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本是一個人的事,但各種“讀書會”,和戒備,熱切交心。借由別人的眼光和智慧,他們的世界越讀越大,路越走越寬,人生也跟著發生改變!真的,如果不嘗試,你永遠不會知道,一本書、一個讀書會會帶給你多么美妙的邂逅。記得《不二情書》里那個因一本書而建立的奇妙連接嗎?還記得《查令十字街84號》里那個因為書而維持了20年的動人友誼嗎?或
還者麗江、拉薩那些旅館墻上寫滿的留言?
有時,你不需要走太遠,就能和這個世界建立起美好的連接,只要你還相信,只要你有所準備,只要你愿意投入一本書,只要你真心和大家去分享……靈魂就會有成長,并因書和其他愛書人發生奇妙的邂逅。
很多買書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購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梢坏┘尤胍粋€讀書會或者自己成立一個這樣的小組織,你就不會再偷懶,一定會認認真真讀完,漸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書讀多了,人也會變得有趣可愛,擁有溫和的氣質,對世界更寬容,更有耐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放慢腳步,保持古典美,實在是一種迷人的奢侈。
當然,書也有好壞層次之分,可以想象,一個喜歡讀經典名著的人,和一個經常在網絡上看美女作家小說的人,他們的存在方式和氣質也肯定相距甚遠。
你們讀書會的名字是?背后有什么好玩的故事?
我們的讀書會叫作“平心”,“平心讀書,靜氣為人”,2015年7月成立的。大數據科學家、出版社總編、股市操盤手、上市公司副總、大學教師、創業公司老板、產品經理、移民顧問……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職場人都是讀書會的???。不同的人,抱著不同的心態加入讀書會,沒有地域差異,沒有職業隔閡,在一間洋溢著暖洋洋咖啡氣味的小屋里,無需戴著“面具”?!捌健币馕吨鴽]有等級之差的平等交流,“心”意味這里交流的媒介是心靈。
當初為什么想成立這樣一個讀書會?
讀書會的創建人兼會長是一位名叫智慧的姑娘,她是電臺節目編輯。這個每天都和城市中大事小情打交道的姑娘并不甘心于工作中的那些事,她愛旅行、愛美食、愛逛街,更喜歡熱鬧。大學畢業后的那兩年,她常在周末參加讀書會,后來讀書會逐漸成了聚會,走向結束。盡管如此,那段略顯短暫的與書為伴的青春仍讓她難以忘懷。所以,當社交平臺“六點一刻”的創始人Daisy,來到她的“地盤”做了一期節目后,兩個人在喝咖啡的過程中,聊著聊著,“創辦讀書會”的點子就應運而生了。
辦讀書會需要合適的場地,“閱咖啡!——智慧和Daisy喝咖啡的地方,氛圍理想、位置理想、價格理想,再加上咖啡廳內幾乎占據一整面墻的書櫥,似乎沒有地方比這里更合適了。這個她倆小聚的咖啡廳,就這樣成了“平心讀書會”的根據地。
所以,這個故事的開端和發展都不是刻意為之。創建讀書會,是一個偶然的巧合;挑選咖啡屋,是一個任性的決定;而當這個讀書會越來越好,最初的會員會把自己的至交好友拉進來,讓后續的故事越來越精彩。
怎樣運行一個讀書會?
我們每周四會有線下活動,到2017年1月已舉辦了70期。分別以“說書人講書”、“每周讀書分享”等板塊推出,開設了豐富有趣的諸多活動環節。無論是資深圖書編輯推薦書目,還是幫大家提高演講能力的現場演講環節,都很受歡迎,平心讀書用不同的形式讓每位會員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對生活的思考方式,解決工作中的煩惱。至今,我們已經有上百名志同道合的正式會員了。每次活動大約20余人參加(為了控制人數,需提前報名),其中很多人把每周一次的讀書會當成了自我提高的機會,每期必來呢。
成立至今,讀書會中都發生了哪些好玩的事兒?
在這兒,我們為一年后的自己寫過信;年底的活動,一定會互贈新年禮物;我們還給患“拖延癥”的“病友”開對治的藥方;只要有書友出門旅行,回來第一件事一定是讓他/她說說旅途中的“艷遇”……
透過讀書會,年輕的閱讀者,從閱讀面到生活習慣再到工作的方向,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年紀稍長的成員,通過閱讀更沉靜了。有些人會從生命中一些不好的經歷中走出來,像孩子一樣天真地參加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社交活動,結交以前完全不是一個圈子的“知己”。
加入讀書會前,小禺是一個標準的乖乖女,機械工程師的工作讓她少有社交的機會,用書友的話形容小禺,“這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女孩。”現在,她堅持每周閱讀的習慣,和書友交流自己的見解,做分享好書的“說書人”,還被書友帶著參加各種活動。前一陣子,她在英語俱樂部的演講比賽中獲得了好名次,上周的年會,她還表演了一段爵士舞,艷驚四座。
小凱,一個憨厚的男孩子。畢業后剛到北京工作,曾經從事醫療廣告相關工作,在讀書分享中,書友們給他做了很多人生規劃的分享,還就他工作帶來的一些社會負面影響做了分析。結果他自己下決心離職,脫離了讓自己心理和身體都很不適的原工作環境。很快,又在書友的推薦下,進了一家很優質的創業公司,在新的環境里得到了更好的指導和成長。
你們如何選書?如何分享?平心讀書會和其他讀書會最大的不同是?
我們不會刻意選擇“有干貨”的書,我們追求的是“分享彼此的感知”。可能某本書我也讀過,但我想聽你(說書人)說,看看從你的角度如何分析這本書,借由你的職業、你的經歷、你的智慧,看到和我不一樣的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世界的范圍擴大了。
所以,真是各種很奇怪的書都會被“說書”,有的人會分享理財或者創業公司股權分配的內容,有的人去了印度后樂于分享印度的旅游書,愛音樂的人介紹爵士樂的歷史,有時候還會專門有成員介紹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不過,只有參加讀書會超過三次以上,才能申請“說書”。
你們分享過哪些好書?
各種各樣“奇怪”的書都有,比如有次有位姑娘推薦了《有限游戲與無限游戲》,其實這是一本很偏門的絕版書,一位哲學家講述人類的兩種社會狀態,發現我們其實都只在兩種規則下追逐自己的人生,討論中我們才發現,這不就是“出世”和“人世”的差異嗎?一種偏社會競爭,一種追求藝術文化與自我一我們開始思考我們在不同層面,到底選擇了哪一種游戲。
當然有些作家會得到讀書會的偏愛,比如村上春樹、卡佛、毛姆……有次分享的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藝術與生活的主題特別打動人,會后,有些會員閱讀了毛姆的其他全部作品,數周后又強烈要求“說書”,分享他的《刀鋒》。
有病讀書會
“30+,做個張弛有度的讀書人。
你們讀書會的名字是?背后有什么好玩的故事?
有度讀書會,原名‘有度Lady讀書會”,創立于“良友書坊.有度空間”開業后的第3個月,由良友書坊運營總監冷艷發起,是書店重點策劃打造的品牌活動之一。作為“良友Lady沙龍”的延伸單元,讀書會創辦的初衷是希望為文藝Lady提供走出繁忙生活的機會,使新朋舊友相聚,共享閱讀樂趣。
你們讀書會是怎么運行的?
每月一次,每月下旬的某個周日下午。每期指定一本必讀書目,邀請一位嘉賓擔任導讀?;顒赢斕?,由導讀先發言,讀者們相互交流分享閱讀心得。這是一段共享閱讀樂趣的時光,也是一場朋友相聚暢談的下午茶。讀書會成立至今已成功舉辦過14場活動。為保證互動性,每場活動參與人數一般控制在15到20人。年齡30+的資深文藝女士是讀書會最主要的參與者,她們中有銷售顧問、媒體從業者、金融從業者、教育工作者、自由職業人、政府工作人員等。參與者的閱歷,是讀書會活動質量的保證。
因為當初讀書會成立之初定位的目標群體是資深文藝女士,所以就取名為“有度Lady讀書會”。但某次機緣下,一位男士加入了我們的讀書會微信群,并參與了讀書會的現場活動。交流中我們了解到,男士群體中也不乏文藝愛好者,也會在工作之余閱讀書籍、修身養性,非常樂意與志同道合之人分享心得。
為了體現閱讀的包容性,“有度Lady讀書會”在第7場時正式更名為“有度讀書會”,現在越來越多的男性讀者開始參與我們的讀書會,大家的背景越來越多元,分享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門、包羅萬象。
透過讀書會.書友們都有哪些改變?
有度讀書會忠實參與者@大白Tow碩士畢業后在青島某文化機構擔任策劃編輯,雖然心向文藝,但繁忙的工作讓她越發缺少閱讀的時間,剛參加讀書會時,她說,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完整地閱讀一本書L為了跟上有度讀書會“每月一本書”的節奏,她每次都強迫自己靜下來,把指定書目讀完。閱讀不僅緩解了工作帶給她的精神壓力,也為她從事的文化工作提供了養分。而且在活動中,@大白Tow也結識了一些愛好廣泛的朋友,除了閱讀,平時大家還一起練書法、學攝影、品嘗美食一這都是閱讀之外的收獲!
你們怎么利用新媒體為讀書會服務?
“良友書坊”微信公眾平臺會在活動開始前3周左右發布活動預告,告知大家本期必讀書目,并在活動結束后2天之內發布讀書會后記,對大家的分享進行回顧和梳理。另外,活動參與者們組成了“有度讀書會”微信群,微信群目前規模200+人,大家平時會在群內分享讀書心得,活躍度非常高。
怎樣閱讀一本書,你們有什么有趣的經驗?
第一,封面、扉頁、出版社、出品機構甚至責任編輯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它們構成了讀者對書籍的第一印象。建議讀者拿到書后不要急著翻看正文內容,應當先留意上述信息,通過上述信息可大致判斷這本書的品質。
第二,目錄在閱讀體驗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每一節提綱挈領的概要,同時也方便了閱讀后的回顧查找。翻看目錄有利于讀者對書籍形成系統認識。
第三,正文閱讀可分精讀與泛讀兩種。閱讀精讀書目時,不建議大家把書籍保護得過于干凈整潔,因為讀書時冒出的靈感非常珍貴但又稍縱即逝,需要通過在書上做標記來及時捕捉。
你們推薦過哪些好書?
讀書會每期都用心挑書,以下這15本書,每本都值得靜下心認真讀。
第一期:《久坐落花多》/楊葵
第二期:《茶經》/陸羽
第三期:《蔣勛說紅樓》蔣勛
第四期:《雷雨》/曹禺
守望大鮑島專場:《大鮑島》
第五期:《傾城之戀》/張愛玲
第六期:《走在人生邊上》、《我們仨》/楊絳
第七期:《剎那》/周夢蝶
第八期:《蘇東坡傳》/林語堂
第九期:《大地上的事情》/葦岸
第十期:《做衣服》/山本耀司
第十一期:《威尼斯日記》/阿城
第十二期:《鄉關何處》/野夫
第十三期:《漢字王國》/林西莉
理想家讀書會
“有理想,不將就,改變永遠在發生?!?/p>
你們讀書會的名字是?
理想家讀書會,成立時間是2016年8月,我們的會員叫作“理想家”。
當初為什么想成立這樣一個讀書會?
“理想家讀書會”最初的雛形是“理想家線下讀書會”,2016年7月在北京辦過4次活動,因為主題明確、討論有深度,得到了很好的反饋。之后,理想家會員部就決定推出一個全國范圍內,理想家皆可參與的讀書活動。“理想家讀書會”的定位是Self-made(自我塑造),旨在提倡所有理想家一起,通過文學、社科、政史類經典書目的閱讀和充分討論去塑造自我,幫助理想家克服“沒時間讀”、“沒機會說”這兩個大難題。
你們讀書會的活動方式是?
“理想家讀書會”每個月共讀一本書。從2016年明起,理想家會員推出共讀書系“City城市系列”。目前已經完成了4次活動,分別選了西西的《我城》,白先勇的《紐約客》《臺北人》以及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每月初,我們會在微信服務號“理想家會員計劃”中發布活動信息,包括共讀書目和參與讀書會的書店、咖啡館,時間是每個月最后一個周日下午14點—16點,報名是全國范圍的,“理想家”可以選擇就近的活動場地,大家一起對一本書進行深入探討。
讀書會目前的規模是?
“理想家讀書會”從最初的11城共讀,發展到31城共讀。累計有500多位“理想家”和30多家書店或者咖啡館參與到“理想家讀書會”中來。
成立至今有沒有好玩的故事?
太多了!比如,去年10月,我們共讀白先勇的書作時,其中有一個主題是:《臺北人》中的人物對家鄉的食物都有著特殊的依戀,在座的各位是否也有這種情懷?能否說一個思念家鄉食物的小故事?
透過這個主題,大家一起回憶了許多家鄉美食,讀書會結束后就馬不停蹄地開始集體聚餐。
這里和大家說3位“理想家”當時的分享:
樂兒:來的路上,我忽然想起小時候的一種吃食。我們那里方言叫“焦雪”,把炒熟的小麥和青稞混在一起磨成粉,兌上開水紅糖拌起來,焦香撲鼻,甜且不膩。夏天才吃得到,到十二三歲以后幾乎再也沒吃過。
我問母親幼時有無焦雪吃。母親笑了,原是她小時候家里常常青黃不接,麥子收上場就開始炒來吃,一個夏天幾乎拿“焦雪”當飯吃。女兒長到4歲,卻連聽都沒聽過,等再長大些或許有機會嘗到。
一樣吃食,在家庭的童年記憶里盤桓半個世紀,各自疊加時代的烙印,融成一種在地鄉愁。
王興:我是泰興的,說到家鄉的食物,可能大家都能想到黃橋燒餅。世人所熟知的黃橋燒餅,都是那種細細圓圓包藏了各種咸甜肉素的小燒餅。其實我們本地人多是不吃這種的。
沿街的早市,看到門口支了大圓爐的鋪面,那就準沒錯了。這種燒餅比盛湯的碗口還大些,發了一夜的面拌上酥油蔥花,薄薄地貼了在桶壁里,三五分鐘就出了爐。等不及晾涼就撕了往嘴里塞,那個香哦,一邊吸涼風,一邊也不肯停。再要上一碗豆花,可以直接管到中午不餓。
黃橋燒餅的源起雖未考證,卻必早已有之。本來只是本地人的尋常吃食,卻因為一場黃橋戰役聲名勃興。然實稍作推敲,也應該明了。戰亂頻仍物資匱乏的年月里,燒餅里如何會有肉松果脯,充饑用的食物也不可能做得小巧精細。
我們慣于附會追加,螺螄殼里做道場。孰知花樣堆砌之后,不單是混淆了真實的記憶,甚而連原有的味道也一并丟掉了。
一片丹心:從湖南來瓊定居9年,家的味道,是小時候冬日寒風凍得耳朵痛的感覺,是奶奶炒的胡蘿卜的味道?,F在每次回家,都會迷戀于家鄉早餐的米粉,夜里的燒烤,以及從飯鍋里端出來的熱氣騰騰的麩子菜。麩子菜是用五花肉腌制后裹上磨細的米粉,由炭火烘熟或用油煎。肥而不膩,一塊肉可以下一碗飯。我想人間美味不過如此。
我們可以隨時回家探親以緩思鄉之情,但是《臺北人》中的人物卻只能通過再造一個與家鄉相同名字的街、村,或者家鄉的特色食物來回憶家鄉的感覺。這是一種寄托,這種感情是無法割舍的。
讀完,是不是已經心搖神蕩、口水四溢?這就是用心分享的魅力。
你們的讀書會和其他家最大的不同是?
“理想家讀書會”有特定的理想書系,這是與其他讀書會最大的不同。比如,過去的4次活動中,我們擇取了“城市書系”,選了4本和城市相關的書籍。之所以選擇城市書系作為我們活動的開端,是因為幾個創始人都為一段話深深打動,它出自西西筆下的《我城》一“目前的世界不好。我們讓你們到世界上來,沒有為你們好好建造起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實在很慚愧。但我們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的能力有限,又或者我們懶惰,除了抱歉,沒有辦法。我們很慚愧,但你們不必灰心難過;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p>
我們也在用一己之力去創造一個更美的世界。
你們有做線上的內容分享嗎?
“理想家讀書會”的精彩內容回顧在“理想家會員計劃”的平臺上都可以看到。這是“理想家”的大本營,所有“理想家讀書會”的相關信息都會在這上面發布,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