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培養孩子的方法:第一,教育孩子遠離邪惡。第二,指導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第三,協助孩子成為一個善于工巧的工人或商人。第四,協助孩子娶一位賢淑的妻子。第五,財產交給孩子。
在不同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接受父母不同的教育。在往后的成長過程里,他們就需要靠自己吸取知識,增長智慧。一歲至五歲之間的孩子,父母應該照顧、愛護、憐惜、鼓勵,伴孩子左右。六歲至十五歲的孩子,父母需要嚴加管教,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建立良好的品行,指導他們謀生的正當途徑。每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親不能避免懲罰他們,嚴厲的管教使孩子醒悟自己的過錯。十六歲以上的孩子,懲罰他們是不恰當的,父母應給予勸告、尊重,指導他們,視孩子如朋友。
很多的居士來這兒問:“我的孩子不聽話怎么辦?”都是跟我講,孩子如何如何。往往都是孩子有了一些毛病,就上寺院來問一些問題。后來我跟他們講解,實際上就是個教育問題。
我認為對于教育來說,老師并不重要,在于父母。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開始,父母就是他的形象,父母什么樣,孩子什么樣,看到孩子什么樣就看到父母什么樣了。所以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是刻骨銘心的,甚至每個言行他都會模仿下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正確,該管教的時候管教,該幫助的時候幫助,該談心的時候談心。
我講個例子:咱們寺院原先有一個小居士,是咱寺院曾經收養的一個小孩,這個小孩,是小社會人,才十一二歲吧。說話時喜歡用手抱著肩膀,張口就罵人,怎么打他都沒有用,就是罵人,就像滾刀肉那一類的。他父母已經不要他了。父母管不了——你死活我不管了,我也不讓你回家,你也別在家。這孩子在咱寺院,剛開始也不行,后來就交給一位居士管理。

這個居士怎么管的呢?這孩子有一個毛病,就是尿炕。每天尿完了第二天就得晾被,這居士知道他這個毛病以后,孩子在睡覺時,這個居士就在旁邊坐著。一到半夜時,孩子剛有點想撒尿的意思的時候,他馬上把孩子叫醒了,讓他趕緊出去上廁所。孩子可能是頭一次沒有尿炕,他的心一下就受到感動了。
后來在其他教育上,該嚴厲的時候嚴厲。有時候孩子貪玩就裝看不見,該讓他玩就讓他玩,玩得差不多少了,趕緊招呼他干活,孩子的心情非常愉快。后來這孩子離開咱寺院了,離開寺院了以后,回來寺院專門看望那位居士。
就是說對孩子的教育,都得心和心感應。我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什么呢?表面上的,或是粗暴的,沒有像那個居士,孩子有毛病,睡覺時看著。有幾個孩子不尿床?咱自己做父母的可以想想,孩子尿床的話,有幾個父母能坐著等著孩子,半夜時候給孩子招呼醒的?你睡我也睡,孩子尿炕了,第二天就是一頓說,再就是一頓打,再不就罵幾句,不了了之。這孩子能改過來嗎?不僅孩子的習慣改不過來,他的心也越搞越冷。
所有的人都能感化過來,就是我們有時候不注重方法,心不到位。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什么呢?應該用嚴厲,再配合和他交朋友、談心。現在孩子和過去不一樣了,你要是不跟他交朋友,孩子很快地就和你產生了隔閡,不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