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中央非常關注,前一段時間,住建部、國土資源部聯合發文《關于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盡快編制住房發展規劃,編制完成住宅用地供應中期(2017-2019年)規劃。國土規劃為這些專項規劃實施可以提供基礎保障。
首先在國土空間開發規模上有保障。規劃綱要里面明確,到2030年,國土開發強度上限為4.62%,和2015年比,增加了0.6個百分點。這為今后的發展留了充足的空間。這些增長的發展空間主要用于,一是落實國家的重大戰略,比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雄安新區建設這樣一些重大戰略。二是用于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如保障城市群的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在區域之間互聯互通給予保障。三是用于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綱要》基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國家的人口規劃和老百姓生活改善的需求,合理增加包括住宅用地在內的生活服務類的用地。近期,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方案,已經充分考慮到2020年地方發展用地的需求。依據這個方案,各地可統籌安排好住房建設專項規劃和住宅用地供應中期規劃,給市場以合理和穩定的預期。
第二方面,在空間規劃布局和結構上面要優化。目前還存在一些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的地方住宅用地的供應與人口、產業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狀況不大協調,因此在編制省級的國土規劃和新一輪土地規劃,以及相關的住房發展規劃和土地供應規劃的時候,應該進一步注重人地掛鉤、區域統籌,促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在規劃中,還要重視用地結構的優化。一些住宅用地緊張的城市,可以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的比例,但是,要注重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做好銜接。統籌安排好居住用地與產業、公共服務、交通和生態用地,促進區域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減少城市病。
第三方面,供給的方向要正確。中央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也強調,住宅用地是用來保障住有所居的,不是用來炒作投機的。住宅用地的供應要以支持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設為主。今年下達的全國土地利用計劃,要求地方政府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用地計劃單列,并強調應保盡保,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居住用地的需求。
第四方面,要因城施策、綜合施策和精準施策。因城施策在住建部和國土部聯合發文的通知里面已經作了詳細的說明,這里我想重點補充說明一下綜合施策和精準施策。所謂綜合施策,我的理解,要根據“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來梳理房地產市場關系,土地和房產應屬于供給側,而居住和投機炒作應屬于需求側。因此,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在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的同時,也要對需求側進行管理。在住建部和國土部聯合發文里面第三條明確,要求各地建立購地資金審查制度,這就是對可能的投機炒作進行需求側管理的措施,對于抑制不合理的地價和房價有積極作用。精準施策就是要求土地的供應結構更好地服務于住房體系的完善。要加快建立健全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就應增加公共租賃房和社會租賃房的土地供應。在租賃住房供需矛盾突出的超大和特大城市,還可以開展集體建設用地上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總之,要堅持土地是用來保障發展和民生改善的,不是用來炒作投機的。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老百姓安居樂業和國家的持續健康繁榮。(本刊記者 林鳳鳴整理 圖片攝影:李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