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建筑工程來說,結構的安全,施工安全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當前我國建筑行業普遍工期較短,而且單位面積建筑物的數量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如果其結構設計存在任何問題,就給建筑物帶來潛在安全隱患,因此在對建筑物尤其是高層建筑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就要將建筑安全性與耐久性放在首位。本文主要對建筑工程結構安全性與耐久性設計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建筑結構;設計;安全性;耐久性
1、建筑工程結構安全性與耐久性概述
耐久性與安全性,一直是建筑結構工程中必須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二者是一體兩面,在很多方面二者都有相通性,我們一般不會相信一個沒有耐久性的建筑設計是安全的,一個沒有安全性的建筑設計是耐久的。所以在建筑結構工程中,安全性與耐久性就成為了人們要求的硬性條件,而這兩個條件都要在建筑結構工程設計中體現出來,否則的話,現在的條件下,很多的實際使用情況就會很輕易的讓原有的不適合的設計現出原形。耐久性與安全性二者都是以建筑結構的質量為基礎,耐久性強的建筑結構大多是安全性強的,自然我們也不排除個別的建筑設計耐久性很強而安全性不夠,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就是一些農村建筑物,當然它們的建筑結構是差的,有些根本就是沒有什么建筑結構但是不可否認,它們的使用壽命很長,但是這也不可能改變農村危房過多的現實,正是如此中央才出臺了農村危房改造金這一政策,目的就是這增強農村房屋的耐久性,實現耐久性與安全性的統一,這從側面也說明了,離開安全性的耐久性是不存在,即使是存在的也不是真正的耐久性。而相對的喪失了耐久性的安全性也是不完全的,這樣的條件下只會刺激人們制造一些表面上繁華富麗,實際上卻是敗絮其中的快餐式建筑,既浪費資源,又會造成重復建設的結果。
2、工程結構出現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
2.1工程結構設計及施工人員工作不到位
工程結構由于設計人員工作不到位而引起的安全隱患主要有設計人員再設計時選擇的構件沒有足夠的承載力,導致工程結構在使用中出現了裂痕,嚴重的還會導致工程結構的坍塌。造成設計人員工作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設計人員本身所具有的技術水平是有限的;自身的職業素養達不到工作要求;對于設計中所要用的資料沒有仔細的備全;自身不具備較強的計算能力;一些工程結構的設計人員具有的實戰經驗還比較少。引起工程結構施工質量不達標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結構出現了問題。并且目前我國工程項目的招投標管理體系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導致一些工程盡管是高資質中標.但是在實際的施工中卻出現了層層轉包的現象,這樣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工程結構自在施工中的偷工減料。一些施工人員為了自身的利益,會把以次充好的材料應用于工程建設中,這對工程結構的質量及安全是一項較大的挑戰。同時一些施工層次的管理人員也是素質比較低下的,所以工程結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2.2沒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我國工程的建設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即只注重對工程項目的建設,但是對工程結構的維修和保養工作做的不到位;只注重工程建設之初的成本投入,對于工程所需的保養和維修費用比較忽視。更為重要的是在我國對于工程的后期保養及維修并沒有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去約束,所以導致許多工程結構由于缺乏必要的維修和保養而大大降低了使用的壽命。技術規范中沒有把設計施工和保養維修工作有效的聯系起來。所以導致人們并不重視工程結構的維修和保養。除此之外,人們對于工程結構的管理制度規范建立并不重視,所以國家也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去約束工程的施工單位,導致工程在建設中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不完善的。
3、提高建筑結構過程中的耐久性與安全性
3.1提高建筑結構設計技術水平,保證結構合理
建筑結構設計中,人、技術與設備工具是幾個主要參與元素,控制好這些元素對保證建筑結構設計合理性、科學性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技術而言,信息化技術的誕生與發展為建筑結構設計提供了全新的、多樣化的設計技術與設計工具,利用這些先進技術與設備開展建筑結構設計工作,既可以大大提高設計效率與設計準確性,提高建筑結構技術含量,又能夠為建筑安全性的提高提供有利技術支撐。如3S技術、BIM技術、MATkAB軟件、CAD軟件等,這些技術與計算機應用軟件在建筑領域中均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為建筑結構設計提供所需各項數據信息,提供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分析功能等多種功能,提供三維可視化的建筑模型,并能自動生成對應的文件。依據建筑工程實際與建筑結構設計具體要求,以提高建筑耐久性與安全性為目標,選擇適合的技術,綜合運用多種軟件,確保建筑結構設計合理。
3.2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建筑耐久性與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筑抗震性能高低,而建筑抗震性能高度又直接取決于建筑結構設計水平,所以要想在建筑結構設計環節提高建筑安全性,重視與加強建筑抗震設計是勢在必行的。設計人員應在總結以往由地震引發的建筑倒塌事故案例基礎上,對地震中建筑損毀情況,損毀嚴重部位等關鍵因素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地震災害發生規律與建筑的薄弱環節,針對薄弱部位進行重點抗震設計。同時,在建筑結構設計中,采用試驗法和模擬法對建筑遭受地震時的受力進行仿真模擬,檢測這樣設計的建筑結構抗震性能,對不合理、受力不均衡地方加以相應的改進和調整,保證建筑結構受力均勻,提高建筑結構承載能力與抗變形能力。通過對建筑抗震性能的合理設計達到建筑結構設計不斷優化目的,從而提高建筑抗震性能與耐久性。
3.3制定一套科學的安全管理體系
一直以來,我國工程結構的安全管理制度都是不完善的,所以其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及耐久性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證。因此,急需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安全管理體系,這需要政府進行適當的干預,來制定一套適用于全國工程建設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安全管理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只有找他也能夠才能確保在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3.4不斷創新建筑結構設計的模式
反映事物本質的思維形式,被稱為概念,它主要表現出普遍客觀事物的性質和特點,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感性的認識,提升至理性的認識。概念設計是基于工程的概念,采用符合工程本質以及客觀規律的方式,對設計對象進行總體控制,即,制定方案,它包括了全部分體系以及總體系處理的原則與布局。提高建筑結構的設計水平,其目的是要使制造的成品比現有的成品,更標準,更經濟,更合理。建筑施工技術也在不斷的變化與更新,作為設計工程師,不斷創新是可以理解的。雖然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或阻力,作為結構設計工程師應該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精益求精,做推新的積極支持者。
結語:
針對建筑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其滲透到工程建設的每一個階段,它不單單的屬于施工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是現如今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社會性問題,在國外發達國家也是如此。不僅關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還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和前進的步伐。現如今的新建工程能否達到所設計的使用年限,什么時候又將面臨大規模的重修或者拆除重建等都是值得研究關注的問題,值得人們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