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基于低影響開發的海綿城市景觀化問題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研究其相關課題有著重要意義。本文首先對相關內容做了概述,指出了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轉變,并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分別從多個角度與方面就低影響開發的海綿城市景觀化途徑展開了探討,闡述了個人對此的幾點看法與認識,望有助于相關工作的實踐。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建理念;利用;開發措施
1、前言
作為海綿城市景觀化中的—項重要方面,對低影響開發理念的融入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該項課題的研究,將會更好地提升對低影響開發問題的分析與掌控力度,從而通過合理化的措施與途徑,進一步優化海綿城市景觀化的最終整體效果。
2、概述
水資源匱乏、結構性缺水、季節性內澇是目前我國許多城市面臨的災難性問題。為此,住建部發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下簡稱《技術指南》),并在遷安等16個城市進行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海綿城市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其核心是低影響開發(lowimpactdevelopment,簡稱LID)。低影響開發是一種生態化、景觀化的雨水管理方法,傾向于在場地內利用軟性工程技術,通過植物的特性就地處理和管理降水。因此,低影響開發的景觀技術方法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環節。景觀化的海綿城市不僅是解決城市雨洪安全和水資源循環利用問題的途徑,而且成為人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橋梁。
3、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轉變
3.1城市建設模式和思路的轉變
處于工業文明時代的現代城市采用超越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設模式,對土地進行高強度開發,從而改變了原有土地的生態環境。粗放式的城市建設方式和高度硬質化的地面導致地表徑流大幅增加,既威脅城市水文安全,又造成水資源的浪費,造成嚴重的城市問題和生態危機。
海綿城市的本質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實現城鎮化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海綿城市遵從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低影響開發模式,充分尊重原有水生態環境,城市建成后保持地表徑流量不變,從而實現人與自然以及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環的和諧共處。
3.2剛性設施到彈性城市的轉變
海綿城市的建設強調優先利用綠色、生態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與傳統的“剛性”設施進行有效銜接。城市的“彈性”是指城市能夠應對相應特定的多重威脅并從中恢復并將其對公共安全健康和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的能力。通過“剛柔相濟”,可以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最終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3.3雨水排放到雨水循環利用的轉變
城市排水方式從雨污合流到雨污分流是一種進步,但是在本質上沒有考慮到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認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順暢就越好。海綿城市體現出“回歸自然的水文循環”,將雨水視為重要的水資源,將雨水的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使用和排水緊密結合起來,統籌考慮內澇防治、徑流污染控制、雨水資源化利用和生態修復等多個目標。
4、低影響開發的海綿城市景觀化措施探討
4.1從源頭控制到全程控制
低影響開發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強調從源頭控制徑流,通過源頭控制方法增加河流的平時流量,降低高峰流量,消除下游的洪澇,最終使整個流域恢復到近似于未開發前的狀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不僅應重視暴雨水的源頭控制,還需要采取中途轉輸和末端調蓄等多種手段對雨水進行全程控制,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中,源頭控制包括雨水花園、綠色屋頂等相對小型、分散的源頭:中途轉輸以緩釋慢排為基本特征,運用植草溝、滲透溝、滲透渠等收集、輸送和排放徑流雨水,在運輸過程中植物對雨水具有一定的凈化作用:末端調蓄需要建設濕塘、雨水濕地、多功能調蓄設施等相對大型、集中的末端雨水匯集、調節和儲蓄基礎設施,以實現對高重現期暴雨的控制。
4.2從小范圍降雨到瞬間大暴雨綜合管理
城市雨水管渠系統主要控制1~10年重現期的降雨,主要通過管渠、泵站、調蓄池等傳統灰色雨水基礎設施實現,也可結合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工程設施來提升其排水能力。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系統主要針對高于管渠系統設計重現期的暴雨排放,包括自然水體、地表行泄通道和大型多功能調蓄設施等。因此,3個系統之間如何通過規劃設計銜接相互配合,將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點。
4.3綠地的生態與美化功能相結合
低影響開發技術強調利用自然土壤和綠地的滲透功能來減少地面徑流。但是在我國,城市本身現狀綠地較少,公園綠地承擔著城市居民主要的日常游憩功能,因此在強調綠地功能復合的同時應該保障綠地的游憩功能不受影響,在景觀設計和建設時將低影響開發的工程設施與周邊景觀環境相結合,達到美化與生態的和諧統一。
4.4技術難點和政策導向
目前對低影響開發的技術還需要進行探索。對長三角綠色住區雨水利用的調查發現,雨水磷污染偏高、雨水回收量不足、水處理效果差、經濟效益太低等問題突出。因此,對于現有建筑及居住區、市政管網的改造,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是否適合建設低影響開發的雨水設施,考慮對于地下車庫、地下設施的影響等綜合因素。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需要各個專業的相互配合,還要考慮現行各種技術規范與海綿城市目標的銜接。目前,住建部出臺的《技術指南》僅僅只是倡導并非強制性的規范。海綿城市的推行除需要其他相關的雨水規范標準支持外,還需要政策和法規等強制性手段的支持。近期新編的《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和《城市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以及修編的《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范》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已在一定程度上納入了海綿城市相關目標和指標要求。但是如何系統整合和協調各項規范標準,使其能更加清晰、全面、實用,仍需要進行不斷研究和完善。
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低影響開發的海綿城市景觀化問題的研究分析,對于其良好實踐效果的取得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今后的海綿城市景觀化過程中,應該加強對低影響開發關鍵環節與重點要素的重視程度,并注重其具體實施措施與方法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