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游》
鷦鷯在深林里筑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里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過多的物質,于我們無益。
可人始終是欲望的生物。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舍棄談何容易?
當物欲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累贅和混亂時,社會才開始流行起來“斷舍離”。
但真正成功的人士,那些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01
梭羅曾在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他說: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事實證明,越是成功的人,越追求簡單的生活,越不會被物欲所控制。
李嘉誠戴的表,一戴就十幾年。一塊西鐵城表,市價1000港元。他的眼鏡,也戴了十幾年,曾因度數增加換過鏡片,但沒換過鏡框。
喬布斯一生在信仰“少即是多”,當時三十歲不到的他,家居物品少得出奇。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蒂芬妮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這些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恰恰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們得到了我們羨慕的一切,他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物欲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欲所捆綁。
02
約書亞?貝克爾,一位美國的高富帥。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他是多么成功:拿6位數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鋪;有一個美麗的妻子,22歲就買豪宅名車;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毫無克制。
但是他發現,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
他覺得,是無止境的物欲讓生活變得混亂,自己迷失其中,偏偏忘記了最珍貴的東西。于是,他毅然辭掉了年薪百萬的工作,清理內心雜亂的思緒,同時清理家里的東西。
重新審視生活,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他的意識變得十分清晰。
他小時候想當一名作家,卻一直沒時間拿起筆。現在他終于付諸行動,兩年后真的成了一名暢銷書作家。
約書亞倡導的極簡主義,從美國蔓延到歐洲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從物欲中解放了出來,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03
回到我們大多數普通人身上,得到的還不夠多,我們在努力做加法。但要想幸福,我們更應該學會做減法。
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衣櫥的衣服,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么幾件,對于懶得整理的人來說,為了一件衣服,還得整天翻箱倒柜地找,找不到時最是抓狂。東西找到了,時間浪費了,心情也壞過了。
和衣躺在地板上,房間幾乎空無一物,畫面讓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適、安逸。
我們不必像她做得那么極致,只是無用之物,該舍就舍,該扔就扔。更重要的是“斷”,買買買時一定要hold住。
松浦彌太郎說過:“日夜陪伴自己的物品,其實是最可靠、最親近、最不會說謊的朋友”。
我對物的選擇慎之又慎,要么不買,要買就買好物。因為我覺得,有的東西可能要陪伴我一生。對于家里歷經年代的物品,我總是心存感激和敬畏。
04
人們都希望住上大房子,寬敞、自在。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買買買,囤囤囤,然后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扔,讓過多的物品,擠壓自己的生存空間。
曾經的我,也有嚴重的囤積病,總覺得很多東西都帶有“不可復制”的回憶。
當年大學畢業清理宿舍時,我震驚了:為什么到離開的時候,才驚覺,我居然和一大堆“垃圾”一起生活了四年!
幾乎沒穿過但又舍不得丟掉的衣物,一年都沒用過兩次的某些護膚品,估計一輩子都不會穿到的鞋子,再也不可能會背的包包,平時沒用到的電腦包,不讀的書本,一堆旅游紀念品和別人送的小玩意……
這些東西,在我的生活總使用率幾乎為零,它們和垃圾有什么區別!可是,就是這些垃圾占據了我60%以上的空間!
原來一直以來,不是空間太小,是多余的東西太多!
05
“舍不得”,只會讓你更加“不得”。有舍有得,越懂得放下的人,得到的越多。
處理掉不重要的東西,才能還自己一片清凈之地。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至少可以從以下20項小事做起。
1.多年沒穿的衣物、鞋子;
2.已經不討你歡心的包包,廉價的腰帶;
3.過期的護膚品化妝品,“總有一天會用到”的護膚品化妝品;
4.不想用又舍不得扔的試用裝小樣;
5.不想再看也沒珍藏價值的讀物;
6.廢棄的風扇、手機、電腦等電器,壞掉的家具;
7.沒用的數據線等各種線,壞的充電器;
8.不穿的襪子、內衣內褲,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戴的圍巾、帽子;
9.無用的名片、優惠券、小票、單據、電影票根;
10.廉價的首飾,不想再戴的首飾;
11.囤積過多的一次性購物袋,壞掉的旅行箱;
12.無價值的紀念品,不喜歡的禮物;
13.沒用的本子和筆;
14.過期的藥品;

15.不再用的舊廚具,兩年都沒用完的調味料;
16.包完一次禮物剩下的包裝紙;
17.一年內都沒用到的小物品;
18.手機里不好用的APP;
19.不喜歡的公眾號;
20.不再聯系的微信好友。
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先做減法;然后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幸福。
放棄不能帶來效用的物品、事物和人際,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