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業區的擴大導致了傳統民居所在住宅區被逐漸擠出中心地段,因此為了保護傳統民居并且能夠用讓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設計師們通過修復、改造、重構等手段賦予了傳統民居新的活力,并且能讓這些傳統民居在現代有其新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傳統民居;老城區;改造
1、傳統民居的改造方向
商業區的擴大導致了傳統民居所在住宅區被逐漸擠出中心地段,因此為了保護傳統民居并且能夠用讓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設計師們通過修復、改造、重構等手段賦予了傳統民居新的活力,并且能讓這些傳統民居在現代有其新的社會價值。其中將傳統民居的改造成為了以下四個方向:(1)商品旅游方向(2)文化傳播方向(3)社團集會方向(4)個人住宅方向。
1.1商品旅游方向
濟南的曲水亭街的兩旁的建筑就是典型傳統民居的商業化改造,簡單來說就是把老房子的外觀整合修復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再進行店面的裝修和室內的在設計,將傳統民居以這種方式改造成了客棧、餐館、紀念品商店這三種主要形式。改造后的傳統民居有了現代社會的經濟作用,不但為當地的旅游業提供了商業設施還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客觀的收入。
1.2文化的傳播方向
不同地域的傳統民居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傳承,它們同樣也是歷史最好的見證者。有些特殊的傳統民居因為其地理位置見證了某些特定的歷史時刻被賦予了特殊的時代意義,這些傳統民居在現代社會大多改造成為歷史事件紀念館、名人紀念館、民俗文化展館、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等等。
優點:建筑內部的改造是在不破壞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基本沿用現代展覽館或是文化館的內部布局。而建筑外觀大多不變,只是進行修復、維護、整合等工作。被改造后的傳統民居兼具了展覽歷史事件、普及大眾知識、傳播傳統文化等功能,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
1.3辦公集會方向
傳統民居因為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氣息和強烈的歷史感來受到了大量的民間社團和藝術家們的青睞,其獨特的藝術價值造就了傳統民居也常常被改造成為設計師工作室、民俗手工設計坊、藝術家集會基地、民間社團基地等等。
通過與民居的戶主進行租用合同的簽署進而把傳統民居改造成為辦公或集會的基地。這種方式重新實施主體注重傳統民居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改造方式能夠延續村落傳統風貌,同時,通過與其它外部組織的貿易往來,能更廣泛的宣傳傳統村落。
1.4個人住宅方向
傳統民居面臨著房屋構建腐壞、年久失修、火災隱患、衛生條件差、供電供水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其大部分已不再能滿足現代居民的居住環境。而且濟南老城區的民居建筑開間進深尺度大都接近,方形的室內不利于現代家居的擺設。經過對濟南“西更道街”住戶的調查和資料的查閱發現,將近過半的住戶每兩到三年都會從房屋的維護上支付相當的一筆費用。這也由此說明了傳統民居的建筑質量是決定能否入住的主要因素。
2、現代社會中傳統民居面臨的問題
2.1地理位置問題
城市形成的最初一定是最先出現“住宅建筑”而不是“商業建筑”,進而發展到一定程度開始出現商業貿易的專屬區域。在資本的影響下本來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從住宅區變成了商業區,進而導致了傳統民居面臨著是否拆除或者改造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伴隨著著商業形式出現以后各朝代一直存在的客觀問題。
2.2資本輸出問題
現代社會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同樣也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歷歷史作用造成了現代城市中老城區人口密度的增大,這些進一步的加劇了傳統民居由高人口密度所導致的質量損壞房屋強度下降等問題,再加上中心的地段高額的地皮價值導致了維護傳統民居需要支付出高額的資本。高額的維護費用讓政府頭疼也讓開發商望而卻步,這些導致了許多城市的傳統民居只有一小部分被保留了下來,而剩下的伴隨高樓大廈的建立被迫拆除。
2.3政府管治問題
對于傳統民居的管理機構一直是繁瑣復雜、各自為政的局面。例如濟南老城區的傳統民居的管理部門就有由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濟南城建局、民族事務委員會、濟南文物管理局等等多家管理的局面。管理起來相對繁瑣復雜,并且缺乏一個相對權威的政府機構記性統一的管治。再加上傳統民居大多存在房產糾紛、從屬關系混亂等問題,導致了傳統民居的管理問題上是從上到下難以解決。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都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管理模式,進而導致了許多傳統民居被擱置處理甚至被拆除。這些傳統民居大部分是被動處理的情況,許多傳統民居只能依靠民間組織進行自發的進行保護和改造。
2.4社會意識問題
設計師們為了迎合甲方或者為了能夠獲取開發商的青睞,亦或者為了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盲目的跟從所謂的“主流”。不考慮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只是單純的迎合資本利益的趨勢去規劃設計,從而導致了大量的傳統民居被破壞、拆除。其實設計師們缺乏責任感究其根源來說是因為現在的整個社會都缺乏這種保護意識,才導致了許多設計師缺乏作為歷史文化保護者應有的情懷。
結語:
當今現代都市的迅速發展更要求我們尋求一種更好的方式去“保護”傳統民居。如果只是單純的從“保存”和“維護”來理解“保護”一詞,那傳統民居生存方式依然是處于被動的狀態。
對于傳統民居的保護是一種長遠和持續的過程。對于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傳統民居來說,我們要通過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從而賦予他們新的社會意義才能長久的讓它們在現代社會發展生存下去。傳統民居想要保存下來不能單純的把其當成博物館里的展品,而需要讓它在現代社會發揮一定的作用,讓現代人使用它就是對其最好的保護。希望我們的社會能以另一種方式重新接納這些被遺棄的傳統民居。
參考文獻:
[1]祝凱.《同城勝利街區傳統民居政治、再造、再利用研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出版社,2013年.
[2]陸超,王勇.《對歷史街區中保護與整治中過程缺失的思考》,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2013年.
[3]于琍.《濟南商埠區近代建筑的地域特色》,《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13年.
[4]劉文斌.《濟南城市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研究》,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08年.
[5]呂紅,孫亞峰.《濟南老城區民居建筑藝術特色探析》, [6]孔祥那.《濟南舊城區聚落文明特征嬗變與保護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版. 作者簡介: 代澤天(1993—),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山東濟南。職務/職稱:學生,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景觀設計、建筑設計。 張浩,研究生,山東建筑大學 高鵬,研究生,山東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