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時代的學習與生活,要求高職學生必須具備相適應的計算機應用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通過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能力是高職教育教學的唯一途徑,如何進行高職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是我院長期進行的研究課題,怎樣通過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能力更是我們的首要教學目標。本文介紹了淄博職業學院在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培養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信息素養;信息能力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7)23-0047-02
1 計算機基礎課程與信息能力
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與生活,根據社會職業能力分析、高職學習的特點以及高職的培養目標,要求現代的高職學生必須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加工處理與信息展示的能力,其基礎是計算機信息處理的知識與技能,教育主管部門要求非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必須進行計算機基礎學習,必須參加山東省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統一考試,并取得合格證書。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公共基礎課,必修課,要求學時不少于64學時(理論32,實踐32)。一般由計算機基礎教學部開課。授課對象為高職一年級學生,培養的具體措施即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網絡教學模式。高職生信息素養與能力培養模塊包括計算機基本原理、常用軟件、網絡應用與安全。
2 通過教學模式設計培養信息素養與能力
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的計算機信息處理能力來完成的,也是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構建了以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為基礎的高職學生信息能力培養模塊。本模式的特點是“模塊化”,“任務驅動與貫穿”,“教、學、做”一體化,強化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的培養。每個模塊以2~3個職場實際應用的案例(任務)為主線,每個模塊都有與技能點對應的實驗題目或與工作過程密切相關的實訓題目,借以消弭課堂與實際應用的差距。并使學生順利通過山東省非計算機專業統一考試。
通過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與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施,建立高職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培養模塊,使得我院高職學生的信息能力及信息素養有所提升,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的教育模式。提升學生利用信息進行自學的能力,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發展潛力,為培養高技能型現代化的人才奠定基礎。
3 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
通過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教學,以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培養而建立的研究目標,通過分析國內外信息素養研究現狀,確定當前高職院校對學生的信息能力的提升需要培養的內容,構建相配套的課程以及教材、教輔資料,建立教學資源庫與網絡教學系統。將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相結合,為探索一種適合高職信息能力培養的方法而努力。教師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淄博職業學院的教學平臺可以瀏覽到大量的教學材料和教學資源,并能完成在線學習、互助、討論、測試和答疑等功能。
將原有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提升到信息能力與信息素養培養的高度,通過我院的教學實施,使學生在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應用能力的基礎上提升信息能力與信息素養,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與終生學習的潛力,一方面適應當前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提高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掌握利用信息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發展潛力。
信息素養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的發展空間,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信息素養與信息能力,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將學習貫穿于整個人的一生。當前,還沒有比較系統有效的高職信息能力培養的課程進行實施,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已經在我院各個院系進行實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基礎上已經推廣到相關合作院校進行使用。
計算機文化基礎立體化教材以及據此設計的教學模式已經在全院使用。學生的評價成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標,特別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教師所帶班級學生參加山東省普通高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文化基礎考試的成績以及通過率作為教師的考評重要參考依據。以下數據將對近兩次的考試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對本教學模式與原教學模式進行量化的對比與分析。
對于本教學模式實施前所使用的教學模式稱為原教學模式,本教學模式配套開發的教材及網絡資源稱為現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涉及到的學期數為2011-2012第1學期、2011-2012第2學期,所參與的學生共計7019人。采用同一學期兩種教學模式對比的方法,取得了極好的教學效果,合格率由原來的76.47%,提高到92.88%,具有向其他課程推廣應用的實際價值。
目前我院的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教學模式,以及相關資源已被用于IC3大賽培訓。IC3大賽即“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核心技能與信息素養大賽”,大賽主要內容依據微軟辦公軟件全球認證中心推出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考核·全球認證(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簡稱IC3)標準,結合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基本要求開展的賽事。我院高職人才培養方案2011年至今,全院全部應用,提高了學生信息素養與能力,師生參加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核心技能與信息素養大賽,獲得了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
通過教學研究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發表了相關論文、出版了教材、制定了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網站、教學資源庫。新型教學模式與實際教學實踐相結合可以為教育管理者、教師、學生、研究者提供高職教學理念上、實踐教學中的案例參考與實際運用。該成果的應用部分將為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教學的建設與實踐提供第一手資料和方法,其他課程同樣可以參考使用。對教師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選擇運用有實際指導作用,對高職生專業學習和全面的素質培養產生有效而積極的作用,對高職教學產生有益和開創性的影響。
4 形成一個新型的課程內容——計算機基礎的信息能力課程內容
一門課程是否成功,除了在特定情況下要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能夠適合大多數情況下的教學班級。在研究的信息能力內容中,經過了不同教學班級的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修改內容,再不斷地實踐,基本完善這一新型的課程內容,已在新版教材中充分體現。在2012級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具有向其他課程推廣應用的實際價值。
5 建立一個信息能力教學資源庫和網絡學習系統
在進行的教學改革中,教學資源庫與網絡學習系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教與學的平臺。老師使用這個平臺,把眾多的學習資源放到網站上,提供給學生學習使用,學生利用這個平臺進行學習交流,查詢最新的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職計算機信息素養與能力課程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已獲山東省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公共課教學改革立項,并順利結題。
在進行長期的教學改革研究中,我們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并加以總結,主編及參編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系列立體化教材,即案例教程、實訓教程和教學資源庫,已被選為IC3大賽培訓教材。
6 培養一支責任心強、高素質的“模塊”化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特點對教師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與應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將是今后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創新與改革的關鍵。為了使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教師真正適應教學要求,必須提高師資隊伍的層次。另一方面,計算機應用技術發展較快,學校應重視對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業務和能力。同時,以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為基礎,將教師按不同專業方向劃分為“模塊”,通過培訓學習,系統地了解計算機應用技術全部基礎內容,掌握所從事“模塊”教學的專業內容;不斷學習新的、前沿的計算機應用技術,使之能夠進行計算機基礎的高水平教學。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在新形勢下對高職計算機應用技術教師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鄭易.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09):44.
[2] 胡平霞.基于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高職學院教學創新改革.中國新通信,2017,(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