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借景自古就貫穿于我國古典園林建設始終,它的運用最早其實是因為私家園林由于地塊限制,無法創造出真正隱于世的林中之園,因此通過借景的手法將園外之景借為己用,使拓展園林空間,創造一步一景的奇妙意境。計成在《園冶》中提出“夫借景,園林之最要者也”,計成力圖把借景法則貫穿于疊山、理水、造物等各個環節和方面.并且提出借景的最高境界是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本論文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借景法的思想及實踐應用。
【關鍵詞】園冶;借景;造園;天人合一
1、《園冶》——計成
1.1計成簡介
計成,明末松陵人,字無否,號否道人,他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造園理論藝術家和造園實踐家。他博才多學,少以繪名;筆擬荊、關,善詩能文;深諳經史,博古通今;游歷南北,見多識廣,所以,計成是一個有文化的匠人。在為汪士衡造寤園的間隙,總結了自己十多年的造園經驗,寫出了《園冶》一書.受到世人推崇,許多造園家給予很高的評價。
1.2《園冶》的重要地位
《園冶》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系統的造園著作,它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造園理念,書中的造園理論影響深遠。《園冶》全面總結了中國古代造園理念,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基本原則。他認為,無論園子大小,重要的是通過借景的手法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達到洗滌人心靈,培養情操的目的。
2、巧手因借,精在體宜的借景思想
2.1淺析“因”與“借”
“因”指的是因地制宜。指造園家在設計園林時應尊重自然地勢和高差,充分考慮到當地的自然景觀特征,主張依照自然條件進行景觀設計,將自然美和人工美完美結合。如在《園冶》卷一“興造論”中所寫“隨基勢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借資”。就是指造園時要依據地形進行設計,有些樹木遮擋人們欣賞的路線,就要把枝條修剪下;如果園內有婉轉的溪流,我們就可以借石與之相襯。
“借”指的是揚長避短,遇到美景則可以盡收眼底。晴川疊翠,古寺飛懸于半空,只要是可見之景,都可為“我”所用,正如計成所說“夫借景,園林之最要者”。借景可分為兩種境界:一是借自然界中山水景觀的外貌特征來豐富園林空間,從而達到自然天成境界;二是將園林周圍景觀借來作背景,使景觀深邃,內外呼應,渾然天成。
2.2因借無由,觸情俱是
《園冶》中針對如何運用“因借”提出了一個基本原則,即“因借無由,觸景俱是”。“因借無由”并非不講規則,任意造作,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一條基本原則和總的要求,是必須遵循的造園藝術規律。“觸景”也就是完全根據客觀環境和條件因地制宜,靈活地運用“因借”。“觸景”是主觀對客觀的選擇過程,也是通過藝術構思,對美進行再創造的實踐活動。這就排斥了“任意性”,體現了審美的選擇性和排他性規律。在造園活動中,只要造園師具有藝術洞察力和審美素養及水平,在自然環境中到處都存在著“因借”的可能性,可謂“觸景俱是”。
2.3應時而借,景到隨機
“應時而借”指的就是順應天時氣候營造不同的景觀,讓園林景色隨著四季的變換呈現出不同的觀賞性。一年四季,“切要四時”,均有景可借,并且要十分注重季節交替景觀的營造,抓住季節交替的特點,從而使園林的景觀日新月異、四季皆有特色。
借景微觀環境的要求則是“景到隨機”。在造園環境的選擇上,不僅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同時也涵蓋有人文環境,如寺院也可以作為造園的環境選擇要素,“蕭寺可以卜鄰,梵音到耳”。這也體現了“景到隨機”的原則。恰當的人文環境,對應于園林的自然環境,是錦上添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天人合一的借景追求
園冶中用“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一句概括了園林建設師對“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追求,同時也是借景要達到的最高意境,當然也是《園冶》造園理論的靈魂。計成認為,園林雖然是由人工設計修建的,但是景色的營造可以和自然完美融合,如天然形成一般。在園林借景法中追求“天人合一”,就是要求我們在造景和借景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盡管園林的景色有人造之力,但是就像是“天作之景”一樣,達到天與人和諧共生。
我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哲學在很早就開始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這種觀念對中國園林造景有很大啟示,是中國古代造園的一個悠久傳統。借景中的“宛自天開”不過是對古代哲學思想的一種繼承和發揚。師法自然,崇尚自然,追求“天人臺一”,是中國古典園林最為本質的特征。
4、借景法在中國園林中的應用
借他處之景,構成自家心怡境界的做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很早就有。從對計成的《園冶》影響很大的蘇州園林說起,其在借景方面的表現是卓爾不凡的。例如留園遠借虎丘山之景,近借西園美景;寄暢園,鄰借惠山之景,在園中做假山當作惠山東麓延伸至園內的余脈,別有一番趣味;頤和園夕佳樓,取名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句,在此樓上觀看落日殘霞照耀群山的景色,非常美麗,堪稱應時而借的典范。
最著名的“西湖十景”中的每個獨立的景點都運用了借景的方法。如“蘇堤春曉”,就使用了借時、借影、遠借、近借四種方法。每年寒冬之后,就見蘇堤兩岸柳綠桃艷,湖水如鏡,把樹木花影盡攝其中。蘇堤近旁,有六座拱橋風姿綽約地立于水面;遠處,保俶塔赫然聳立,還有丁家山青翠可人的雙峰,直插云霄。除了各自都運用了借景法外,十景之間也是相互因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映成趣,從而形成一幅生動迷人的畫面。
小結:
借景在園林設計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借景也是《園冶》全書的理論中心點。正應中“園林之巧,重在‘因借’”這句話。“因借”之術,不光在我國傳統園林設計中被巧妙運用,在今天的園林設計以及其他方面的規劃設計的空間處理上都不失為一良策。因此,如何在傳承和發揚古代文明的今天,將《園冶》中的“因借”手法傳承下去,有效利用到今天的園林設計或其他規劃中,從而更好地營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