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霞會
【關鍵詞】 閱讀教學;角色互換;方法;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4—0101—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教師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閱讀實踐。
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對于景美、情深的課文,教師要重視創設情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但學生受知識經驗、閱歷深淺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獨立、及時而正確地領悟作者的感情。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角色互換是一個好方法。角色互換是指,將自己疊加在另一位當事人的環境下,考慮周邊因素對自己的心理影響。運用到教學中就是,讓學生體驗他人的感受,體驗他人的情緒,在體驗中調試自己的情緒,修正自己的行為。
一、角色互換的方法和技巧
1. 互換文本中的角色。讓學生互換文本中的角色,充當文本中的角色,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感受人物命運,從而引起共鳴,使學生在共鳴中動情。如,在教學《風箏》一課的第二自然段時,鼓勵學生多讀,充當文本中的角色,然后問:如果是你在做著風箏,心中會想些什么呢?學生交流之后,引導學生找一找:所想象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從而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
2. 表演文本中的角色。讓學生處在文本角色的位置上思考和想象,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情感。“課堂戲劇表演”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好方式,通常教師可讓學生自行組成表演小組,然后分組商議分工,接著去研讀課文,構想所演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體會角色內在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去排練。這種課堂表演是依靠課文的內容和學生的感受而進行的,其意義不在于活動的結果,而在于表演的過程,強調閱讀主體創造性的體驗和感受,從而完善和充實學生的情感世界。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負荊請罪》等文章就可以這樣嘗試。
3. 創設文本中不存在的角色并進行互換。根據教學需要,創設一個文本中不存在的角色,從旁人的視角去看待課本中的角色,對課本中的角色有一個自己的認識。如,在《凡卡》一課的教學中,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感受凡卡命運的悲慘。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凡卡學徒生活受苦”這一段,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教師可創設情境,以凡卡的爺爺無法收到這封信,請學生以凡卡朋友的身份代凡卡向爺爺訴說自己所受的苦難,這樣就實現了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凡卡可憐的命運的目的。課堂中,學生以向爺爺訴苦的方式親身體驗凡卡命運的悲慘,充分調動學生全身心的感官參與,讓小凡卡的苦難與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共鳴,實現心靈上的相互交融。
二、角色互換時注意的事項
1. 角色互換時應抓住主要角色互換,切忌換得太多導致體會不深刻。例如,在教學第五冊《灰雀》這篇課文時,個別教師抓住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首先把學生放在列寧的位置去體會列寧的擔心和著急;再假設學生就是那個小男孩,把學生放在這一情境中,讓學生討論小男孩的心理活動,體會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接著讓他們設想灰雀的感受,教育他們要正確對待小鳥。整個角色互換看似將學生置身于當時的情景,體會人物的感情,但在短暫的課堂上讓學生體驗這么多的人物是很困難的,加之教師引導不夠,很容易使學生的體驗浮在表面。因此,在角色互換的時候不能換得過多,即便是換了也應抓住主要角色進行體會。
2.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已有經驗進行角色創設和互換。例如,筆者在教學《小草和大樹》一課時,遇到問題:她們取得了這么偉大的成就,如果你是她的鄰居、朋友或者是讀者,你會對她們說些什么?筆者以問題創設情境,虛擬角色讓學生以她們三姐妹的鄰居、朋友、讀者來回顧她們付出的艱辛努力。通過這一訓練再次引導學生走近人物內心并感悟“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的深刻內涵。大多數學生以鄰居、朋友的身份都能說出她們的經歷,體會到夏洛蒂姐妹為了寫小說付出了很多努力,理解成功來之不易。但是無論筆者怎么引導,很少有學生以讀者的身份來談論。筆者反觀自己創設的這個角色,發現忽略了學生的知識儲備,試問作為農村的學生,有幾個讀過夏洛蒂三姐妹的作品,沒有積累哪來感受,可見,教師在角色創設和互換時,應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已有經驗。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