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春園是遼寧開原一所占地1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有2000余張床位的綜合性養老院。經過20多年發展,沁春園從最初的一棟樓、幾十張床位,發展到今天的8棟樓、2000余張床位,點點滴滴都凝結了院長王麗珍和全體員工的心血。沁春園始建于2002年,是遼寧省首家實施養老體制改革的機構,是遼寧省首家民辦公助型養老機構,是開原市委、市政府的重點民生工程,機構性質是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2005年,在開原市委、市政府的主導下,開原市20個鄉街敬老院統一納入沁春園的管理體系,由沁春園統一管理、統一提供服務,率先實現了城鄉敬養老一體化。目前接收服務對象有四種類型:農村集中供養的五保老人、城鎮三無老人、農村困難家庭常年病人以及社會公眾老人。
環境舒適溫馨
沁春園的硬件設施雖然不能和一線城市的高端養老機構相提并論,但其內部環境給人一種“家”感覺,從房間格局到屋內設施,都給人一種“家”的感覺。傳統的木板床替代了現代化的護理床,方磚地面替代了塑膠地板,簡單實用的衣柜、壁櫥替代了工廠化的標準隔板柜。這些看似簡單、樸素的陳設,使進入房間內的每一個人都不會有陌生感,感覺走進了自己的家。
在即將投入使用的一棟樓里,我們看到的房間格局、屋內設施無不體現出了“家”的概念。王院長向我們介紹,這棟樓投入使用后主要接納愿意獨居或一家老兩口共同入往的老人,房間內除設有獨立的衛生間外,還設有獨立的洗手臺,房間內配備冰箱、微波爐、電磁爐等,方便完全自理的老人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餐食,或者家屬探視時可以為老人二次加工一些老人喜歡的特色餐食。
服務細致周到
老人們年紀大了,牙口普遍不好,加之東北的老人習慣于吃燉菜,院內冬天的食譜以燉菜為主。燉菜有兩大優勢,一是天涼,燉菜能最大限度地延緩飯菜變冷的時間,二是燉菜方便老人咀嚼,便于老人消化。目前仍以“大鍋飯”為主,但是王院長表示,下一步將向老人提供個性化的菜譜,老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喜好,自己點餐,院內將增加食堂人手,為老人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餐食。
考慮到東北的冬天來得早、走得晚,沁春園在原有政府供暖周期的基礎上,自行建設補充取暖裝置,將采暖周期前后各延長半個月。屋外是寒風刺骨,屋內卻是暖意濃濃,屋里的老人僅需穿著一件春秋裝便可在樓內自由活動。
沁春園按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以及病重臥床等不同的情況,將老人分別安置在不同的區域,實行差異化護理。統一組織不同區域內的老人定期洗澡,對于半自理、失能的老人每天有專門護理員負責老人的個人衛生情況。對于半自理、失能失智以及病重臥床的老人實行“一對N”的護理,具體視老人情況安排護理員,每名護理員負責老人的房間衛生、個人衛生、喂水喂飯等服務。
每逢節假日,養老院內部都會組織老人開展文體活動,老人與老人之間,老人與護理員、護工之間結隊活動,豐富老人的生活。
人性化管理
養老院的管理一是管理護理員、護工,二是管理或者說是服務老人。對于護理員、護工,王院長在嚴格按規章制度管理的同時,也把她們當姐妹,經常與她們談心,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遇到任何問題,王院長總是為她們排憂解難,解除她們的后顧之憂,使她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能夠更好地為老人服務,更真心地服務老人。
沁春園對于護理員、護工實行分級管理,每棟樓有樓長,每層樓有負責人,每個區域有組長,內部提拔,以老帶新,大家傳幫帶,內部交流、互相學習。
沁春園作為一家東北縣級市的養老院機構可謂“高規格”,之所以給予如此高的評價,一是因為院內床位多——2000余張床位,即使是一線城市的京滬穗,這樣規模的養老院也不是遍地開花;二是時間久——從最初的一棟樓到如今的八棟樓,歷經20年滾雪球似的發展;三是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老人的分區管理、全院“無死角”監控、個性化餐食、入住老人的計算機系統化管理等等。
王院長表示,沁春園經歷20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能達到今天的規模是黨和政府大力支持的結果,開原市委、市政府充分落實國家和上級政府關于對養老機構的支持政策,各項補貼及時、足額撥付到位,對于養老這一微利行業來說,沒有黨和政府的支持,是很難堅持做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