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技價值。本文認為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存在利益相關者認識不足、界定不明晰、缺乏整體規劃、保護條件與技術有待提高、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提出應加大宣傳力度、強化工業遺產的界定與認定、合理制定保護與開發規劃、深挖工業遺產、以開發促保護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工業遺產;保護;開發
1、引言
工業遺產作為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對研究城市歷史文化、現代工業進程等有重要的價值。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社會環境的發展,老工業區逐漸走向衰落。近幾年,國家加強東北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相繼出臺了《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希望經過5至6年左右的持續努力,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東北地區的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任務,把城區老工業區改造成為經濟繁榮、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區。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過程中,大量工業遺產面臨著徹底破壞甚至毀滅的危險,因此,加快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迫在眉睫。本文從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其原因,對其保護與開發的措施進行探討,以期為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2、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我國逐漸對單體工業建筑及其附屬設施等工業遺產進行保護。本世紀初,隨著城鎮化、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等工作的推進,工業遺產保護對象開始逐漸從零散的建筑單體發展為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工業區。雖然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更加系統,但從現存保護情況分析,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2.1利益相關者認識不足
2007年,我國正式將工業遺產列入文物普查類型,但只是作為“工業建筑及設施”來看待。而工業遺產是歷史的實物(物質)遺存,它能夠客觀真實地記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某一行業的發展情況或者技術、生產水平,是歷史進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從事近代史、科技史、經濟史乃至軍事史研究的重要實物素材。然而,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政府、各利益主體乃至周邊百姓往往忽視了工業遺產所蘊藏的歷史、文化、科技等價值。與傳統文化遺產相比,公眾對工業遺產并保護與開發認同度較低,保護意識不強。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過程中,大多選擇“退二進三”的模式。而這些老工業通常位于城市中心,土地的溢價非常高,一些開發商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忽視工業遺產的保護,掠奪式開發,隨著城區老工業區的搬遷改造工作的進行,仍然許多有價值的工業遺產而又并未作為指定文物的工業建筑、工業舊址正快速地從城市空間中消失,許多曾經取得過輝煌成績的廠房、廠區在頃刻間被夷為了平地,一幢幢的高樓拔地而起,城市的記憶逐漸消失。例如,2004年原沈陽冶煉廠3座百米大煙囪遭到了爆破拆除,而這三座大煙囪恰恰是我國老工業基地發展史的重要見證。圍繞三座煙囪是否拆除,也進行了一場長期的討論。如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為代表的“主留派”建議修建一個以煙囪為主題的紀念館。“主拆派”強調要通過拆除大煙囪來表明沈陽告別高污染、高耗能老工業時代的決心。提起沒能以紀念館的形式保留3座大煙囪,一些文物學者深感遺憾,曾感慨現在的年輕人只知道“麥當勞”、“肯德基”,卻不知中國工業發展史,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
2.2工業遺產界定需要進一步明確
工業遺產開發與保護工作最重要的前提是弄清家底,明晰界定。2003年7月國際產業遺產保護聯合會在其頒布的《下塔吉爾憲章》中界定“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和機械、車間、磨坊、工廠、礦山以及相關的加工提煉場地、倉庫和店鋪、生產、傳輸和使用能源的場所、交通基礎設施,除此之外,還有與工業生產相關的其它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供給、宗教崇拜或者教育機構等”。從這個原則上講,工業遺產的范圍是相當廣的。工業社會遺留下來的場礦、企業數量較大,涉及的生產設備、工藝、產品更是數不勝數,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進行保護,必須按照一定的原則對其進行規劃、選擇,進行有序保護與開發。而目前東北地區對工業遺產的數量、哪些遺存必須保護、哪些遺存可以進行改造性開發、哪些工業建筑沒有必要保留并沒有搞清楚,工業遺產也存在界定不明的情況,沒有形成一個保護工業遺產的總體規劃方案,導致相關人員對工業遺產不能進行系統的、有效的保護,更談不上合理利用和開發。
2.3缺乏整體規劃,盲目建設
完善的整體規劃是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的指導綱領,可以明確相關工作開展的目標、原則和主要途徑,通過論證提高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工作的科學性。從目前各地城區工業區改造規劃來看,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已納入其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大多數地區主要參考北京 798 工廠區和上海蘇州河沿岸舊倉庫改造等工業遺產開發項目,將工業遺產的保護納入到文化創意產業規劃中,爭相計劃將工業廠房轉化為創意藝術園區,但從區域內而言,缺少統一的規劃,各地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模式單一,沒能深入挖掘工業遺產背后所蘊藏的內涵,甚至一些地區盲目的追求經濟利益,為了建設而建設、特色不突出、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往往造成投資較大,收益甚小的局面。例如大慶油田被建成主題公園后,受到利益的趨勢,后續不斷進行大規模的破壞性修繕,嚴重偏離了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宗旨。
2.4保護條件與技術仍顯粗獷
隨著工業企業生產技術、設備更新的需要,許多舊的廠房、落后的生產設備都面臨拆遷改造、升級換代。例如遼寧省政協委員曾提出“工業遺產保護到了最危險階段。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有大批重要的工業遺產逐步或迅速消亡,這將成為我們深深的遺憾。”因此,進一步加強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已極為緊迫。由于各地一般依照工業遺產所有權人或者使用人為工業遺產的保護責任人的原則,誰使用、誰負責、誰保護,而同時部分利益相關者對于工業遺產的認識不高,專業的保護知識不足,造成工業遺產的日常維護管理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在工業遺產或者保護設施上涂污、刻畫、張貼、攀登等現象屢見不鮮;違規傾倒、堆放垃圾或者排放污水仍不少見;在禁止拍攝的區域或者對禁止拍照的工業遺產進行拍攝、拍照等行為仍屢禁不止,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帶來較大的阻礙。
2.5工業遺產保護投入嚴重不足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進行土地整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治等一系列工作,這一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需要巨大的投入。而東北地區受到經濟形勢、社會認識以及資本投資回報的影響,工業遺產保護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企業、團體、個人等社會各界的資金投入非常少。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撥款至文物部門后,文物部門再依據文物保護等級進行分配,撥款十分有限。如果工業文化遺產無法拓寬融資、投資渠道,不能“以開發促保護”,則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很難可持續的進行下去。
3、東北地區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對策建議
3.1加大宣傳力度,提升社會認識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主席 L·伯格恩教授指出:“工業遺產不僅由生產場所構成,而且包括個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統及其社會生活遺址等等。但即便各個因素都具有價值,它們的真正價值也只能凸顯于它們被置于一個整體景觀的框架中;同時在此基礎上,我們能夠研究其中各因素之間的聯系。整體景觀的概念對于理解工業遺產至關重要。”全面提升社會各界對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認識意義重大。由于我們仍處于工業時代,與農耕社會的歷史遺跡、遺產相比,對于工業遺產,我們難免會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宣傳櫥窗、微博、微信等多種途徑廣泛宣傳工業遺產的重要意義以及保護與開發的前景、途徑、原則等內容,使社會各界能夠認識到工業建筑和規劃設計表現出的強烈的時代特征、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使工業遺產的利益相關者能夠充分認識到工業遺產合理保護、適度開發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以便在相關工作開展和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從小做起、從點滴做起,提升意識、加大保護力度。
3.2強化工業遺產的界定與認定,制定保護與開發規劃
工業遺產的界定、普查、認定等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政府的主導。政府相關部門應該組織建筑、文化、歷史、工業與城市規劃等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對區域內的工業遺產進行普查。在國家尚未出臺法定標準之前,可以參考國內其他地區已經出臺的標準和國外文物保護的有關條例設定自己的評價標準,按各工業項目的歷史地位和價值、產品功能、典型性、建筑形式、文化內涵等類別建立工業遺產目錄,結合當地城市發展規劃,制定前瞻性的、科學性的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規劃,確定東北地區工業遺產的保護和開發范圍,使工業歷史遺產得到保護。
3.3深挖工業遺產,以“開發促保護”
從現行制度和東北地區經濟環境來看,僅依靠財政投入進行工業遺產保護是遠遠不夠,必須深挖工業遺產,適度開發,以此為點,加大旅游景點和綠化空間建設,連點成線,形成集觀光、休閑和旅游功能為一體的主題旅游線路,以開發促保護。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幾種形式:
一是根據整體規劃,將舊的廠房、車間改造成工業歷史博物館、紀念館等,以便將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工業遺產進行展示(如沈陽市鐵西區工業博物館、鑄造博物館)。也可以利用舊工業區原有空間發展創意產業(如北京 798 創意產業園,沈陽市鐵西區工業文化長廊)。創意產業商業模式是工業區整體更新利用較多的模式,是避免城市中心區產業空心化的有效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開發創意產業園區或相似模式,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突出自身特色,切忌千篇一律。此外也可以利用多層的工業建筑改造為辦公樓或公寓,或者改造為農貿市場、大型超市或者商業會所等商業空間,從而實現工業建筑的功能轉換。
二是將老工業區內具有較大保留價值、面積較大的工業遺產改造為景觀文化公園、綠地或廣場等開放空間,既可以對工業建筑進行保護和利用,也作為周邊居民休閑和娛樂的場所,改“灰色斑塊”為“綠色斑塊”,不僅可以改善城市環境,而且可以完善城市功能(陳圣泓,2008)。例如中山市岐江公園在規劃時就對地段及建筑物采取了保留、改造利用和再生設計三種不同的設計方法,并利用原船廠遺留的“工業元素”改造成景觀小品,增添了公園的趣味性。
三是對于分布比較散的工業遺產區域,可以對整個片區重新規劃,建設購物中心、咖啡館、健身房等設施,開發購物、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通過改造植入新的功能,使其重新煥發生機,讓消費者在享受快樂時光的同時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城市的工業記憶。
參考文獻:
[1]李莉.淺論我國工業遺產的立法保護[J].人民論壇,2011(2).
[2]白青鋒等著.銹跡—尋訪中國工業遺產[M].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4.
[3]徐擁軍,王玉玨,王露露.我國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問題和對策[J].學術論壇,2016,11
[4]郭汝,王遠濤.我國工業遺產保護研究進展及趨勢述評[J].開發研究,2015(6).
[5]劉伯英.工業建筑遺產保護發展綜述[J].建筑學報,2012(1).
[6]鄧位,林廣思.英格蘭歷史遺產保護體系:法律法規及行政管理框架[J].風景園林,2014(6).
[7]王晶,李浩,王輝.城市工業遺產保護更新—— 一種構建創意城市的重要途徑[J].國際城市規劃,2012(3).
作者簡介:
馬雪峰(1983—),男,滿族,遼寧葫蘆島,本科,工程師,畢業于沈陽建筑大學,就職于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方向古建筑保護與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