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日程滿檔的商務旅行中,抽點時間,去獨立書店,做個安靜的女子?可以有!
藏在辦公樓里的“私家書房”,大隱隱于書的“書、茶、藝、食”空間,有“霍格沃茨魔法書院”美譽的書局,擁有環幕閱讀大廳的雅致書閣,從婺源原封不動請來南京的老宅書屋,足以錯亂時空的“蟲洞”,一切皆可發生的書店客棧,24小時不打烊的“夜店”……當你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匆匆路過,
這些點亮心靈的書店,可以為你燃起靈感的火花,慰藉疲憊的身心。
北京 井觀書房
坐井觀“心”,把書交給懂它的人
做很多年旅行、生活方式編輯,店主張盈對開一家心目中理想的書店,早就有了清晰的畫面:“首先要慢吧,等時間慢慢沉淀,把它越變越好。”她微笑著說。也許是因為學中文出身,她從小就有要開書店的念頭,以前工作時去采訪不同的書店,也總會格外留意。
離開媒體后,張盈開始了一年多的Gap year旅行,順理成章開始做旅行書。但做著做著她發現,每次想找場地做活動,總覺得很難找到合適的地方,不是價格太貴,就是對空間、服務本身不滿意。就這樣,自己開一家跟書有關的復合空間的念頭變得越來越清晰。
保羅科埃略說,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整個宇宙都會一起來幫你。一個很特別的店面,很快就出現在張盈的視線里。這家書店并非人流攢動的商業區底商,也不是文藝青年們最愛的胡同小院,而是一棟不起眼辦公樓里的一個奇特空間——10層樓的挑高,整面落地窗。就連辦公樓經營者自己都不確定,這樣一個場地要怎么設計,張盈卻在第一眼看到它時,腦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
“我覺得它很像一口井,你可以透過它去看外面的世界一就像書一樣,可以看到世界,也可以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心。”她把這個空間的主題定為“坐井觀心”。可能有人覺得“坐井”的感覺不太好,張盈卻不這么認為。“我很喜歡井這個字,橫平豎直,就像做人一樣。在易經里,井卦又是很有趣的一個卦象,代表著無限變化的可能,也就是說,你無法預見事情發展的走向。因為在古人看來,井雖然是很固定的存在,但里面的水卻—直在流動,是圓滑的,而且永遠汲取不完一讀書也是這樣。”
為了更好地體現井和水的關系,張盈還做了一個別致的設計——所有固定的裝置都是橫平豎直,比如攝影墻、吧臺,就像井一樣,但所有能移動的擺設和家具都是圓形或弧形,比如餐桌、臺燈、花器,象征著水的圓潤。
起初,張盈只希望把書店做成辦公樓的“私家書房”。所有圖書都是她花一個多月一本本選定,數量對一家書店來說不算多,只有1000多本,卻是她心目中一個書房的基本配置,分為旅行異域、設計繪本、民藝手作、小說傳奇、美食料理、文化雜談、影像記憶、花事閑情8個類別。作為一個跟書有關的復合空間,井觀書房還時不時承辦一些活動,比如旅行主題的攝影展、導演訪談、美食分享,張盈也會根據活動和節氣,對店里的布置細節做調整。
雖然花了很多心思吸引客人,張盈卻不想讓自己的店變成“景點”,連一個正經的店招都沒有掛出去,營業時間也定為周一到周五。沒想到酒香不怕巷子深,越來越多人慕名前去,還有不少周末撲了空。即便如此,她還是會用會員和預約的方式保持著“半私密狀態”。對她來說,最享受的感覺就是碰到跟她喜歡同一本書的客人,兩個人能就著書的話題聊上一會兒,交流感受,如果只是為了賣書而賣書,交錢買單,其中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
上海 大隱書局
大隱,隱于書
“大隱隱于市”是一個美好愿望,但真要做到卻不容易,需要不疾不徐的氣度和一顆溫潤如玉的本心。幸運的是,在上海繁華之地淮海西路一隅,有個地方能讓人感受到這樣的心境,那就是大隱書局。
出自匈牙利著名建筑師鄔達克之手的武康大樓,好像一艘巨輪,駐泊在“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武康路,大隱書局就選址其中。作為浦西曾經最高的建筑,趙丹、秦怡等著名影星都曾“大隱”于此。直到現在,這里還是不少人踏尋滬上文化的地標之一。外面永遠車水馬龍,但一踏入門廊,繁華與嘈雜頓時被隔在門外,厚實的小質座椅、錯落有致的花卉綠植、清新淡雅的茶具擺件,讓人頓入清涼之境。這就是大隱書局精心營造的“書、茶、藝、食”空間,瞬間就柔軟了你的心,讓你想要在這里安安靜靜坐下來,靜享一段放松的閱讀時光。
說到開店初衷,書店主人憶及孩提時在銀杏樹下分享閱讀連環畫的場景,一分錢便可以看一本小書,如果運氣好湊滿5分錢,還可以買上一本。歲月流逝,那段美好的青蔥記憶顯得尤為珍貴,于是才動了心思,設計了這一片能繼承這種感受的小天地。
大隱書局的選書只偏重四個門類: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既有經典著作,也有暢銷書。在文學書架上,還擺放著自制的連環畫,延續店主年少時的夢。更棒的是,書局還提供“一本起印”的特色服務,跟一些出版社合作,根據讀者的需求提供老版、絕版的圖書。
如果想在店里閱讀,有6個包間供你選擇。包問名全部取自曲牌名:醉花陰、天凈沙、蒼梧謠、青玉案、月下笛和桂枝香,光聽這些名字就夠雅致了。加上主人特意安排的古琴蕩漾,書香醉人,沒有比這更好擺脫五光十色都市生活的所在了。
上海
建投書局
“霍格沃茨書院”,魔法即將開始
上海北外灘,窗外黃浦江水滔滔不息,浪奔浪流間不知流淌過多少紅塵往事。江畔一處低調藏身的“溫暖據點”,書香伴著咖啡香,呼應著若隱若現的晚霞,輕聲細語地訴說著海上舊夢,字里行間泛起滄海浮沉。這處隱匿于浮華深處的清雅之地,就是自詡“不止于書”的建投書局。
書局是兩年前在小書店基礎上擴建而成,擁有“霍格沃茨魔法書院”的美譽。輕輕推開一扇不起眼的門,豁然撞人眼簾的是整面8米高的書墻。寬闊高大的落地窗讓人賞心悅目,窗外美麗的黃浦江風光和陸家嘴建筑群近在咫尺,視野超好。寬大的書桌整齊排列在兩側,搭配綠色燈罩的復古臺燈,寬敞的挑高空間與巨大弧形穹頂相得益彰,神圣的感覺油然而生,讓你一下就能聯想到霍格沃茨那個藏滿秘密的古老圖書館。墻壁復古的圓形門框上掛著世界時鐘,像是提醒你爭分奪秒,千萬別錯過翻開書本將要開啟的魔法之旅。
書籍雖多,擺放卻有章法。每一個區域都按照主題分類,每一個主題又推薦一本書作為代表,還會陳列相應的文創產品,讓你對每個主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進門后右側區域,陳列著影視藝術和英文原版小說,左側則是建投書局主打的名人傳記系列——這可是建投書局的精華所在,因為傳記承載著不同人物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抉擇與命運,最能讓閱讀者受益。二樓主要擺放經濟、金融、管理類書籍,空間雖小,但陳列有序,與喜歡這類書籍的讀者氣質完美搭配。三樓則以兒童書籍、文學社科類為主。作為海派書店中的佼佼者,當然也不能缺少外文原著圖書。值得一提的是,店員特地將譯作和原著同擺一架,非常貼心地滿足了雙語讀者的閱讀需求。
上海衡山和集
雜志向左,電影向右
漫步樹影斑斕的衡山路,能體會上海法租界不可阻擋的魅力。若是邂逅衡山和集,你一定會驚嘆,怪不得上海風韻魅力不減,實在因為這是一處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仙憩之所。
四棟法式小樓優雅地坐落于大隱于市的衡山坊,書店、服裝、時尚相互環抱,煥發迷人氣韻,吸引過客駐足,喚得熟客回眸,尤其值得一書的是擁有小型雜志博物館的書坊。
總策劃令孤磊一身仙氣,腳步輕快地穿梭其間,這里收藏的500種國際雜志可是他的得意之作,他理應有這份自信,因為這里的雜志數量在整個上海灘算來都首屈一指。員工們笑稱他是店內的吉祥物,只要身在上海,令孤磊必然每天10點開門迎客,直至夜深,完全不會覺得疲憊。在這位“雜志癖”重度患者看來,他設計的這個空間有著太多消磨美好時光的方式:閱遍世間雜志、觀展聽講座、發半天呆、品咖啡、暢聊人生。
雜志鋪從二三層之間樓梯兩側的墻壁開始蔓延,直至充滿三層的整個空間,其中有不少是刊物的最后一期。“我們希望這些雜志能找到真正屬于它的歸屬地,找到欣賞它的主人。”令狐磊說。雖然不會刻意搜尋特別小眾的雜志,但考慮到平衡更多文化區域帶來的全球體驗,令狐磊還是頗花了一些心思。在這里,你能看到《The Face》《Smith Journal》和《Frankly》,更絕的是,這里收藏有全套的《良友》畫報和全版《生活月刊》。所有雜志按照時尚、城市、家居、藝術、攝影、美食獨立分類,目不暇接之余,絕對有一本(或者是每一本)讓你愛不釋手。
除了雜志,在這棟小樓里,還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一電影。要知道,上海是中國電影發源地,而新中國的第一家電影院也正位于衡山路,比肩而立的還有上海電影制片廠和上海電影博物館,而費穆、趙丹等上海電影人曾長居周圍。將電影設計為衡山和集的另一個主題,絕對是再妙不過的點睛之筆。為此,令孤磊花費大量心思。他曾詢問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創作時去哪家專業的電影書店,答復是令人詫異的“一家也沒有”!于是,他按照電影類別來構建書店的一層,劇情、科幻、紀錄片、喜劇、愛情、黑色、懸疑、傳記、動作等等,再把所有的書拆解分類。這種用電影人的觀點來審視世界的構想贏得好評如潮,甚至書店為此還專門設置了一個“城市”專柜。想象一下,如果伍迪·艾倫要拍一部關于某座城市的電影,他需要看哪些書、畫冊和城市指南,在這里就可以一鍵找到。此外,店內還集齊了后浪電影工作室的所有作品,像《伍迪艾倫論伍迪·艾倫》《阿莫多瓦論阿莫多瓦》,一時洛陽紙貴。此外,牛津版的毛尖影評和厚厚的庫布里克論文集,也不乏擁躉。
值得一提的是,衡山和集的英文版文學書籍水平一流。國內難得一見的英譯新版雷蒙.格諾的《風格練習》、曾獲布克獎的匈牙利大師拉茲洛.克拉斯納霍卡伊的作品《撒旦探戈》、博爾赫斯的英語文學講稿等一應俱全。正如同令孤磊希望的,在衡山和集,你將與世界相遇,當然是以一種更有趣的方式。
杭州
鐘書閣
高顏值,打造最佳“悅讀”體驗
這里看起來似乎不是書店:一個冷峻的空間,好像極簡風格的咖啡廳;一個鋪滿鏡子、放滿腦洞大開大型玩具的房間,好像一個色彩繽紛的兒童世界;它還有一個巨大臺階層疊伸展的房間,好像電影中復古感十足的圖書館。這就是鐘書閣,一個用高顏值打造最美閱讀體驗的獨立書店。
鏡面鑲嵌在天花板上,一本本書匯成層層波浪,似乎沒有盡頭。而一轉身,一片白色森林乍現眼前,書架像是盤根錯節一般,傲立挺拔。穿行其中,如同在知識的林間采集鮮果,既輕松又快樂。童書館則仿佛一個超級游樂場,旋轉木馬、云霄飛車、海盜船都成了書架陳列。黑底金字隸書的大門,落地玻璃上印滿了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韓語等多個語種的書籍段落,讓每一個熱愛閱讀的人都能找到心里想讀的那本書。
之所以稱為“閣”,是因為店主金浩的靈光一現,在給書店取名時想到了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閣的空間不大,但是,有書則大”。書店名字的另一層含義,是他作為愛書人對于大學問家錢鐘書的敬意。這位曾經的語文教師自稱“書癡”,而鐘書閣就是他建造的一處快樂天堂。
鐘書閣對于愛書人的體貼,可以在很多角落感受到。在“閱讀長廊”的兩側,整齊排列著特制的小格書架,深淺恰好容下一本書,光線也正好能讓人看清書名,便于隨時取閱。為了讓閱讀更舒適,店內設計了溫馨體貼的各式座椅:或是隨意組合的長條軟凳,或是形似蘑菇的圓形座椅,配以柔和燈光,最能撫慰讀書人的心。
書的選擇也煞費苦心。店內三分之一的書籍是經典外國文學名著,出版社是上海譯文和南京譯林。同樣的書籍,書店一定選擇名社大社。抬眼向書架掃去,精品書局的佳作琳瑯滿目,人民文學出版社、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讓你一下就感受到品質。
最值得一提的是環幕閱讀大廳,這是書店的中心,如同一個環形劇場,每層臺階就是一排書架,你可以或站或坐,隨意取書閱讀,非常愜意。坐久一些,你就能體會到那種有別于圖書館的嚴謹沉悶,又有別于市井喧鬧氣息的那份獨特。坐得更久一些,怕是你就舍不得起身離去,重返喧囂塵世了。
毛姆曾說過:“養成閱讀習慣等于為你自己筑起一個避難所,即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災難。”而鐘書閣最希望的,就是能讓孩子們擁有這種幸福的習慣。在“森林閱讀區”,當小朋友穿過一根根白色書架時,柱子上星星點點的燈光就會亮起,宛如來到夜晚的夢幻森林。當他們在過山車和海盜船中尋找心愛的讀本時,地板上的星云圖系會指引他們去往更有趣的藏寶點。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小朋友躍躍欲試,連一本正經的大人都好像一下穿越回好奇心滿滿的童年,想去發現更多、更有趣的世界。
如果說,提供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是獨立書店的基本功,那么成為一個讓你愛上閱讀的空間,就是每一間獨立書店的最終目標。在這一點上,鐘書閣技能滿點。
武漢
德芭與彩虹書店
子夜過后,再與愛書的你暖暖道晚安
初識這家書店是因為一則悼文,紀念的是書店的創辦人之一陳嫂。在癌癥被查出的一年后,她于2014年離開了自己在這個世界建造的樂園一德芭與彩虹。慶幸的是,樂園非但沒有凋敝,反而四處開花,將溫暖帶給了更多的愛書人。
翻閱陳嫂2009年1月的豆瓣日記,發現她開書店的念頭由來已久。“我和愛人內心深藏著一個夢想,希望能開一家讓人有歸屬感的好書店,是能夠舒適地窩在店里度過一整天的那種。”于是,當年她決定豪賭一把,因為她喜歡《花婆婆》書中的一句話:“You must do something to make the world mope beautiful。”
根據陳嫂的設計,這家優選書店必須為愛書人提供舒適的閱讀空間,圖書采購、自助出版和訂書服務則全年無休,同時還舉辦各種有關“書”的文化活動,如藏書票講座、個人藏書經驗分享等。
如今,她那些關于書店的設想都已成為現實,打造溫暖如家的書店氛圍也已然獲得書迷的認可。在店里,不僅能免費閱覽精選的優質圖書,享受定期更換的鮮花,請店員幫你尋找久違的好書,甚至連雨傘都已悄悄準備好,幫你未雨綢繆。每個月,書店還會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彩虹詩社獨挑大梁,舉辦過“女性電影放映周”、“花卉美食萌物分享會”和“武漢花友會”。
成績也很明顯:這里是書迷交口稱贊的武漢第一家體驗式書店,第一家開至凌晨三點的深夜書店,還提供童書免費借閱,并在書店內設立了一個小型圖書館。所有的這一切,都只為讓你的閱讀更增加一絲暖意。
廈門 蟲洞書店
閱讀+旅行,在夢幻書店跨越時空
在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鼓浪嶼上,有一個由書籍裝點的夢幻天堂一蟲洞書店。穿過一樓花園,就會看到“蟲洞”的人口,邁步走下玻璃罩扣住的臺階,穿行過一個五彩斑斕的時空走廊,就來到了可以讓你自由放松閱讀、討論、觀察的空間。如果穿行書店靜謐的走廊,抬頭望向天花板,還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話:“這是一個能令時空錯亂的地方,說到底,是因為它碰了你一下。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被碰到的,只是那么一下,你的節奏變了,眼神變了,不是看到過去,就是看到了未來。”
在書店主人蘇曉東眼里,這間書店就像一位風韻別致的淑女,吸引著萬千慕名而來的追慕者。作為鼓浪嶼上唯一按照中軸線對稱布局的別墅建筑群,這間書店將主題定位為閱讀和旅行。“我們希望這里能有跨越時空的感覺。”蘇曉東說。為了實現這種感覺,他專門找來一票熱愛閱讀的摯友,成立了“選書委員會”,并花費一年時間精挑細選了9327本好書來開啟“閱旅”。
當然,身在這個全國最著名的文藝旅行地,“閱旅”自然不能少了重量級主角。于是委員會成員們又歷時一年,四處尋覓,終于找到3000余冊關于鼓浪嶼的書籍。它們輾轉從舊書店、陳列館、私人藏家手中匯聚到這里,開啟了這座島上新的閱讀趣味。
有人認為旅行是一種探險,有人認為旅行是與陌生人的對話,在書店主人眼里,旅行是一種對美的追尋。因此,美學就成為書店的又一招牌。在這處仙氣四溢的海闊天空之所,對美的理解和追求體現在每個角落。位于三層的蟲洞美術館,是不少藝術家們紛至沓來的理想花園,或演講、或辦展、或開啟創作計劃,熱鬧非凡。而“藝術家島上駐留計劃”這個由蘇曉東的朋友、音樂人虎子于2014年發起,邀請各位大咖上島進行跨界創作的私家活動,更是一年比一年熱鬧,音樂、舞蹈、繪畫、攝影、裝置、雕塑等交相輝映。
閱讀、旅行、對美的感悟和反思,這樣的循環蘇曉東希望永遠不要停止。在他看來,旅行中的人,他所讀的書以及他所感受到的一切,都非常重要,而書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收口”,將所有遭遇的美好與悲傷搜集在一起,為每一個接觸到它的讀者提供能量,并激發創造新的能量。
南京
先鋒書店駿惠書屋
穿越時光,在老宅中與悠然往事卜平然相遇
想要探訪古都南京的遺韻,城南的老門東絕不能錯過。這里蘊藏著金陵最本源的血脈,也承載著本地人最根深蒂固的歷史記憶。東接江寧路,西沿上江考棚,北至剪子巷,南抵明城墻,踏著青翠的石板街,尋訪沈萬三和蔣壽山的故居,步人民居院落,傾聽歷史回聲,沒有比這里更合適的了。如果還不過癮,請移步城墻下的駿惠書屋,這棟珍貴的老建筑,以及里面珍藏的黑白老照片,都能瞬間讓你穿越到百年前,舊影的幻夢發酵出來,滋味涌上心頭,自有一種獨特感受。
駿惠書屋所在的老宅,可是大有來頭。店主錢小華將其從婺源,原封不動地請來南京。平移過程中,宅子被仔細拆解,連外墻的雕花和磚塊也原封不動地一起打包,隨后秉承梁思成先生“修舊如舊”的理念再進行復建。之所以要如此大動干戈,跟這座老宅的故事密不可分。老宅曾經的主人是一位文官,因為好客,當年曾招待赴南京考試的安徽考生一如今來到徽州建筑林立的老門東落腳,也算是一種特別的緣分。
三進式的宅院,正門由徽派磚雕和門樓結合,西邊側門則采用傳統木雕工藝,東邊側門是景門,供當年學子休息和交流使用。門樓莊重樸素,房屋大廳采用木雕和月亮梁,意在暗示莘莘學子奮發用功,將來博取功名,錦衣玉食。行走其間,每扇門的雕花各有主題,人物故事各有淵源,精彩紛呈。書屋入口處,還建有一排讀書小閣供來者小憩。
“行在光中,讀在光中。”為了實現對愛書人的許諾,錢小華拆除了二層樓兩側的背板,游龍環繞的雕花梁鏤空讓光線穿透其中,樓上樓下緊密相連。他還讓設計師安置了400)余盞燈以彌補老宅自然光照的不足,猶如繁星滿天,又好似銀河瀉地,讓人流連不去,樂在其中。
這一切被錢小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這位被業界稱作傳奇的人物將書籍的品類打破,直接以書店命名:文學書店、社科書店、財經書店、創意書店、詩歌書店、電影書店、三聯書店、商務書店、中華書局、藝術書店等,甚至還包括了連環畫書店。在錢小華看來,到駿惠書屋有兩本書一定不能錯過,其一是《一本南京》,介紹這座城市的特點和風俗,另一本是畫冊《美色南京》。其實,在大多數書友心目中,僅僅是在這座漫溢著歷史書香的宅院里穿行,就已是極大的滿足。先賢的溫度在這里傳遞,鼓勵著每一位愛書之人沉浸一場永遠都不會醒來的夢。
如果你已經愛上這里的feel,細心體貼的書店主人還另外準備了各種可以帶回家作念想的小物件,明信片、書簽、手繪地圖、布包、瓷器、香立,每一樣都玲瓏精致,滲透著設計師的心血和巧思,南京老城的生活仿佛也跳將出來,活色生香地將你包圍。
西安
回音公園概念書店
酒吧街上的小清新,好日桄近在眼前
“在西安一條熱鬧的小巷一個安靜的角落,希望有那么一點點氣質能打動你。”回音公園概念書店這樣介紹自己。所謂“概念”,店主解釋說,除了賣書,這里看重的是打造一處溫馨的免費閱讀和討論空間。
德福巷內茶館、咖啡室、酒吧一間挨著一間,這座聞名全城的酒吧街是夜貓子的樂園,若不是門口那些身姿招搖的花花草草,白天路過定然也不會留意這里竟還藏著一家書店。兩扇古意盎然的木門虛掩著,房檐上一排瓷鴿似乎是在等待有心的讀者,進門一探,就能驚喜地發現這個別有洞天的所在。
進得門來,你會覺得自己頓時被眼前林林總總的物件迷花了雙眼。除了琳瑯滿目的書籍雜志四處陳列外,各式各樣的雜貨鋪滿了店內大大小小的角落。手賬、八音盒、胸針、橡皮章、香薰蠟燭、便簽本……不一而足,還有許多地方風味濃郁的創意禮品,讓人目不暇接。
這里不僅是一家書店,更是一處以書會友的世外桃源,來到這里感受時光流逝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除了交流讀書心得、溝通最新圖書雜志信息,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書帶來這里,換作會員卡,再抱幾本別人推薦的書回家。站在店內仔細看,你就能體會到店主為了營造友善氣氛所做的細致安排,整面墻繪制了太空卡通漫畫,桌椅一律刷成彩色,各式各樣的玩具擺放一邊,看起來就好心情滿滿。店內還有面留言墻,任何人有任何感想都能直接寫在上面。房間內隨處可見帶有時光印跡的物件:游樂場的旋轉木馬、古早打字機、干松果、小時候的各種玩具……
沖上一杯香氣濃郁的咖啡,翻看幾頁自己喜歡的書,好時光就在眼前。店主飼養的兩只貓咪“背心”和“襪子”會同熟客們互相逗趣,耳畔傳來的是大家柔聲的討論,醉人的吉他曲傳來,寫一張明信片,并用小刀刻下一方“歲月靜好”的閑章。人生至樂,不過如此。
廣州
1200 BOOKSHOP中信后街店
不一樣的“夜店”,照亮每個人的暗夜
想了解一間書店的氣質,通常看主人就能知曉一二。戴著淺黃色鴨舌帽、一身牛仔衣褲搭配輕便膠底鞋的劉二蘸,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輕松且溫暖。這位建筑師出身的“書店網紅”因為一次臺灣地區的環島徒步,萌生了開一間24小時不打烊書店的念頭,用他自己的話說,“我開的書店,就是一家夜店。”
說是“夜店”,劉二囍內心的真正含義,其實是一間“照亮黑夜的店”。當年,他被寶島上濃郁的人文氣息和淳樸的人情深深打動。因為幾次被好心收留過夜的經歷,回到廣州的劉二囍下定決心,也要為這座城市的深夜留一盞燈,給需要的人提供一處安心之所。為環忘初心,行走寶島的1200公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書店的名字。
一開始,劉二囍還擔心書店會不會深夜無人來訪,但很快這種顧慮就轉瞬即逝。大城市中有太多過客需要安頓,這里的一盞燈吸引了失眠的、失戀的、失神的各種有故事的人,當然也吸引著喜歡讀書的、喜歡安靜的、喜歡溫暖的夜歸人。如同店主心目中的圣地一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這里也安置了床鋪,為沙發客提供一夜好眠。整間獨立的床鋪被書墻環繞,不寬敞的書桌絲毫不影響埋首書香的喜悅。讀得乏了,一頭倒在整潔的床鋪上睡去,完全不用擔心有人打擾。這樣貼心的安排,絕對讓書蟲們無法抵擋。
除了舒適的床鋪,對于那些不想睡覺的書友,書店還有更好的安排。每周六半夜,書店都會聚集一群人分享深夜故事,講的都是個人的真實經歷,從創業到旅行,從城市過客到街頭藝人。通常到凌晨兩點,氣氛會到達高潮,到了5點,所有人就會一起去看日出。如此不可思議的活動,竟然能做到場場不落空。劉二囍笑言,放眼世界,恐怕也只有他的店能撐這么久。
當然,能吸引這些夜貓子,書店還有另外一個秘密武器一深夜食堂。6元一碗的“蔣方粥”,10元一只的“晚安粽”,但最受歡迎的,還當屬喜喜水餃。一份美味進肚,當然可以讓人重新滿血,再次在書香中遨游。
作為一家有“覺悟”的書店,免費閱讀區當然必不可少。“這是一間書店的根本價值。”在劉二囍看來,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免費閱讀的空間,實在義不容辭,于是專門安排了一個區域,添置桌椅板凳,提供免費檸檬水,歡迎所有人進店閱讀。人來人往,很多熟客甚至把這里當作了公司和家之外的“第三地”。書店也安排專職人員每天采訪一位來客,摘錄他的感言,集結成冊,與更多人分享,分享的不止是故事,還有暖暖的溫情。
書店招募了兩位患有聽障的女孩,并貼心地提示來客與她們進行紙筆交流,忍耐因此帶來的不便并給予更多的包容。就連劉二囍收養的流浪狗“拿鐵”也漸漸成了書店的招牌,還曾經一不小心促成了店員的金玉良緣。所有的一切,都只為在這座大城市的一個小小角落,溫暖一顆顆愛書人的心。
大理發生書店
世間最美好的事,就是一切皆可“發生”
避開洱海邊令人窒息的人潮,拐入一處僻靜的上坡路,再一轉彎,“發生書店”就好像一位久藏深閨的美女,靜悄悄地守候在那里。推門而入,你會不由感嘆這里竟如此內秀:古典雋永的白族宅院,無時不散發著歷史的余香,雕梁畫棟的細節點綴著春花秋月的韻腳,啾唧的鳥鳴則好像在講述無人知曉的故事。再往里走,大塊的白色墻垛和鮮花的點綴,加上迎面而來的徐徐微風,又會讓你突然有種穿越到地中海的錯覺,頓時就能拋開腦中的紛擾和煩惱。
店主郝正偉總是笑意盈盈地坐在小院角落,散淡的只言片語遮擋不住他對自己心血設計的傲嬌。這位藝術氣質十足的店主訴說著書店客棧的前世今生,仿佛在傾吐一件件家事,每一樣都細致熨帖。
其實“發生”并非最早的店名,郝正偉原先想給書店取名為“生發書店”,意蘊“滋長、萌發、富有生命力”,但不知怎的,就變成了“發生”,像是命中注定般,一切就這么“發生”了。
接手這棟老式木結構的宅子后,郝正偉開始重新設計,在原本380平方米的院落內布置下鋼結構和輕型材料。為了尊重傳統,書店總層高低于主房的屋脊。但同時又考慮到陽光對書店的意義,所以特意在屋頂開辟了一處空間,并在下面設置了一段樓梯和一株紅梅。晴朗的日子里,陽光直直地照射下來,明亮的空間洋溢著溫暖的味道。從舊房上拆下來的青磚和瓦片則被巧妙地砌進了墻面,建筑的歷史也隨之衍生到這個新生命的角角落落。
書店里的每一本書,都是主人的心頭好,它們被有序地放置在開放式書架上,分類也別具匠心。“革命與搖滾”一欄中包含“搖滾”、“社會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等標簽;“自由”一欄中你會看到《在路上》《嬉皮士拯救了物理學》等佳作;“好奇、有意思”則包括了數學、音樂、物理、化學、詩歌等書籍;至于“歷史”的標簽下,則羅列了科技史、藝術史、數學史、生活史、經濟史等相關書籍;醒目的“文學”一欄內同時包括談話錄和書信集等……而且這樣的分類絕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店主的品位和喜好不斷重構。
當然,店主對圖書的喜好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變遷。一開始是阿城、王朔、胡蘭成、張愛玲,后來轉到了錢賓四、唐君毅、孔子,新媒體大火后,則明顯多了科技、工具、技術相關的書籍,漸漸地,又出現了建筑、美學、秩序方面的書。郝正偉說自己選書除了興趣之外,還有其他要求:內容有營養,封面好看,書名也要有趣。
除了閱讀空間別具一格,整間書店還融合了客棧元素,經營著四間臥房和一個自助廚房。來這里的人可以隨意放松地閱讀、休息、住宿、交流和分享。此外,店主還熱衷于將從全世界收集來的物品巧妙擺放在室內,供有心人不經意地發現和喜悅。由老房子梁柱演化而來的山水座、變形椅、實木床和茶幾;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書立;瓦倫西亞的玻璃花瓶;瑞典的KOSTA BODA燭臺;日本的夫妻杯、魚形煙缸;宿遷的仙人掌;亞平寧的燈具……這些物件守候在書店,等待著一場與有緣人的相遇,正如整間書店的調性,嫻靜淡雅,悠遠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