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



低碳生活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并不容易,因為需要改變一些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但是,只要你想做,低碳生活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是可以實現的。衣食住行上的點點滴滴小事,就能實現低碳生活,為應對氣候變暖做貢獻。
“今天,你節省了多少碳?”每天進行一項減碳行為,或者計算自己的碳排放量、記下自己的碳足跡,這種生活新時尚正在悄然流行。
在氣候變化以及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等問題愈發嚴峻的背景之下,以減少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的碳足跡為目標的低碳發展模式逐漸受到各方的重視。說到低碳發展模式,似乎離普通民眾的生活比較遙遠。然而正如聯合國環保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所說:“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要想實現低碳發展,僅僅發展低碳工業、強調政府或企業的職責與義務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人人參與,共同實現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的真諦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ving),是一種簡單、簡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作息中盡力減少能量消耗、尤其是碳(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量,其目的在于減少對大氣的污染,從而減緩生態的惡化。時至今日,低碳生活早已不再只是個別專家學者與政府官員的呼吁,城市居民對低碳生活所倡導的公眾環保和社會責任理念的接受度已經大大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動地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費習慣進行簡單而有效的調整,倡導并選擇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正悄然走進千家萬戶。
低碳生活方式,大多體現在一些微小的細節上。比如中國百姓自幼所熟悉的隨手關燈、一水多用、餐后打包一類,都早已深入人心。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理念的更新,主動購買節能節水的電器、一周一天素食主義、避免油炸食品、衣服面料首選棉質而非耗能更高的化纖織物,也慢慢得到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的認可與實踐。低碳生活,為生活增添了美好與便捷,減少了浪費與危害。
低碳生活的踐行
在擁堵的街道上排隊等待,曾經是在北京工作的小黃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其實工作單位離家并不算遠,但是已經擁有了私家車的他不甘心把車白白放在家里,他總是堅持開車出行。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小黃發現了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便利后開始選擇自行車這一綠色、環保、低碳的出行方式,快捷又健身。小黃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最近幾年的時間里,北京的大街小巷中新增了許多只需刷公交卡或微信支付就可以自助租用的自行車。這些自行車無疑為北京無數像小黃一樣的百姓提供了便利,使低碳出行觀念有了落地的載體。
低碳生活,處處可為。不僅是出行,低碳消費的理念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百姓的生活。
家住青島的常阿姨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近來她尤其喜歡到農超對接的菜市場選購果蔬。“那里的菜特別新鮮,味道也足,還不貴!”常阿姨經常這樣向街坊們宣傳。其實,產地較近的水果和蔬菜不僅新鮮程度更有保障、吃得更加放心,由于縮短了運輸距離與消耗,減少了農產品在生產、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而且,本地的農產品中也多以應季的為主,而選擇應季的農產品能夠有效減少生產反季節蔬果所耗費大量能源,健康又環保。
當常阿姨得知自己也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貢獻時,笑得合不攏嘴。近年來,中國的很多城市都開始推行農超對接,間接地促使更多居民加入到選擇本地蔬果、低碳消費的隊伍中來。
主動低碳生活
盡管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漸擴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上依然存在著諸如“過度消費”“享樂消費”“炫富消費”與“面子消費”一類與低碳生活背道而馳的消費方式,它們也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主要來源。
2016年上半年剛參加車展的小王購買了一輛大排量的汽車作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而他之所以不選擇更加低碳環保的新能源汽車,更多是出于攀比和面子的考慮。實際上,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為代價的奢侈型、浪費型消費,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已經不再象征著體面和時尚,而是一種浪費資源的野蠻消費方式。
時常有人認為,低碳生活就是苦行僧式的生活,是貧困或落后的生活方式。其實,許多人在選擇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時,并不會察覺到自己為了減少碳排放、為了地球的環境而做出了貢獻與犧牲,也沒有覺得自己的生活水平發生了下降。多數參與低碳生活的居民都是“主動低碳”,而非“被動低碳”。
低碳的真實含義包括要給人們身體健康提供最大的保護和舒適感,同時對環境消極影響更小,或是有助于改善環境。全面實現低碳生活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之間并不沖突,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其關鍵在于要尋找到一個平衡點與結合點。推進低碳生活,最重要的還是人人都要試著將低碳的理念融入自己日常的生活之中,享受低碳生活的美好,讓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和諧共榮。
試點低碳城市
城市作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中心,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交通線路、良好的居住條件;與此同時,城市的交通、建筑、照明與取暖等又會消耗大量的能源,全世界范圍內城市的人均能耗是農村地區的3.5倍。因此,城市居民在引領低碳生活方面責無旁貸。
關于何謂“低碳城市”這一問題,中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進行了多種闡釋與辨析,并在以下方面基本達成了共識:首先,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理念為指導、以低碳經濟為基礎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是低碳發展的一大領域,力求生產與生活達到低能耗、低污染與高效益的目標,在確保生活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減少碳排放;其次,低碳城市涉及社會、文化、生態、生活、技術等多個方面,需要政府、市民等各方面協力合作、統籌規劃以實現發展共贏。
近年來,中國已有不少城市提出有關低碳城市的構想,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008年1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這標志著低碳城市建設在中國的正式起步。之后,國家發改委又分別于2010年8月、2012年11月和2017年1月先后公布了 三批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名單。隨著對低碳城市認識的加深,越來越多的省區、城市開始在低碳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注意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點、根據自身優勢探索獨具特色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