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近年來,污染的建筑開始被廣泛關注。為了改變構建和實現綠色建筑的污染情況,加強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法的應用,使它成為現代建筑設計勢在必行。生態建筑設計的一個主要方向在未來建筑行業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促進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建筑;建筑設計;應用
隨著現代全球國際資源的嚴重短缺與我國現有資源的過度使用,人們開始關注解決資源短缺的方法。促進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的設計理念不斷涌現,建筑行業也開始注重在建筑中融節能的理念。這種全新想法也被人們投入到城市建筑的規劃與建設上,并且提升了城市環境與經濟。
1、生態建筑觀概述
生態學是建筑設計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其主要是用于研究建筑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而生態建筑學主要指的是借助生態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來指導建筑設計活動,將一棟建筑作為一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并使其和自然生態環境能夠達到一個平衡的良性循環,通過對建筑內外各種要素進行設計,促使能源物質能夠在建筑物內實現循環使用的效果。具體來說,生態建筑觀的內涵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需要基于環境保護的前提下,合理設計相關建筑物。同時在建筑物修建的時候,更應該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以便于降低修建建筑物的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第二,在開展建筑設計的時候,需要合理設計建筑物的形態、朝向以及內部空間,以便于使其能夠最大限度的和周邊生態自然環境相協調,并盡量淡化建筑物的人工痕跡,從而提高人們居住的舒適度,切實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品質。
2、生態建筑設計在建筑中的應用
2.1整體設計
整體設計指的是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從整體的角度去審視生態建筑設計問題,建筑是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溝通的橋梁,因此,生態建筑不僅要能夠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同時要符合社會環境的相關需求。
從自然環境方面來看,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合理選擇地段,生態建筑所在地段應當盡量選擇在自然環境良好的區域,這有利于生態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持自然環境的原生態。此外,如果已經選址完成,則應當盡可能保留有價值的生態環境要素,要充分尊重原有的地形和地貌,注重對自然環境中植被、水文條件以及土壤資源的保護。當前國內許多建筑設計方案都沒有考慮到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大多是先砍樹之后再綠化,這種設計方法并不科學,破壞的植被很難恢復,且消耗了大量的人工和資源,因此應當盡量減少對植被的破壞,在設計的過程中將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到綠化設計和園林設計中,保證自然環境的原生態。
2.2內外墻體的結構設計
降低建筑物的損耗可以有效的增強建筑墻體的保溫性能,從而使建筑的節能特性大幅度提升。墻體保溫主要有內保溫與外保溫兩種方式,一般考慮到建筑工程的成本問題,通常采用的都是外保溫的墻體結構。為了降低室內外環境的熱轉化,在對建筑墻體進行外保溫節能設計的時候,需要往墻體內部填充一些保溫隔熱性能優良的節能材料,進而有效的提高建筑外結構墻體的熱阻值。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會增加墻體的使用壽命,降低冷熱交替的氣候對建筑墻體結構的損壞。同時在對建筑物進行墻體節能設計時,還需要設計師對建筑物的地理環境和氣候能夠進行充分的考慮,并結合室外的環境因素做好相關的保溫、防濕措施。從而使建筑物的節能設計能夠在特殊的氣候條件下得到進一步優化。
2.3外窗設計
對于所有建筑來說,窗戶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窗外的設計也是一個生態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筑整體節能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首先,從材料的角度目前新玻璃已廣泛應用于建筑節能施工。低輻射玻璃主要是指表面一層半導體氧化物涂層鍍膜,在這種方法中,玻璃的反射率低,這種玻璃能對可見光和近紅外透光率較高,低反射率,可以獲得大量的太陽輻射能,但環境下的長波紅外熱低透光率、反射率較高,所以在保溫性能具有更大的優越性。這也使得我國新型玻璃材料近年來,建筑節能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建筑業。
為了提高門窗的節能效果,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設置泡沫密封條,采用新型門窗材料,加強保溫施工。門窗框和墻之間的縫隙可以使用軟彈性材料,彈性密封材料和密封橡膠密封。和窗戶和墻之間的比例的設計應嚴格控制,在炎熱干燥的區域我們可以使用更小的窗口,透過窗戶,以便它可以減少白天太陽輻射熱量,晚上也可以減少室內熱量損失。
2.4遮陽與采光
日照是影響室內居住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如此,日照的好壞也會影響住戶的心理。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也注重光照問題,合理設計建筑物的遮陽和采光。建筑是否遮陽主要受到建筑的外形的影響,尤其是凹凸變化較大的建筑外形,容易出現建筑圍護結構所受到的太陽輻射量比預計的輻射量小的問題。而互遮陽就是指建筑分布不合理,進而導致建筑物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比預計的太陽輻射量要小。因此,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注意建筑外形和布局的設計。合理的采光不僅有利于人類的身體健康,還能改善人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在采光方面,我國北方在冬季對建筑的采光要求較為嚴格,良好的采光能夠有效提升室內溫度,確保建筑內部的溫暖與舒適。以馬來西亞的那亞大廈為例,其在建筑外部的南北面建造曲面玻璃墻,通過玻璃墻調整每日輻射所得的熱量。不僅如此,其加強了細部的構造,將淺綠色的玻璃設計為通風濾過器,避免室內的完全封閉,保持室內的自然通風。建筑的頂部覆蓋著鋼和鋁的支架結構,為屋頂的游泳池和內部的體育館提供光照。
結語:
總之,生態建設是適應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理解其基本內涵,分析了生態建筑設計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節能、技術應用和舒適的空間來創建一個設計原則,并充分利用現代設計方法包括總體設計、靈活的設計和高效無污染的方式,發揮重要作用的生態建筑在中國城市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春松.侯湛.城市生態建筑設計的策略研究[J].建設科技,2013,24:86-87.
[2]張珈利.生態圖書館建筑設計的策略研究[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03:157-160.
[3]王蕊.建筑設計中生態策略的融入方式探討[J].中國建材科技,2014,0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