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杭州市紫之隧道土建Ⅰ標淺埋暗挖段施工為例,探討穿越淤泥質粉質粘土段的土體加固措施及實踐過程,并客觀的分析、總結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淺埋暗挖;淤泥質粉質粘土;土體加固
1、工程概況
1.1工程概況
紫之隧道工程土建第Ⅰ標段,主要工程包括1#隧道明挖段、淺埋暗挖段及之浦路段道路施工。其中,淺埋暗挖穿越淤泥質粉質粘土段為西線K0+792.6~K1+043,計250.4m,東線K0+840~K1+083,計243m,總計493.4m。
該段隧道建設規模為雙向4車道,單洞開挖跨度12.8m,埋深約8~12m,以小角度下穿之江路。
1.2地質概況
該區段隧道洞身主要穿越⑤層,淤泥質粉質粘土:具有高壓縮性、高靈敏度、強度低,易產生蠕動現象,開挖后自穩能力差,易坍塌,地面沉降難以控制, 其主要物理參數如下表。
1.3工程周邊環境
淺埋暗挖段隧道需斜穿之江路,隧道洞頂距地面8-13m。之江路作為杭州西南面一個主要車輛出入口及貨運通道,通過性的重載貨車、大型客車數量多。現狀之江路(江涵路-之浦路)為機動車雙向4車道,道路寬28m,而且道路下方管線非常復雜。
2、設計思路
淺埋暗挖法嚴格遵循“管超前、嚴注漿、短開挖、強支護、快封閉、勤量測”18字方針。
2.1設計參數
隧道支護根據淺埋暗挖法原理和地形、地質資料,結合相關規范、有限元計算分析和工程類比進行設計:超前支護:φ108×6超前大管棚@30cm,φ42×4注漿小導管@30×300cm。
掌子面加固:13mPVC管全斷面注漿加固,注漿范圍為外輪廓3m。系統支護:采用復合式襯砌,初期支護噴C25砼30m,雙層鋼筋網@20×20cm,I22a工字鋼@50cm,徑向系統小導管φ42×4@100×50,L=350cm;二次襯砌鋼筋混凝土60cm。
2.2作用機理
① 超前大管棚:因該種圍巖洞室無自穩能力,使用超前大管棚,使隧道洞室成形,但由于管棚本身剛度低,長度較長,對變形控制作用有限;
② 超前洞周注漿加固:通過注漿的方式改良加固洞周土體,使著具備一定的土拱效應;
③ 超前小導管:對洞周土體進行二次加固,通過注漿管的注漿作用和土釘錨固加固土體;
④ 初期支護:能快速直接承受土壓力;
⑤ 系統注漿小導管:對洞周土體進行三次加固;所有支護和措施,結合起來,形成強有力的支護系統,確保施工過程的變形和洞室穩定。
2.3施工工法
本工程采用4部CRD法施工,如圖。
2.4 輔助工程措施
淤泥質粉質黏土中淺埋暗挖隧道施工的關鍵是土體的加固改良,確保隧道前方掌子面的穩定。
本工程采用拱部超前Ф108長管棚+Ф42小導管,掌子面13m長PVC中長管對隧道掌子面劈裂注漿。
3、試驗段實施情況及后續方案優化
3.1 現場情況
現場于2014年4月25日開始淺埋暗挖段施工。I標西線為先行洞,采用CRD法開挖,暗挖起點為K0+792.6m。4月30日,I標西線1號導坑已開挖至K0+804m,2號導坑開挖至K0+802m,累計進尺12m。當天18:00,1號導坑K0+804掌子面發生塌方,K0+801處隧道中隔壁出現兩條豎向裂縫,其中一條貫通至上導坑底部。根據監測情況,西線隧道地表累計沉降最大為141.95mm,拱頂累計沉降最大為14.5mm,變形較大。現場立刻停止施工,掌子面噴砼封閉,設置鋼管橫撐等應急措施。
3.2 原因分析
根據現場情況實地查勘和注漿現場取芯,可以發現掌子面加固效果差,未能達到預期要求。通過深入分析,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
(1) 掌子面超前注漿,采用注漿芯管按后退式注漿,在施工過程中,注漿管管口的封閉不嚴實,發生孔口的漿液泄漏,注漿壓力上不去。
(2)注漿鈣塑管由于自身剛度較小,在現場施工時,淤泥質粉質粘土成孔后易發生縮孔,導致鈣塑管無法頂推至設計深度。
(3)現場施工掌子面注漿工藝耗時長,且導坑初期支護封閉需12h~24h,也是導致沉降變形過大的原因之一。
3.3方案優化
(1)洞口30m 大管棚已施作段
東、西線洞口30m 范圍的超前大管棚已施做完成,該30m 范圍開挖輪廓線內和拱底以下3m 范圍無法在地面通過垂直旋噴加固來實施,因此開挖輪廓線兩側和拱頂3m范圍內的土體可在地面進行垂直加固,其余部位則通過水平MJS工法樁進行加固。水平MJS工法樁設計參數:
①樁徑為Ф600mm,樁長L=18m;
②MJS工法樁體固化劑采用 42.5R 復合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8~1.0,水泥摻量350kg/m;
③樁位布置 1.0m×1.0m,梅花型布置,前后循環考慮搭接3m。
(2)隧道東線K0+870~K1+083m,西線K0+822.6~K1+043m 段
采用地表垂直高壓旋噴樁加固,加固范圍為隧道開挖輪廓線周邊3m。采用二重管高壓旋噴樁,樁徑為Φ600mm,樁長L=16m,采用42.5R復合硅酸鹽水泥,水灰比0.8,Ⅱ區水泥摻量建議值400Kg/m3,Ⅰ、Ⅲ區水泥摻量建議值380Kg/m3。
樁位布置:Ⅰ區:旋噴樁間距800(橫)×900mm(縱),矩形布置,內側緊貼Ⅱ區密排樁布置。其中靠近五浦河最外側一排旋噴樁,在西線K1+000~K1+043段采用搭接布置,搭接長度20cm;Ⅱ區:旋噴樁間距600mm,樁間相切布置;Ⅲ區:旋噴樁間距800(橫)×900mm(縱),梅花形布置,外側緊貼Ⅱ區密排樁布置。
3.4施工要點
①施工過程中應對附近防汛墻、地面、地下管線的標高進行監測,當標高的變化值大于±10mm時,應暫停施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壓力參數后,再行施工。
②在樁底部邊旋轉邊噴射1min后,再進行邊旋轉、邊提升、邊噴射。
③噴射時,先應達到預定的噴射壓力和噴漿 量后再逐漸提升注漿管。中間發生故障時,應停止提升和旋噴,以防樁柱中斷,同時立即進行檢查,排除故障;如發現有漿液噴射不足,影響樁體的設計直徑時,應進行復噴。
④旋噴過程中,對需要擴大加固范圍或提高強度的工程可采取復噴措施,即再噴一遍或兩遍水泥漿。
⑤噴到樁高后應迅速拔出漿管,用清水沖洗管路,防止凝固堵塞。
⑥質量檢驗:旋噴樁施工完成14天、28天,分別鉆孔取芯,作無側限強度檢驗。
3.5土體加固效果總結
從對樁體強度的檢測、洞內掌子面開挖的斷面情況及監測數據的分析,高壓旋噴樁地表加固能夠達到設計預期效果。
4、施工中出現的問題及有效應對措施
4.1加固薄弱區的存在
受地下管線的影響,管線下方的土體未得到加固,局部位置沉降較大,特別是大管徑管道。
應對措施:①通過精確計算后調整旋噴鉆機施打角度,在該類管線周邊施作呈一定角度的高壓旋噴,同時,在穿越毗鄰管線后加大樁體直徑,以最大程度減小盲區面積;②洞內采用小導管注漿進行局部補加固。
4.2地下管線隆起
應對措施:①將部分管線周邊土體加固調整為攪拌樁,以降低加固壓力;②在管線周圍打設2根Φ200的卸壓孔樁,使鉆機噴射過程中通過卸壓孔分散壓力;③跳孔施工④加強監控量測。
4.3洞內開挖面及初支面滲水較大
應對措施:①沿開挖輪廓線外,五浦河一側打設兩排密排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②沿隧道橫斷面每隔20m施做一排密排攪拌樁③局部離五浦河較近位置采用雙排井點降水④開挖面滲水較大時,及時初噴掌子面,初期支護復噴前預留排水管⑤做好初期支護與二襯之間的防排水施工,防、排、截、引、堵相結合。
結語:
洞內注漿加固費用低,對地表構筑物多、管線復雜地段以及埋深較深的土體加固尤為適用,但工序多、工藝要求嚴格、操作難度大、占用工期長,往往加固效果不理想、安全風險大。
對于穿越淤泥質粉質粘土土層、大斷面、埋深淺的淺埋暗挖隧道,土體加固效果是確保安全掘進的前提條件,實踐證明,地表高壓旋噴樁進行土體加固的效果明顯,值得借鑒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