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我有幸走訪了四川新龍縣康巴愛心小學,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天時間,但這所藏區學校給我留下了永生難忘的深刻印象。
新龍縣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貧困縣之一,康巴愛心小學就位于該縣的雅礱江畔,雪山腳下,海拔3080米。愛心小學2008年建成,學校實行封閉式教學。目前在校學生400余人,不是孤兒就是家境貧寒者、單親或留守兒童。目前在職人員有40余人(含全國的志愿者)。
新龍縣處川西北丘狀高原山區,北部最高點海拔5992米,年平均氣溫約7攝氏度,垂直氣候變化顯著。野生藏藥材有蟲草、貝母、雪蓮花、黃芪、秦艽等上千種。但鄉村的孩子并沒有選擇挖蟲草早謀生,也沒有把打獵當成營生手段。面對孤苦和貧困,而是選擇了讀書,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命渴望。
追夢的少年,在甘孜新龍縣的深山里憧憬未來;逐夢的歲月,從簡陋料峭的教室里傳遞著力量。因為夢想,何懼苦難。
一.清晨的呼吸
天剛剛亮,靜謐的校園里山風呼嘯。
新龍縣的康巴愛心希望小學,孩子們早早就起來了。因為條件有限,夜里睡覺時,孩子兩個人一張床,上下鋪休息,小學一年級和學前的孩子,兩個人協助完成被子的折疊。晨起后,他們用冰冷的山澗水洗漱,被子、鞋子、臉盆、牙具整整齊齊,干凈與整潔相映下,似乎娃娃娃們并沒有感覺到宿舍里的寒冷與簡陋。
我們常見的晨讀是在教室里完成的,這里的晨讀是在操場上,幾百個孩子穿著不同花色的校服,因為他們的校服是社會愛心捐助的。孩子們與太陽一起高聲朗讀著課文,在漢語、藏語、英語,三種語種的宣讀下,那份莊嚴與神圣,宛如雄鷹翱翔在夢想的天空。
我不由得問自己,從教多年來,為何這樣沁人心脾的旋律,漸行漸遠,城市的喧嘩擾亂了童年至真至純的風景,如今霧霾加重了,甚至連自由的呼吸都變成一種奢望。
列隊早餐后,孩子們自己洗碗,自己清掃衛生,年齡大些的同學主動照顧年齡小的同學,列隊打飯時,年齡大的同學當起了義工。據說這種帶、幫、扶的傳統自建校以來就一直在傳承,就像夜晚睡覺時,每一個房間都有一個年齡稍大的同學作為宿舍長,負責同學的起居一樣,親如姐妹,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如今,城市的優越環境讓孩子們失去了生活的磨練機會,缺少了自主能力的成長,當一代城市少年的物質需求被無條件滿足的同時,也滋生了一系列的問題。一代獨生子女被家長當成寵物飼養后,青春期表現出來的人格與心理的問題,成為一個時代教育的焦點,我們可曾想過,在失去生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歲月里長大的少年,又盲目追求學習能力和考試能力的家長,教育,是不是成為一種笑話?

二.有序的學習
白天一天的學習生活很緊張。
不管是學習藏語還是漢語,不管是英語還是數學,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從蒙童到少年,清一色的揚著小臉,目不轉睛的聽講,入班即靜,入座即學。
下課時,走近同學,發現他們在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有《飛鳥集》,有《紅與黑》,這是社會愛心助學捐贈的圖書,瞬間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城市的少年,我們敢說都讀過這樣的著作嗎?還是在書房中名著只是作為一種裝點門面的習慣而已?延遲滿足的才是愛,這句話多次提醒后,清醒的有幾人?知道與做到,何嘗不是人生最遠的距離?
考試時,走近同學,發現他們字跡工整,從容不慌,這種淡定是如何培養出來的?我不禁驚訝,我們身邊的城市少年,厭學、逃學,棄考、焦慮,到底是哪里出的問題?那些少年不應該來到這所小學,與山里的孩子一起共享歲月里的誠實、靜冷、樸素和真實嗎?這些與生俱來的閃光的品質,為什么走著走著就丟了?為什么生活條件越優越心理素質反而沒有得到成長?
長高意味著長大嗎?我們要給孩子怎么樣的未來,取決于給未來怎么樣的孩子。即使當了母親,也未必真的讀懂從父母到家長是長期被我們忽略的職業!
復習時,走近同學,發現他們有一種東西,十分耀眼。孩子手中有一個本子,叫錯題本。這是小學就學會的學習方法,可是為什么到初中、高中時,城市的少年依然沒有學會基礎的方法?家長無條件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求,覺得什么都不需要他們做,只要學習就夠了,可是到了初中時發現,小學前狠慣和小學后狠管的歲月,不是無能就是逆反。
小學時習慣太差,初中時就兩極分化,高中必然天上地下。我們這里并不是強調成績有多重要,而是我們不能培養出他們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時,分數,就只是一種臨時的假象。
太多的呵護,卻失去了生命的自主,太多的給予,卻違背了生命的規律。親愛的家長們,醒來時,已是白天,何必讓白天踩在黑夜的肩頭,只是象征的表演你剩下的殘缺的劇本?
放學時,走近同學,發現滿操場全是孩子,他們找一個角落,拿著書,或數學,或語文,大聲的熟讀,學過的內容,包括數學,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數學的復習,以課本為基礎,指讀每一行,大聲讀著公式、例題,你偶然走到他們身旁,因為聚精會神,居然沒有發現你的出現。
這里的老師十分辛苦,全日制寄宿。他們從早上起床到夜里休息,全程陪著孩子在一起,沒有休息日。從校長到基層老師全部帶班教課,雖然教學環境和設備陳舊落后,教學體系卻十分完整。從閱讀室到出題室,從教研室到會議室,從電影室到自習室,一應俱全。
與老師交流中才得知,這是全縣成績名列前茅的小學,到教室中可以發現,各種獎杯,各種獎狀,隨處可見。在縣城打探一下,康巴愛心小學,當地人都贊不絕口,有好些條件不錯的家庭,都想方設法希望送孩子來這里上學,可是沒辦法實現,這是孤兒小學,是希望小學,是貧困子弟讀書的天堂。
看看操場上,一個個燦爛的笑臉,清純的雙眸,我想起多年前經歷的一幕:
山里的孩子在漏雨的房間里大聲念著:I WANT TO GO TO SCHOOL.當我要給一個小女生拍照時,她提出等她一會兒,要回家取新書包?;貋頃r我看了又看也不見她的新書包,她卻擺在胸前,十分驕傲的讓我拍照。原來她說的新書包是一個洗衣粉的包裝袋子。看著她清純的眼神,幸福的笑容,我止不住淚奔。
讀書,多么偉大的渴望,怎么如今就變成了城里孩子的負擔?夢想的天空還藍嗎?

三.天籟的笑聲
不管是下課的間操,還是放學的空間,總有一群男生在打球。
這是他們童年里的快樂時光,沒有憂愁的享受著陽光和空氣。學校門外就是峽谷地帶,雅礱江從北至南縱貫全境。
看著孩子們在藍天下歡快地奔跑,渾身上下都閃耀著青春的活力。每一個孩子的臉上都洋溢著綻放的笑容。
城市里很多學校都取消了體育課,好多設備都變成了擺設。
小朋友因為肥胖而無法運動也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培養一個孩子,簡單的說不能離開三個事情,一是身體健康,二是成績優良,三是素質合格。
如果放棄了身體,盲目追求成績,我們的教育目標到底是什么?一個民族,如果忽略了下一代的健康,我們所獲得的成果到底是為了什么?
在晚風吹拂下,孩子們進入晚課時間,專心致志是這一畫面唯一可以形容的詞,來自天賴的聲音,不僅是玩耍時的笑聲,也包括至真至誠的讀書聲,苦難的歲月給他們一種磨煉,更給他們積累了人生的第一筆財富。
在這個一味追求速成的時代,唯有經歷不可速成,放棄生活的體驗,教育怎么可以獨立于書本之上?

四.點亮的心燈
由于地處偏僻,多年以來,每一個新學期到來,學校都面臨重重困難:孩子們的餐飲怎么辦?棉衣怎么辦?生活條件如何改良?孩子長期沒有足夠的飲用水怎么辦?孩子長期不能洗澡怎么辦?學科教師配備不足,教學任務重,師資如何解決?
前幾年,社會愛心人士給學校解決了用電的問題。如今學生食堂里,廚師用上了嶄新的電飯煲,宿舍里點上了電燈,在夜晚也可以感受到萬家燈火的溫暖。師生們吃上了熱氣騰騰的飯菜;晚自習的教室里,電燈的光亮照亮了孩子們幸福的笑臉,就好象通往夢想的殿堂一樣。
電能充足后,康巴愛心小學還開辦了一個幼兒園,以彌補學前教育的缺失。供電的解決不僅是照亮了這個山里的小學,更多的是點亮了寒冷的冬夜,點亮了藏區孩子們人生的前程。
如今,水的問題又成為重中之重。沒有水喝,沒有水洗澡,常年困擾著山區小學的教學和孩子們的生活。
這里的孩子們洗臉用的水需要提前接好,因為水管壓力不足,供水量不足。這里的孩子四季用的水全是冰冷的山澗水。年少的臉龐,年幼的雙手,過早的刻上生活苦難的印痕,那份堅強,足以讓你落淚。

這里的孩子長期不能洗澡,夏天幾百名孩子在一起時,校園里味道不太好,可沒有一個孩子抱怨。這里的孩子一年用不上熱水洗一次頭,頭發長了就直接剪掉了,一個個乖巧可愛的女生,看著他們亂亂的頭發和紅紅的臉蛋,真有說不出來的滋味。
夜靜了,孩子們都睡了,門卻開著,他們習慣了寒風撲面。依山傍水的校園懷抱著青春的夢想,和全國支教的老師們一起幸福的睡著了。
天上星光點點,遠遠傳來古寺院的梵音,忙了一天的藏區的百姓們睡著了。
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這是一所樸實無華的孤兒愛心小學校。孩子和老師們,用唯美的靈性,點亮了這個山區的光明。為了逐夢,孩子們無懼貧苦,因為有夢,生命何懼苦難。

后記
近十年來,康巴愛心小學的創辦人嘉樣堪布為辦好這所愛心小學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扶助。北京慈福基金為小學的興建一直在默默的付出。
截至發稿日,三原智慧家長委員會小范圍內發起倡議為康巴愛心小學安裝冷熱水設備,維修老化的設備,更換水管,購買熱水器,為孩子的生活盡一份微薄之力。天津市、山東省的家長和愛心人士紛紛響應,籌款近十萬元,家委會代表孫峻峰先生作為工程師親赴現場,為學校解決了飲用水和熱水問題。在此對所有付出的人們深表感恩,愿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