省美術館的專職畫家們則被集結到我國較遠地區進行寫生,如2015年的新疆之行,2016年的四川、大涼山、甘孜、阿壩之行,都開拓了畫家們的視野,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當然,除了這種官辦的外出寫生形式外,畫家個人也會約上三五畫友去外地采風。因此,對于體制內畫家而言,他們不單是按政府機構的創作寫生要求外出取材,更多地是為創作出更高品質的畫作而產生出這些自覺、自發的創作行為。
二、江蘇省體制內畫家承擔的基本職責與義務
對于體制內畫家群體而言,參與由政府機構舉辦的各項重要展覽、活動,是其基本的工作職責。就2016年江蘇地區由政府牽頭的展覽,除要求體制內畫家為官方創作的主題畫幅,以用于慶建黨、建國、建軍等主題特展,還有我省與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打造的一項全國性的重要展覽“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它已成功舉辦了12屆,每屆評出100件入選作品,其中包括金獎作品10件。到2016年止,江蘇省體制內畫家獲金獎人數約占江蘇省獲金獎總人數的17%,體制內畫家在畫家群體中的成績十分突出;就活動來說,以去年省內的大型寫生活動——“重走萬里路·再繪九州情”最具影響力,它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文聯、江蘇文投集團共同發起以弘揚新金陵畫派之精神為旨,帶領畫家重走當年新金陵畫派兩萬三千里寫生路線。經全省報名選拔,被選中的20位畫家中體制內畫家人數占到了70%,由此可見體制內畫家響應政府號召投身創作活動中的熱情十分高漲。參與此次活動既是對前輩畫家的追思致敬,又能在重走老一輩畫家的寫生之路中親身實踐,更能與同行們切磋學習。
此外,體制內畫家還積極參與到了惠民服務中,這亦是體制內畫家的職責所在。他們不僅專注于自己的繪畫工作,還定期深入生活,將畫作帶進高校、送展到基層,積極參與到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中。文化藝術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當藝術作品關注身邊,切實關心社會問題,我們自能通過繪畫與作者產生出情感的共鳴,我想這算是繪畫作品的另一種成功。除了履行服務公眾的職責,我省體制內畫家還盡自己所能地承擔起地方公益活動,通過義捐繪畫來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群,使得公益先行。
如今,放在體制內畫家面前的,除需踐行起他們的本職工作外,還要通過實踐與創新使得自己成名成家,這便是該群體應盡的義務之一。通過參加一些政府機構或社會上組織的畫展,如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體育美展等,以及其他的單項畫展,使自己的作品入選、獲獎,以擴大畫家自身的社會影響力。除此之外,體制內畫家還多參與到其單位機構組織的全省、全國性的巡展中,一方面,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畫作推介出去,增加社會效應;另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學習借鑒不同地域畫家的創作風格,這對他們本身的繪畫創作也有著一定的啟發。
三、我省體制內畫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
當然,在以國畫院、美術館為依托的體制內畫家的創作環境中也面臨著一些客觀的問題——畫家斷檔,即50后、60后的畫家即將離休,而由于新一代畫家未能力扛重鼎,接續前輩之畫業而產生的現象。近年來,畫院、美術館鮮有引進人才,主要原因是較高水準的畫家難求。繪畫創作不比旁者,只有經過生活的積淀才能創作出卓有技藝而又不失意蘊的畫作。
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有意識地復興中國師徒技藝相授的傳統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繪畫從古至今講究的都是傳承,體制內畫家的技藝同樣需要傳承,我們不能單單指望通過高校科班教學的方式培養出優秀的畫家。雖然,在當前要復興師徒授受的傳統教學方式還有著許許多多的困難。比如生源問題,一項技藝的傳承是需要有人投師學藝的,而如今向體制內畫家們學畫的多是半路出家,且只為培養一項業余興趣,如果說真是為了去鉆研繪畫技藝的寥寥無幾。其次,與高校科班的教學方式比,師徒相傳缺乏一套成熟的教學體系,并且師傅在這段關系中將起到重要作用,學生習畫自會帶有師傅的作畫風格,從而對于他們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反觀之,學生能夠習得師傅大部分的技能,也算是對師傅繪畫技巧的傳承,至于怎樣突破師傅的畫風,還要看學生自身的研修。
當然,也有許多高校會聘請國畫院、美術館的畫家去教授學生繪畫技法,實現畫院與院校的合作,開創藝術創作研究機構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對于實現文化、教育資源的整合,更能為國家培養出更高層次的藝術創作人才。但體制內畫家的重心還是在畫院、美術館,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繪畫創作任務,少有精力長期投身教育事業。此外,作為專職畫家,是和高校中負責教學的老師不同的,在教學上他們不可能組建一套很系統的個人教學方法去指導高校學生。因此,我認為恢復師徒傳承制,是解決當下畫院、美術館人才斷檔的好辦法,但同時也有許多現實情況去克服,且爾今只能當作一個參考。
對于大部分體制內藝術家而言,不可否認的是他們擁有廣闊的藝術展示平臺與豐富的藝術資源,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定的壓力,對于他們技法之外智識的提升,他們自身的群體性無法避免地會有來自業內、外人士的關注與比較,以及如何在共性中尋求創作突破的能力。第一,職稱是體制內畫家繪畫創作能力最直接鮮明的標識與體現。職稱的評定,不僅要求畫家在藝術創作上要有著較高的水準,在無形之中也使得他們轉而重視提高自己對藝術等門類的廣泛認知。要知道,技法與認知的提升,是新時代畫家應該具有的最為基礎的特質,這是要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來沉淀的。第二,在全國性的展覽中入選、獲獎也是對畫家的一種肯定。全國美展五年一屆,在時間上跨度較大,既給足了畫家創作的時間,反過來也是一種拉鋸戰式的挑戰。創作狀態不佳作品未被入選,便要再等上個五年。人的精力有限,在有限的時間里創作出精致的藝術作品,這是所有畫家都會面臨的難題,這就要求畫家們更加專注于自己的創作,將有限的精力更高效地投入到繪畫實踐中去。第三,對于體制內畫家有著義務、責任去為官方創作些主題畫幅,這是對他們在群體中進行合作及其藝術風格相互借鑒、磨合的重要考驗,從與旁人的合作中也能打開畫家們的藝術創新思維,也在合作中克服困難,這將會大大增強畫家群體的凝聚力。如果說以上實際條件不斷催促著藝術家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那么就創作而言,體制內畫家的畫作必定會產生相互間的影響效應,這就要求畫家能在共性中尋求個性的突破,不落俗套地創作出被業界認可、被大眾認可的藝術作品。綜合以上,由于體制內畫家的群體特性注定要承載比旁者更多的壓力,其間的競爭與比較也不斷地考量著體制內的畫家們。因此,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能力、拓寬自己的視界,才會帶來不一樣的創作體驗,而所遇之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
四、結語
最后,通過研習這一課題,當我們從文化生態的視角著眼,基于社會學的調查法,使得我們對省內體制內畫家的創作生態環境、其在文藝發展中所要承擔的基本職責與義務,以及這一群體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了更為深入地了解。當然,此次研究雖只反映了中國文藝發展中的一個側面現象,但同時也能見微知著地看到中國文藝工作者在文藝事業的前進道路上所做出的貢獻和努力,作為新時代主推手的他們正不斷地為我國文藝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