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居住環境的安全性要是越來越高,我們國家位于一個地殼活動相對活躍的區域,自然災害的出現次數比較多,為了確保大眾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在住房設計上,必須要增加抗震功能。本文依據當前實際現狀,全面闡述有關建筑抗震設計的一些辦法,以期給廣大建筑設計工作者帶來參考。
【關鍵詞】房屋建筑;抗震結構;設計
最近些年,地震的出現頻率比較大,在建筑設計上增加抗震功能已經獲得很多設計工作者的關注,對大眾安全能夠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在進行結構設計時,一定要不斷的增強抗震功能,具有針對性的使用一些措施,削減地震給大眾帶來的傷害。
1、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方法
削減地震能量輸入。使用基于位移的結構抗震設計,要開展好相關研究,讓結構變形力可以滿足預期地震造成的變形需求。就那些高層建筑而言,要在較為堅硬的場地上進行建設,這樣能夠有效削減地震能量輸入,從而降低損害程度。錯開地震動峰加速度周期,能夠有效預防共振的出現。運用隔震與減震設計,當前國際上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傳統抗震結構體系就是“延性結構體系”,就是適當掌控結構物剛度,但是可以準許結構物在地震中轉變為非彈性狀態,有著比較好的延展性,能夠有效削減地震能量,減少地震反應,讓結構物能夠“裂而不倒”。提升結構阻尼,使用高延性物件,可以有效提升結構的耗能性,削減地震作用,降低地震剪力。選取合適的結構材料。在高層建筑設計時期,材料的選取十分關鍵,能夠首先就材料的抗震度進行研究,轉變之前只考慮載荷忽視其他因素的想法。
2、提高高層建筑抗震設計的措施
2.1選擇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選取對抗震效果會產生一些影響,隨著當前科技的發展,很多具有抗震作用的材料開始出現,在建筑行業中獲得了大眾喜愛,在進行建設時盡可能使用框架剪力墻構造,將鋼結構當作基礎,在宏觀層面上提升了建筑剛性與延性,能夠有效提升建筑物的穩定性。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相比,有著較為強大的強度與韌度,重量上也是要好于混凝土結構,抗震效果更好。
2.2盡可能設置多道抗震防線
一般情況下,較強地震出現以后會隨之發生很多次余震,假如只有一個防線,那么在出現第一次震動時遭受破壞,那么在遇到余震就會因為損傷累積出現坍塌。抗震結構體系必須要有著較大的內部、外部冗余度,設定一些屈服區,一些較為關鍵的構件必須要有較好的延性與剛度,從而能夠讓結構吸收與消耗一些地震能量,提升結構的抗震性,預防坍塌。
2.3客觀考慮位移問題
就我們國家的建筑抗震結構設計而言,很多都是建立在承載力之上,而設計工作者使用線彈性的辦法,對振幅較小的地震產生的結構變形、內力等進行研究,使用組合內力的方式,就構件的截面進行檢驗,從而保障結構的可靠與穩定。另外,為了有效開展因為位移出現的抗震設計,就必須要全面掌握結構變形和配筋間的聯系,使用對應的設計方式,當建筑結構發展到抗震時期以后,對變形力進行全面研究和探討。所以,除了運算小震情況之外,還需要對大震進行研究,開展更為深入的設計,這也是日后的發展方向。
2.4減少地震時能量的輸入
在設計過程中,使用基于位移的抗震辦法,就那些實際案例進行定量研究,讓結構變形可以符合預期地震的變形需求。在檢驗建筑物的承載力時,還需要就大震時,層間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進行適當掌控;依據建筑物的變形與位移之間聯系,明確物件的變形度;依據建筑截面應變情況,設定最后的構造需求。另外,就那些高層建筑物而言,需要在較為堅硬的場地進行建設,能夠有效削減地震造成的能量輸入,削減對建筑物的損壞。
2.5抗側力體形的優化
就那些構造一般的樓層,剛比柔好,使用剛性構造,不光可以削減主體傷害,還能夠在地震中因為結構變形度小等因素讓非結構構件獲得保護,削減傷害。提升結構的超靜定次數,當地震發生時,塑性塑性鉸較多,可以消耗的地震能量也會很多,結構抗震性就會越好。改善結構屈服體制,讓結構損害依據屈服體制開展,并非是樓層屈服體制。設計結構時,要遵守強節弱桿、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壓弱拉的原則。在設定結構時,要選取構件里軸力較小的水平物件,當作是消耗能量的桿件,盡量讓其出現彎曲,減少能量。
2.6豎向布置力求均勻
結構豎向分布均勻,能夠讓其豎向剛度與強度更為均勻,有效預防薄弱層的出現。就結構特征而言,臨街建筑物一般會因為商業需求,下面幾層會出現較大的空間設置。非臨街的,底部也會因為停車場等需求,設定一些空間。這種結構,上端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或豎向支撐或砌體墻體到此被中止,下端使用框架系統。簡單而言,就是上端是全墻體系或框架抗震墻體系,下端是框架體系,建筑結構就會是一種“框托墻”體系。依據有關經驗能夠得出,該體系在抗震上有著很大不足,所以,在實際設計中,必須要讓豎向分布均勻。就是相同樓層的框架柱一定要有著差不多的剛度、強度與延性,這樣就能夠在地震中,因為受力不同導致建筑物破損的危險。另外,還需要關注的是,在使用純框架結構的高層建筑里,樓梯踏步斜梁和平臺梁直接與框架柱互相連接時,要預防短柱的發生,這樣才可以有效預防地震出現時遭到剪切損壞。
結語 :
當前時期,國內高層建筑物的抗震設計依舊是位于剛剛發展時期,雖然在實踐中獲取了很多經驗,但是在抗震研究上還是需要不斷的深入與完善,如果能夠在結構和地基的基礎上,借助于理論運算,設定較為合理的標準,讓建筑抗震性能夠適應實際需求發展,那么建筑結構必定會在抗震領域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黃瑩.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04).
[2]姜桂榮.淺析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現狀與優化方法[J].科技經濟市場,2015(06).
[3]盛承財.高層住宅建筑結構抗震結構優化設計探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5).
作者簡介:
杜莎莎,出生年月:1986.5.8,性別: 女,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山西省太原市,當前職務:技術員,當前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