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綺徽
一提起農村小規模學校,人們腦海中就會出現落后、貧窮的想象。在農村小規模學校普遍艱難發展的今天,甘肅省平涼市卻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生態——充足的師資和“小班化”教學模式,讓孩子們每天都享受著多彩的校園生活。
小班化發展成基調,農村校發展被盤活
“2000年之后,學齡高峰期人口已過,城鎮化步伐加快,一批農村小規模學校出現。我們的問題和困難,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牛啟壽是平涼市教育局局長,說到平涼市小規模學校發展,他首先毫不避諱地說起了曾經面臨的尷尬和問題。
很多家長選擇帶著孩子“外出陪讀”,每家至少有一位家長全職陪讀。“外出打工賺的錢都用在了孩子進城上學的各項開銷上,我們這里小縣城的房價隨著陪讀熱也水漲船高,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牛啟壽說,盡管國家有了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施行了“兩免一補”政策,但因為進城陪讀,農民花的錢反而更多。
當大家思考如何轉變這一困境時,小班化教學進入視線。“我們研究了很多案例,發現小班化教學更符合孩子教育特性,我們擁有天然優勢,因此這個‘基調定了下來。”牛啟壽說,以此為突破口進行改革,小規模學校的發展也有了方向:因地制宜,不盲目撤并;投入經費,優先保障小規模學校發展;補充師資,先讓學校配齊老師。
為此,平涼市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配套文件,建立了提前告知、聽證和審批備案三項制度,防止脫離實際地盲目撤并學校;同時,集中力量加快改造進程,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從去年起,為各地農村中小學補充教師1825人,提高了全市農村小學教師專業水平,優化了教師年齡結構。
教室成了樂園,學校變得“小而美”
呈扇形排列的課桌,將老師半包圍在中央,14個孩子正在跟著老師上英語課,他們邊看電子白板,邊跟著老師一起大聲朗讀。教室后半部分,左側靠墻的書桌上擺放著各學科需要用到的教學儀器,中間擺放著彩色小桌椅供學生課間閱讀,靠墻的圖書角里放置著各類課外書,右側是一些益智玩具,下課或放學后,孩子們可以自由選取。這是平涼市崇信縣野雀小學三年級教室日常教學生活,孩子們都把現在的教室比作游樂場。
據崇信縣教育局局長張軍虎介紹,全縣農村小學現共有306個教學班 “小班化”學校占到全縣小學的85%以上。2009年開始,崇信縣圍繞農村小學“人均空間大、人均資源多”的特征,進行“小班化”教學的研究探索。
2010年華亭縣圍繞年級學生少,課堂不活躍,學習效果差,難于有效組織教學的問題,探索組織相鄰學段年級學生進行“同動同靜”復式教學模式, 2013年涇川縣圍繞農村小規模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課程難以開齊開全的現狀,探索學區內音、體、美、英語等專業教師聯校走教制度。
5年時間,華亭、崇信、涇川縣經過探索研究,從辦學質量到辦學活力都有了很大改善,這也為全市扶持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提供了寶貴經驗。
崇信、涇川、華亭三個縣的成功給了兄弟地區改革的信心,2014年6月,平涼市通過一次現場推進會的契機,在全市確定15個扶持小規模辦學試點學區、100個小規模學校先行開展試點工作。
行之有效的經驗推廣,成為平涼市各縣(區)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動力和借鑒樣板。那時起,平涼各地農村小規模學校漸漸由“小而弱”“小而差”向“小而強”“小而優”轉變。
“困難戶”打贏翻身仗,孩子們回到家門口
3年前,崇信縣秦家廟小學有80多個學生,教學條件落后,缺教師導致無法開齊開足全部課程,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今,這所學校169名學生每天都享受著快樂的校園生活,校園里每天都能聽到瑯瑯書聲,成倍增加的學生90%來自于回流生源。崆峒區上楊鄉早莊小學有一群活力無限的教師,不論教學或者校園活動,老師們都會集思廣益做出“花兒”來,這里完全沒有人們印象中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頭發花白、背脊微駝的景象。中青年教師構成的學校教師團隊有活力、有思路,成為學校發展的關鍵點。
如今,平涼市小規模學校有了強大的師資配備,這都益于政府因地制宜開展的“雙百雙十”計劃——每年選派100名城區教師到農村學校開展支教活動,農村學區、學校選派100名教師到城區進行跟班、跟師交流培訓。音體美等課程開設不齊的問題也通過聯校走教被逐步解決。同時,縣(區)和學區對承擔走教任務的教師在績效考核和評先選優等方面給予傾斜和獎勵,對連片貧困地區的鄉、村學校、教學點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在專業成長、職稱晉升、評優選先等方面給予傾斜照顧,全面提高了農村教師待遇。
如今,像秦家廟小學、早莊小學、高堡小學這樣的農村小規模學校越來越多。這些學校依靠當地優厚的政策扶持,從過去的“困難戶”變成了各地學校發展的樣板和典范;更重要的是,這些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使得學校、區域雙贏的局面逐漸形成。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