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是康語軒俱樂部的第一個建成項目,位于朝陽區孫河鄉下辛堡村(圖1),以認知癥專業護理為特色,旨在將日本的介護經驗帶到中國,為認知癥老人提供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
康語軒俱樂部的創始人金恩京博士二十年前在日本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并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研究人員。八年前,金博士萌生了做一個認知癥專業照護機構的想法。由于母親也是身患阿爾茲海默癥離世,金博士希望能為認知癥老人創造一個溫馨的家,讓他們能盡可能過上普通的生活。三年前,在孫河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康語軒孫河項目正式啟動,并派遣了許多員工前往日本學習介護的相關知識。該項目由日本建筑師恝道和昭先生主持設計,惣道先生從事養老建筑設計五十年,有十分豐富的設計經驗。項目建筑面積約3500平方米,含63間居室,全部采用小單元護理(Unitcare)的形式,共有四個護理單元。南北兩翼圍合出中部庭院,南翼為單層建筑,包括一個18人左右的認知癥老人生活區以及多功能廳等公共空間(圖2)。北翼為三層的單元護理區,包括公共空間、一個10人左右的單元及兩個20人左右的單元(圖3)。
認知癥老人生活區的設計特色
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的認知癥老人生活區采取了目前日本和瑞典的認知癥護理機構模式。十余人的小組團如同一個大家庭,每個老人有獨立的居室,并共享餐廳、客廳、廚房等公共空間,老人和護理人員如同家人般共同生活,彼此熟悉(圖4)。相比于我國養老機構中“雙人間+長走廊”的賓館/醫院模式,這種空間模式能夠給老人帶來更多的私密性、自主性與安心感,也便于護理人員更加密切地關注老人需要,及時提供照顧。
在空間模式上,惣道先生并沒有在每個老人房間內設置衛生間和洗手池,而是將洗手池設置在走廊一側,并設置了獨立的無障礙衛生間和公共浴室(圖5)。這主要是考慮到認知癥老人洗漱、如廁、洗浴大多需要護理人員的引導,并且這種臥室、衛浴分設的形式也更接近于老人家中的空間模式。
在細節設計上,惣道先生為了使老人能夠更加自主地找到自己的房間,特意將走廊中的筒燈布置在居室門的前方,并在走廊兩側采用了不一樣的壁紙色彩,以吸引老人走向亮的地方,并根據門邊的色彩、門上的標識找到自己的房間(圖6)。
在公共活動區,起居室和餐廳是錯開布置的,而不是在其他養老院中常看到的餐起空間一體化形式(圖7)。惣道先生表示,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給老人提供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因為在他的生活體驗中,家里的餐廳和客廳常常是分離的。
將餐廳、起居室合并設置主要是考慮空間靈活性,特別是在中國,一個單元中老人通常較多,集體活動時大空間使用起來更加靈活。惣道先生認為,要明確是把老人當作群體來護理、還是當作個體來護理,如果當作個體來護理,沒有必要設太大的集體空間。
普通護理單元設計特色
在普通護理單元公共空間中,我們看到,護理站與開放式備餐臺充分融合在一起,護理辦公室則在備餐臺的一側。老人可以方便地使用備餐臺的水池、微波爐,護理人員在工作時也能看到老人的情況。這種“弱化”護理站與護理辦公室的設計使得起居廳更像是家中的客廳,護理站只是護理人員的“書桌”,而不同于醫院中的護理站,帶有較強烈的監護與被監護感(圖8)。
在普通單元居室中,也同樣采取了單人間的形式,以充分尊重老人的隱私。在康語軒,所有老人都將在公共浴室享受專業的助浴設備和服務,因而居室中的衛生間并沒有采用常見的“三件套”模式,而僅布置了洗手池和坐便器。
恝道先生特別采用了轉角推拉門的設計,使得坐輪椅的老人進出衛生間更加方便。推拉門使用“木框架+和紙”形式,更加輕巧、易推拉。夜間,衛生間的照明通過半透明的和紙,即化身為柔和的“夜燈”,既方便護理人員夜間幫助老人翻身等操作,老人自己起夜時也能避免摔倒,更加安心、安全(圖9)。
室內設計細節
在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的建筑空間中,處處體現著恝道先生與運營管理者的匠心獨運。例如,內裝主材均為天然材料,如日本進口的硅藻泥壁紙、俄羅斯進口的白松地板,既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也避免了甲醛等氣體對室內環境的污染(圖10)。
又如,在室內公共空間中,采用了美術館中常見的軌道式照明,方便運營管理者針對不同的使用場景、不同的家具布置需求,靈活調整照明燈具的數量與位置。照明的形式也多采用漫反射的形式,光線明亮柔和,色調溫暖(圖11)。
在家具的選擇上,公寓中許多家具直接進口自日本,更加輕便、小巧,營造出親切的居家氛圍,同時也便于搬動,可根據不同需要靈活組合(圖12)。
目前,我國已有950萬老人罹患認知癥,他們和家人亟需專業的醫療與護理支持。相信在諸多認知癥相關專業人士的推動下,我國認知癥服務體系將會不斷進步、完善。未來,罹患認知癥將不再令人恐懼,認知癥老人也能夠享受與其他人一樣的、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我們也相信,認知癥專業護理也將成為觸媒,促進人性化、以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逐步取代傳統養老院的“看護”模式,讓養老院成為老人自我延續、自我實現的家園與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