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體驗式樣板區出現于大中城市,這樣的樣板區通常伴隨著新式小區設計,其中有一種作為新興社區形式越來越多的受到社會接受和歡迎——與田園相結合的社區形式。文章以田園東方項目為例淺談田園式社區。
【關鍵詞】田園式;社區;規劃設計
1、田園式社區概述
無錫市陽山,素有“中國水蜜桃之鄉”的美譽,自然人文氣息濃郁,田園東方項目就坐落于這里。2013年4月,東方城置地有限公司以“美麗鄉村”的大環境營造為背景,以“田園生活”為目標核心,打造了這塊極具人文氣息的項目。該項目居住地塊規劃總用地約10.9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1.9萬平方米,容積率1.0。
來到這里,感觸最深的就是“田園、度假、時尚”的風格特征,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田園詩意在這里交織,居住空間宜人且舒適,不禁讓人對“田園”這一新型生活方式產生了深深的向往。
2、售樓處+接待體驗區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魏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沿著小路,經過淺淺的池塘,田園東方的接待處以桃文化作為主題,充分融入東側優美的大地景觀中。周圍阡陌交織,屬于田園樂活實踐區的示范區,四季果蔬園和生態農業區里的各種菜綠瓜紅讓久在都市的我們看了即新鮮又新奇。
3、文化市集
子高飛,小桃枝上花無數。
——宋 周紫芝《點絳唇·西池桃花落盡賦此》
田園東方生活區中心位置是生活示范區,地塊內包含了拾房村與祈巷村兩個老村址,村落中部分建國初期建造的老民宅風貌尚好。設計師們在總體布局上試圖保持原有拾房村的村落尺度及空間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道路及場地系統,通過對原始村落的保護與更新,延續原有的田園生活場景,尋求建筑與環境協調共生,塑造根植于此時此地的建筑。
區域內以步行系統為主,將建筑與景觀融合,串聯各主要功能建筑及景觀節點,塑造出開放的田園式步行系統,規劃中突出文化營造。以“文”、“坊”、“藝”為主題的設計, 美麗的田間小路串聯起諸如綠樂園、田園餐廳、主題民宿、面包房、井咖啡、拾房書院、鄉村鋪子等等充滿意味的小房子,讓我們在青瓦、磚石、門窗、柴扉之間,感受屬于江南村落里的那種青黛如夢的細膩劇情。
4、田園社區
城邊流水桃花過,窗外春風杜若香。
——唐代劉禹錫《寄朗州溫右史曹長》
田園東方居住板塊——“拾房桃溪”是典型的低容積率產品,建筑以3層底層住宅為主,建筑布局采用了不常用的圍合式排列方式,使每戶人家都能最大限度的享受到周邊的桃花源美景;每戶配有獨有的種植區,滿足了人們“田園牧歌”的生活需求。小區內部采用人車分流,以保證每戶都有私家庭院,同時小區景觀和外部桃花源相結合,無縫對接,渾為一體。
建筑本身采用WRIGHT田園式風格,強調水平線條,舒展,放松。通過伸展的屋面和陽臺,改善水平長度和高度的比例關系。此種做法在增加遮陽節能的同時,也最大限度的爭取更多的陽臺、露臺、外廊等室外空間,使人們真正體驗到不同于都市住宅的生態環境。到頂的通窗、簡潔的屋檐給建筑賦予了時尚感,陽臺采用欄桿形式,使建筑更加通透。圍墻與建筑的語言相承,使建筑與景觀渾然一體。
田園東方本身地處郊區,交通成為最大劣勢,但是它定位鮮明,給都市人還原一個重溫鄉野、回歸自然的天緣人居。感受這里的一草一木,讓人不禁對這樣的休閑生活心生向往,之前的接觸的養老項目,有強調醫養結合,有強調功能齊備,但是第一次,我們都被項目關于田緣深趣的描述深深的吸引。理想的田園生活方式, 三五知己,幾分田地,一處小院,不分年齡不分層次不分國籍,悠閑的享受晚年生活。無論是園藝、攝影、陶藝、繪畫、還是品茗、美食都在這里聚集,相互交流,尋覓知音,營造積極向上、活力、健康的生活氛圍。
5、規劃設計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魏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5.1整體規劃
園區整體規劃分為鄉村旅游主力項目集群、田園主題樂園(兼華德福教育基地)、健康養生建筑群、農業產業項目集群、田園小鎮群、主題酒店及文化博覽等六大板塊。總體規劃中著重考慮水景景觀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公共景觀區域的打造。
5.2功能規劃
從城市層面出發,整個地塊分為私密低層住宅區和架空高層區。小高層產品層高較高,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展示。北側四塊地低層住宅產品分外圍低層住宅區及內側低層住宅區,外側低層住宅區緊鄰外側紅線布置,盡量做到景觀資源最大化利用,內側低層住宅區產生大小圍合空間,增加趣味性。
5.3道路規劃
道路規劃充分體現快捷、方便、安全的宗旨。北側四塊地引用環路達到交通可達性與消防撲救及時性的要求。接著從主干路再引出宅間車行道,實現開車到達庭院停車區,再進而入戶。環形小區主干道內部以及南北小分區聯排之間則引入人行步道,方便居民的生活散步以及公共活動,從而做到人車分流,將車輛對行人的安全影響減至最少。
5.4景觀規劃
整體布局引入一條東西向水系和南北向水系,將水景景觀資源的優勢最大化利用,同時結合內水水岸設計濱水步道,將公共景觀步道延伸到濱水景觀區,從而有效同步打造公共景觀區與私家庭院區。在布局位置設置放大節點,提供低層住宅區公共活動的空間。充分考慮環境設計,使居住者有良好的視覺感受。綠化設計體現自然特點,細致、豐富,為人所用,體現建筑充分享受環境,建筑又是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理念。強調供人交流和體驗的場所設計。
6、戶型規劃
逃之夭夭,灼灼其華。子之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 《桃夭》
地塊內主要產品為低層住宅以及小高層公寓,同時容積率較高,因此如何做到保證舒適性的情況下集約化利用場地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戶型設計方面一層主要為公共區,會客區與餐飲區都在首層解決。二層為起居空間及次臥區,頂層則為主臥套房,配有南北大面積露臺,讓主人能享有尊貴品質感。考慮用地比較緊張,因此前后聯排之間頂層進行南北退臺,有效滿足日照間距的要求。小高層公寓為50㎡及70㎡的小戶型,因此戶型設計方面著重考慮戶型緊湊性與合理性。戶型最大特點為聯排的最小戶型是95㎡的緊湊小戶型,既能做到舒適又能滿足小戶型需求。
總結:
田園式社區形式給習慣于匆匆忙忙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民以自然淳樸的回歸,從規劃到建筑到戶型到細節無一不體現田園式的主題。相信這樣的規劃形式也是一種別樣的設計。
人們總是在尋找存在于內心的向往,在原野間,在村落里,體味生命的春華秋實,清以懷德,境以養心,有一種回歸,從內心出發,擇鄰而居,希望我們也可以這樣悠閑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