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看起來像個仙俠故事,其實不是的,我是想聊聊最近看的印度電影,《地球上的星星》。
和其他很多印度電影一樣,《星星》的架構很簡單,一個令人頭痛的小男孩伊桑是故事的主角,這個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噩夢,成天走神,學業慘不忍睹,甚至在罰站的時候干脆逃學出去逛街。
同齡的孩子也不喜歡他,因為他踢球永遠沒有準頭。
這樣的孩子還能怎么辦呢,尤其他還有一個身為優等生的哥哥,他的存在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教科書級的對立面。
于是他的父母把他送到一間以嚴格高效著稱的寄宿學校,希望他能夠脫胎換骨。
然后……?
他奮發學習,在學校交到了一群好友,受人歡迎走上小學生的人生巔峰了?啊,我們不是在看《名偵探柯南》。
事實是他變得更為孤僻了,曾經喜愛的繪畫也放棄了,眼前的紙張上永遠是一片空白,曾經鮮活的呈現在他的腦海里的美麗世界仿佛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電影中有個一個細小卻動人的情節——極其忙碌的早上,伊桑因為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而動作緩慢,刷牙很慢,吃飯很慢,連上廁所都很慢。最終差點誤了校車,司機在抱怨,母親拽著他一邊走一邊責備他。
然后在車開動之前,他從車門里探出身來,母親親吻了他。
這時他或許令人頭疼,但他仍舊被愛和期待著。
而當他去了寄宿學校后,父母起初每周都來探望他,但是后來他們開始爽約了——優秀的長子有重要的比賽必須參加。
那一刻,伊桑知道自己被放棄了。
無論有著怎樣的可能性或者日后成為如何的偉人,對于一個不到十來歲的孩子而言,不被任何人期待也就意味著他自己都不會有任何期待了。
而這一點都不公平。
我不想劇透,所以我不會說他后來是怎樣走上人生巔峰的(他真的走了嗎?),我只能說電影的前半部分里,伊桑的生活之所以這么糟糕僅僅是因為他和別人有些不一樣。
而這個世界從來都容不下不同,因為不同意味著對其一無所知,而無法認知會引致恐懼。人們羞于承認自己恐懼,便轉向攻擊那些不同的人、事、物。
卻不愿去觀察和了解那些“不同”有多么美好。
伊桑在城市里閑逛的那段情節是我最喜歡的,小小的身影,獨自一人走過高樓和廢墟,穿過雜亂無章卻又精彩紛呈的集市,或許是地處熱帶的關系,在印度隨處可見各種色彩,鮮艷卻不張揚,對于視覺而言又無比享受。
在這次漫游里,伊桑坐在公交車上抵達從沒去過的地方,爬到不被允許爬上的高處,看到除了家和學校之外的世界之廣大。
這簡直就像是那么多年以前的我。
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你可以從鏡頭里觸摸到一個孩子溫柔的靈魂,他正在用他獨一無二的目光,用一種近乎于敬畏的細致,去觀察身邊的一切。
這種細致正是他的不同之處,是占據了他太多精力的東西,是他為人所詬病的問題。
但這也正是伊桑之所以成為伊桑的原因。
每個人都會有其不同,或許在于外表,或許在于興趣,或許在于性格,但這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理所應當的,都值得被愛被尊重而非被厭惡。
每個人,每個孩子,每個還在成長中的靈魂,都有權被引導成為那個真正的自己。
這或許就是影片想要告訴我們的,最重要的那件事。
在電影中伊桑被比喻為星星,在影片即將結尾的部分,歌詞里唱著“星辰回家了”。
當然孩子和星星的比喻在這部電影中有著另一層更為直接的含義,不過我想到的卻是夜空中的大部分星星其實都是恒星。
那也就是說,雖然從地球上看它們細小得就像冰屑,毫微之光只能在黑夜的襯托下為人所見,但在某一個行星系統里,它們的光卻能像太陽一樣,照亮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