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旅游行業和林業結構相互協調,森林旅游開發愈發被關注,在保護好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森林公園的自養能力,認真地處理好其與周圍地區及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森林公園規劃設計的探討,有利于森林公園的建設及發展逐步達到管理科學化,科學研究現代化,綜合利用合理化。
[關鍵詞]森林公園規劃;生態保護;登山養生;休閑;開發
1、項目背景
2011年-2015年在國家頒布的“十二五”發展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強重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森林公園。加快森林公園建設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客觀需要。目前,中山市已建森林公園5處,但相對于廣東省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森林公園建設,中山市森林公園建設起步晚、起點底。森林公園覆蓋率為0.35%,人均森林公園面積僅為1.3m2/人,遠遠低于其它城市。加強森林公園規劃和建設是廣大城鎮居民對優良生態環境、親近和回歸大自然健康生活的需求所在。
2、項目建設地點概況
鐵爐山森林公園規劃面積456.8hm2,位于中山市坦洲鎮離中心城區約南24.8公里。境內主峰——鐵爐山南北長4公里,東西寬3公里,主峰海拔474米,為坦洲最高峰。因山形1以鐵錨,曾稱鐵錨山,后發現有塊大石似鐵爐,故改稱鐵爐山。山的南麓是新前進沾涌村,西麓是神灣沙崗村,北面與神灣的丫髻山相連。鐵爐山森林公園地形走勢中間低、兩側高,最高峰位于鐵爐山。鐵爐山森林公園現狀有兩個入口,一個較大的入口是經快活谷進入水庫水壩入口,一個較小的入口是前進村進入水庫水壩的小道。快活谷入口為一條3-4米寬車行道路與城市主干道城桂公路相連接;前進村入口為一條3米左右的水泥路。公園內部,無車行道。
2.1建設定位及目標
任上層次規劃中鐵爐山森林公園以“平湖毓秀”和“養生勝地”為主題,以“森林養生”和“登山健身”為發展定位,針對以健身康體為主要目標的游客群體,以及以家庭為單位出游的游客群體,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通過套種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樹種,營造芳香保健林、負離子保健林、芬多精保健林等特色林分,開發多類型、多特色的森林養生和康體項目;通過配套森林休閑設施,開展親子森林休閑項目,改善周邊環境的同時增加生態和經濟效益,將鐵爐山森林公園規劃建設成市級的森林公園。
2.2公園分區設計
鐵爐山森林公園在初步方案設計中森林公園共分為4片區:主入口景區、管理服務區、水源保護區以及森林保育區。
2.2.1主入口景區
2.2.1.1基本情況
主入口景區區位于森林公園南部,占地11.3公頃,為鐵爐山森林公園的入口區域,地勢平坦,承擔入口展示,游玩集散等功能。對快樂谷進行升級改造,并結合水庫大壩前寬闊的平地區域綜合打造,滿足景區管理、游客集散等需求。
2.2.1.2規劃構思
(1)此區為公園主要功能集散區,規劃延續其主題,以休親子娛樂農業觀光為主體;
(2)利用好現有平地,規劃主要的游樂項目及農家樂項目,形成完善的休閑體系;
(3)完善公園與外部交通系統的銜接,梳理完善的游覽路網。
2.2.2公園管理服務區
2.2.2.1基本情況
管理服務區位于主入口景區北側,占地9.9公頃,現有水庫大壩、管理大樓等,地勢平坦,本區主要承擔旅游接待管理服務等功能。
2.2.2.2規劃構思
(1)規劃管理大樓,對山林水庫進行維護保護工作:
(2)現有鐵爐山水庫大壩,規劃充分保留現狀大壩做好水文景觀資源。
(3)完善新增服務設施。
2.2.3水源保護區
2.2.3.1基本情況
水源保護區位于管理服務區北部,并與其相連,占地44.8公頃,此處為山谷區,現有鐵爐山水庫,工程設計充分利用好作為水文景觀資源;盡少破壞現有飲用水資源,所以活盡量控制人類活動。
2.2.3.2規劃構思
(1)此區域是鐵爐山森林公園的核心區域,三面環山風景宜人,設置主要游步道;
(2)控制人流游客活動范圍,保護現有飲用水資源;
2.2.4森林保育區
2.2.4.1基本情況
森林保育區為公園大面積山體部分,山體林分主要以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為主,是森林氛圍濃郁,森林保留較好,生態價值和景觀價值較高的區域,整個區域入眼綠色環繞,郁郁蔥蔥,森林茂密,林木生長旺盛,森林氛圍濃郁。本區現狀森林資源是整個公園最好的區,空氣清新,可作為療養勝地;完善現有步道,修建新步道,方便游客登山休閑;公園最高峰位于此區,修建步道到山頂,并設置休息亭,可俯覽水庫景觀。
2.2.4.2規劃構思
(1)此區域森林資源保存完整,適宜開展登山健身活動;
(2)利用現狀防火帶修建步行道,方便游客登山休閑;
(3)公園最高峰處,修建瞭望亭休閑步道到山頂瞭望公園景色;
(4)修建步道與神灣丫髻山森林公園相連。
3、項目生態效益評價
森林公園的開發建設,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旅游環境,更對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的保護起了積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面。
3.1水源涵養與凈化效益
森林通過喬木層、灌木層、枯枝落葉層和根系來實現對大氣降水的再分配和調節作用,使大量的地表徑流滲入土壤轉變為地下徑流,通過一系列土壤離子的交換作用,使水質得到凈化;據有關資料報道,無林區滲入地下的雨水僅占降雨量的5~10%,而山地森林區—般可使30%的降雨量轉為地下水,是名符其實的“綠色水庫”。
3.2調節氣候和保健療養效益
森林對當地氣候的調節、環境質量的改善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根據有關資料,林木除能阻擋陽光直射外,還能通過它本身的蒸騰和光合作用消耗許多熱量。林木在夏季一般能吸收60~80%日光臺甚、90%輻射能,使氣溫降低3℃左右,調節空氣相對濕度,使森林上空的含水量比無林地多20%。森林對空氣的溫度、濕度、負氧離子含量、降雨量和風力、風速等所產生的影響,能使森森內的局部區域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為周邊居民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減少人們的發病率,產生可觀的保健療養效益。
4、分析評價結論
本項目的推進,符合國家有關促進旅游業發展的政策要求,改善了中山市城市基礎設施現狀,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個休閑、娛樂、養生的場所,同時,項目本身也改善了項目現狀,提高了森林公園的使用率,可有力帶動當地產業結構調整。
本項目的實施,將使中山市森林公園的規模與功能配套得到大大的提高和改善,使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歷史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具有十分優越的社會效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