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加起來便是煙火氣十足的人生。
這些年以美食為題材的影片層出不窮,而掀起這股風潮的經典劇作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一部淡淡敘事、娓娓道來的丹麥電影《芭比特的宴席》。
故事講述了丹麥北部的一個小村莊里,身為牧師女兒的姐妹兩人為了宗教信仰,不惜犧牲愛情和名利,過著日日吃咸魚粥的清教徒生活直至垂垂暮年,看似平靜的生活卻被來自巴黎的頂級大廚芭比特的一頓極致晚宴打破了。
影片中的姐妹兩人年輕時美麗優雅,姐姐與騎兵上尉產生過朦朧的曖昧情愫,妹妹則是被巴黎歌劇院的演員看中并極力邀請到繁華大都市體驗名與利。然而在父親的影響下,在宗教信仰的籠罩下,她們拒絕了更多的可能,選擇留在村子里獨守到老。這里世俗生活與宗教信仰本應是極端的沖突對立,可無論是舒緩的音樂、柔和的光線還是轉場已然暮年的兩位老婦人,都給人安詳寧靜的感覺。
像是那首詠嘆調,或者是教徒們集會時的清唱,一切似乎有所變化卻又循環往復。日子就在這平靜的歌聲中悠悠滑過,半生逝去,躲避戰亂而出現在村子里的巴黎女人芭比特成了兩個老人晚年的依靠。她在狂風暴雨之中到來,融入進這個家庭卻是在潤物無聲之間。想來生活本就如此,每一個當時以為的驚心動魄都是現在回想起來掛在嘴邊的模糊微笑。
芭比特意外中了彩票大獎,她卻在牧師忌日這天將獎金揮霍一空購買食材,為教徒們烹制了一桌真正的法國上流社會享用的盛宴。行云流水的烹制過程讓人看了食指大動,那已經不是簡單的一頓飯,是藝術,是文化,是對這么多年來吃糠喝粥的索然生活的反抗。
昔日的上尉如今已是白發蒼蒼的將軍,他盛贊芭比特“將宴會變成愛欲”,口腹之欲變成了精神享受。他在體驗過這樣的一次極致晚宴后將半生心結解開,用不再清亮的聲音告訴曾經愛過的女人:“我此生的每一天,都與你同在。從今晚我知道,在我們美麗的世界里,是無所不能的。”
畫面是平靜的,夜色是平靜的,將軍的表情也是平靜的。
修女的心不知是否也一如三十年前那樣無波無瀾。
勞累了整晚的芭比特搖晃著手中的紅酒杯,微笑著看著人群散場離開。
花光了所有獎金,芭比特灑脫地表示會繼續留在這個小村子里陪伴兩位老人。談不上芭比特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談不上信仰與世俗生活到底誰贏了,也談不上這一頓美食是否真的就拯救了世界。
法國的一句諺語:C'est la vie.
這就是生活。
人間煙火,聽起來有些滄桑沉重卻又意外地讓人有安全感。
我無心辯談導演是否懷著文藝復興的心探討人民應該擺脫宗教控制、直面真實人生,那是理論家的工作。作為觀眾,我只記住了一道道擺盤精美,看著就讓人忍不住狂咽口水的菜肴。
我喜歡吃。
食和色何以并列稱為人生?大概是活在這個擁擠的世界里,人的靈魂早無棲身之地,人們為了學業、為了工作、為了家庭、為了理想,總在奔波,在忙碌,在汲汲營營,體味人生最直白的方式便是——胃和心,總要有一個是滿的。
當你下了晚自習背著書包騎車回家,當你頭疼地一邊給客戶打電話一邊從晚班地鐵走出來,當你厭煩了妻子無盡的嘮叨還有兒子不斷創造的麻煩。
你經過了路邊一個冒著白氣的麻辣燙攤,老板娘熱情地朝你招手,舉著小碟問你:“麻醬、辣椒、香菜要不要?”
你坐下,掰開一次性筷子,從滾燙的湯里撈起一串夾心牛肉丸,這丸子要算兩根簽,咬一口,里面的湯汁噴出來燙到了舌頭。你吐氣,吸氣,卻沒停下手里繼續撈串的動作。
這廉價肉和菜的味道,你不會記很久,甚至記不清到底好不好吃。
可那喧鬧嘈雜的路邊攤場景,冒著熱氣的滾燙湯水和老板娘粗糙臉上的笑,卻成了不怎么重要的日子里偶爾會閃現的回憶。
美食或許拯救不了世界,起碼能拯救片刻壞心情。
如果拯救不了,那就再吃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