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建筑的生命之魂孕育、發展于整個中華文化,其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與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形態中住宅的影響和以莊老為代表的道家哲學與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建筑形態中園林的影響都是深巨的,而儒道互補的哲學思想體系對中國傳統形態的規則形(指住宅)和自由形(指園林)的組合的影響,也不可低估。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建筑的文化與哲學內涵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建筑文化;哲學內涵
1、前言
整個人類的建筑史無疑也演繹著整個人類的文化史和美學史,也可以說,古今中外的建筑所凝結著的無一不是文化中的美學積淀。而談到美學當然就離不開哲學,從建筑的角度,我們不妨這樣推理:建筑顯現的是文化,建筑中的文化又必然會具象出時代的美學,而美學的機制就是哲學。
2、建筑的文化與哲學內涵
2.1從建筑風格看建筑與哲學
“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這一結論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其實這并不難理解,如果我們從歷史性的角度去觀察,就會發現所謂希臘建筑、羅馬建筑、文藝復興建筑、哥特建筑、巴洛克建筑及現當代建筑等,顯然已把人類的發展史十分物質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當然,我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物質化和概念化的東西,最主要的應是特定的建筑風格,也可以說我們是從建筑的風格美中把握了歷史。這正如黑格爾所言,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眾所周知,當建筑被加進美學及其審美元素時,就已具有了社會意識形式的色彩,談到社會意識,當然也就來源于社會的物質存在,而社會物質存在建筑中的外化就是其特定的風格,風格所包含著的無疑是特定時期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特定時期的社會風貌,當然,文化及其美學意義和哲學的機制也就蘊涵其中了,所以,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也就必然會產生與之相應的建筑風格。即使是從共時性的角度去看,建筑及其風格仍然無一例外的顯示出與特定的社會狀況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處于同時期的建筑盡管有著共同的特征,但仍存在著差異,譬如,雖然同處于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各國的建筑卻各具特色。這充分說明某種建筑風格或風格建筑的出現與形成,絕非是偶然孤立的現象,而有著其深刻的社會根源。
2.2從中國傳統民居看建筑與哲學
在林林總總的建筑風格體系中,中國的傳統民居無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巧玲瓏、藝匠外露、內外混成、山水花草無一不給人以視覺上的平和感。如果從審美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民居所表現出的生態觀念是與中國傳統哲學密不可分的。中國傳統民居在選址上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很顯然,這樣的原則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其效果不言自明。當然,所謂負陰抱陽,有山有水,其完全可以通過建筑的布局,即通過層數、層高、地坪的前低后高及左右翼呈環抱形來體現。這不僅是指大的宮殿,即使是小小的院落仍能負陰抱陽,院為陰、屋為陽,由此也就暗合了陽實陰虛的傳統文化觀念,當然從中也就凸現出了中國傳統哲學的大氣。
另外,中國傳統民居在室外環境的設計中也體現出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之生態精神,如將內院看作是人與自然協同共生、融通相處的最佳場所,于是,大戶人家疊石理水、植樹種花、曲徑通幽;即使是小戶人家,也要圈地為落、種花養草、架滿蒼藤,以此來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交匯。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民居還在室內運用各種盆栽、瓶插、山石等點綴,將自然景色巧妙地加以人工修飾,并將之提升為中國傳統民居中的一個重要風格內容,從而也就更加說明了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小中見大、假中窺真、近中透遠的風格意境。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民居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真切地顯示出了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從中所表達的是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尊重。
2.3從中國城市建設的現狀看建筑與哲學
由于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及其所帶來的自然與社會的連鎖反應,致使哲學不得不深刻反思科學技術的“雙面劍”意義,于是就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范疇,旨在提醒和引導人們在當代必須關注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合理性及長遠性。這種思想在建筑領域的拓展,就是要求當代規劃師和建筑師在從事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過程中,必須要參考功效、審美與自然生態要素的組合,也即可持續性及長遠性,并把之作為至高無上的準則。
其實,古代的城市建設對于自然環境的可利用性及條件制約性的理解比今人更為敏銳,因為人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對于自然環境的改造不可能是隨心所欲的,或者說自然環境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被認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直至今天,雖然自然科學和營造技術為我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但在城市建設中,自然生態要素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比如氣候要素,是與城市整體空間結構、布局乃至建筑材料的選擇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著名建筑學家歐金斯就認為,作為自然環境的一個基本要素,氣候是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參數,氣候越特殊就越需要用規劃來反映。另外,地形地貌等環境同樣是城市建設中所應尊重和利用的自然生態要素。只有如此才能使得自然形態和人工建設在空間上達到和諧組合、相互襯托,形成特定城市的個性建筑及其藝術特色。
然而,筆者不得不遺憾地指出,就當今中國城市建設的現狀來看,“可持續性發展”的哲學思想似乎并沒有明顯凸現,甚至可以說,短視行為和短期效應仍然占據著城市建設的主導。這主要表現在,隨著大規模的經濟騰飛,一方面城市建設大面積的突飛猛進,而另一方面卻很少顧及自然生態要素的約束性和長期性的要求,致使千城一面,個性全無,也就是所謂的城市建筑趨同,有的甚至已破壞了原有城市極富特色的空間景觀及氣流循環,成為事實上的“有山不見山,有水不見水”。在此呼吁,我們已到了去思考“或創造美或踐踏美”這一問題的時候了,否則的話,我們就會應了那句指責:昨天的貧民正在創造今天的城市,而今天的城市正在走向明天的廢墟。
結語:
當代建筑哲學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促使人類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問題。在我們開始建筑哲學思考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從歷史上繼承一些普遍的哲學問題,而且要面對我們所處時代的主要問題進行思考,也許不一定有肯定的回答,但是一定會對建筑科學的進步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建筑哲學正有待人們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沈福熙.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1-108.
[2]李行,趙俊義.建筑哲學與現代科學建筑學——建筑基礎理論研究階段報告[J].新建筑,200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