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人口約八百六十一萬五千余,占全國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云南等地。
姓氏溯源
漢族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涅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qū),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后人在馮地(今陜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jīng)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后,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據(jù)《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陜西省大荔縣)。于是這一支子孫逐步放棄了畢、魏之姓,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孫則氏魏,故馮、魏兩姓實為同一脈族。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屬于以先祖官職稱號為氏。北魏太武帝拓拔燾的裔孫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孫中,其長子拓拔遂留接續(xù)馮翌侯之爵,后成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爵稱號“馮翌侯”為姓氏者,漢化稱馮翌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馮氏,逐漸融入漢族。
源于蒙古族蓋珠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爾虎部嘎拉珠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源于滿族烏蘇氏和富思庫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諸部,屬于漢化改姓以為氏。
陳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陽),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盛于潁川(今河南長葛),南開閩漳,遍及全球。
在中國,陳姓是大姓,七千萬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潁川衍派約五千萬;在海外五千萬的華人中,又有“陳林半天下”之稱。
源流發(fā)展
源流一
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于以先祖封地為氏。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zhèn))史稱陳胡公,后遷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后裔。舜,也稱虞舜,姚姓。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fā)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后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fā)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后,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jīng)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后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jīng)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華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冀州刺史姚平為保舜帝正統(tǒng)血脈,避戰(zhàn)亂而遷隱江南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xù)發(fā)展出其他姓。陳姓發(fā)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余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項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tǒng)。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后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于陳,以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襄公二十五年,“之產(chǎn)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后,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后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
源流二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xiāng),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滑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xiāng)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于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后陳璉,其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蹇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源流三
少數(shù)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xiàn)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后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后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北魏鮮卑族陳氏。據(jù)《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改族姓時,于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顏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jīng)形成。
蒙古族陳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有兩種情況。一是后金努爾哈赤統(tǒng)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系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
哈尼族陳氏。如國家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xié)委員陳批魯?shù)燃词枪嶙尻愂稀?/p>
侗族陳氏。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建筑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家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家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于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xié)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畬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qū)f泛指隴山以西地區(qū),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tǒng)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其它源流說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后,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于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并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后,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后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zhàn)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fā)展成為名門望族。
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jù)記載,北魏孝文時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后,于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唐代中,環(huán)公(臨海令)帶著陳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于莆田仙游,其第五子伯碹(滿公之70世孫),那時因江南西道南康縣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游覽了廬山,后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yōu)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于江州德安縣太平鄉(xiāng)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江州境內,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褚姓,以官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子瑕食采于褚,其德可師,號日褚?guī)煟蚨稀!瘪倚者€有另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jù)《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shù)鼐用窬鸵择覟樾铡?/p>
始祖源流
褚姓,起源有多種說法:
源流一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官吏褚?guī)煟瑢儆谝怨俾毞Q謂為氏。褚?guī)煟喾Q市令,是春秋時期周王室設置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掌管集市和貿(mào)易,兼有今商務部長和工商管理局局長的職能。后來宋國、衛(wèi)國、鄭國等諸侯國都設有褚?guī)熤佟T谑芳蹲髠鳌ふ压辍分芯陀涊d:“鄭公孫黑請以印為褚?guī)煛!边@里說的“印”就是指鄭國大夫印段,曾作著名的《蟋蟀》。褚?guī)煟褪鞘泄伲虼擞址Q褚?guī)熡《巍Ⅰ規(guī)熡〉取V芫巴跫зF五年(鄭簡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鄭穆公姬子蘭之孫公孫黑曾試圖作亂,被子產(chǎn)(公孫僑)發(fā)覺,予以制止。公孫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請求讓印段出任褚?guī)熤殹S捎谟《未_然十分有才華,子產(chǎn)便批準了公孫黑的請求,然后令公孫黑自縊而死,免得由司徒來論罪,那樣會株連許多別的人。
在褚?guī)煹暮笠嶙訉O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褚?guī)熓希笫∥暮喕癁閱涡振沂希来鄠髦两瘛?/p>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姓氏尋源》記載,西周時期,有一個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陽),在史籍《左傳》中更明確地提到洛陽縣南部有一處褚氏亭,在史籍《后漢·郡國志》上也記載著洛陽有褚氏渠,兩書同時認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褚氏。
源流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段之后的封地,屬于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褚氏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時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個兒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陽),因“其德可師”,故時人稱之為褚?guī)煛?/p>
在子段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褚氏;亦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褚?guī)熓希笠彩∥暮喕癁閱涡振沂稀熓希€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褚氏被史稱為褚氏正宗。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段為得姓始祖。
源流四
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褚?guī)鞝柌浚瑢儆谝圆柯涿Q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褚?guī)鞝柺希喾Q楚庫勒氏、車勒庫勒氏、車克里氏等,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支流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內褚?guī)鞝柎澹缘貫槭稀:笥羞_斡爾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在清朝中葉以后,滿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褚?guī)鞝柺隙喙跐h姓為褚氏、楚氏、金氏等。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統(tǒng)薩爾圖·褚?guī)欤瑢儆谝韵茸婷譂h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薩爾圖氏,源出元朝時期撒勒只兀惕氏(山只昆氏)后裔,通古斯語為“Sartu”,世居敖漢部(今內蒙古赤峰敖漢旗)、扎魯特(今內蒙古通遼扎魯特旗)、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xiāng))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rtu Hala。在明朝時期,薩爾圖氏族人中即冠漢姓為山氏、薩氏等。
薩爾圖·褚?guī)焓攀篮螅渥铀_爾圖·海存承襲其職爵,并以父名“褚?guī)臁睘樾帐稀T隈規(guī)焓献迦酥校€有后裔子入伊斯蘭教者,以先祖之名漢化為單姓,成為今天的回族褚氏,世代相傳至今。
歷史起源
源出一
衛(wèi)出自姬姓,來源于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之后,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衛(wèi)(今河南省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衛(wèi)國。到春秋戰(zhàn)國時,衛(wèi)國被泰國兼并。衛(wèi)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wèi)。據(jù)《辭源》記載:衛(wèi),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tǒng)一。全國獨置衛(wèi)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wèi),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衛(wèi),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衛(wèi)綰,見《元和姓篡》。
衛(wèi)國滅亡之后,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衛(wèi)氏,世代相傳至今。衛(wèi)氏族人大多尊奉衛(wèi)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于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wèi)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后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于昌黎地區(qū)(今河南昌黎)鮮
衛(wèi)姓,衛(wèi)滿朝鮮國姓,出自周代王族,山東名門望族也。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后來轉封衛(wèi)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后來衛(wèi)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wèi)國被秦所滅后,衛(wèi)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wèi)”或以康為氏。季子曾有名言日:衛(wèi)有君子衛(wèi)有君子,其國無故。”(衛(wèi)國有很多君子,所以這個國家不會有大難。)
西漢漢武帝時期因為衛(wèi)子夫皇后之故,衛(wèi)氏滿門顯赫。
先后衛(wèi)子夫、衛(wèi)青、衛(wèi)宏、衛(wèi)瓘左右朝政。卑民族中有昌黎衛(wèi)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隸屬于鮮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昌黎衛(wèi)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衛(wèi)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衛(wèi)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三
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wèi)氏。
源出四
源于衛(wèi)國公室,出自漢朝時期朝鮮半島衛(wèi)滿朝鮮,屬于以國名為氏。衛(wèi)滿朝鮮,亦稱衛(wèi)氏朝鮮,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漢朝初期由故燕國流亡者衛(wèi)滿推翻了原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的一個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在戰(zhàn)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勢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其地域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后,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據(jù)史籍《史記》的記載,漢朝初期,有一個名叫衛(wèi)滿的故燕國人,原來是燕王聲綰的屬下。后燕王盧綰背叛漢朝,漢高祖劉邦率軍鎮(zhèn)壓,盧綰亡命匈奴,衛(wèi)滿亦一同前往。后衛(wèi)滿帶同千余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地區(qū)。漢武帝之后,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比如漢四郡:臨屯郡、真番郡、樂浪郡、玄菟郡)設置情況有所變化。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并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咸興),后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qū)),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漢王朝在朝鮮北部地區(qū)進行郡縣統(tǒng)治,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有助于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qū)的傳播。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nóng)民前往經(jīng)商、墾荒,史學家將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文化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
衛(wèi)滿朝鮮滅亡之后,有其王族后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wèi)氏,主要分布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qū),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于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wèi)官阿哈出,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里改(火兒阿)部首領。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時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顏-胡里改(烏延-胡里改),曷懶路星顯水人(今黑龍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后為愛也窟(今黑龍江圖們江一帶)謀克,后授世襲河東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陽河)謀克,其族逐漸來壯大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國東北部邊境地區(qū)的總稱,鎮(zhèn)所在今黑龍江省的依蘭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統(tǒng)領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強大一時的金國政權,以后,部分女真族人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東北地區(qū)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時期歸合芝府水達達等路管轄,在明朝初期,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
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衛(wèi)氏,為滿族漢姓衛(wèi)氏之先。
源出六
源于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佳爾氏,亦稱巴佳拉氏,滿語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漢義“皇帝衛(wèi)士”,出自金國時期宮廷侍衛(wèi)軍,成員大多為完顏氏族人。“巴佳爾”,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于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wèi)”,在元朝時期演變?yōu)橐慌稍鹜⑹绦l(wèi)組成的部落名稱,后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shù)甚少,有四個小分支。
清朝中葉以后,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衛(wèi)氏、富氏、巴氏等。
源出七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奉命遷駐中衛(wèi)(今遼寧沈陽)。明朝中葉以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sut Hala,在明朝時期即已冠漢姓為衛(wèi)氏。
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世居中衛(wèi)(今遼寧沈陽)。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衛(wèi)氏。
蒙古族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衛(wèi)(今遼寧沈陽)。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稱為衛(wèi)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