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
摘 要:從紫砂起源之時起,創作一件紫砂作品是非常重要 ,這意味著他的獨有性以及藝術性,同時還承載著一個工藝師的思想情感,從供春到時大彬再到陳曼生,直至今日的所有以創新為主的制壺者,均在創作的這條路上堅實的走著,他們創新但又不拋卻傳統。
關鍵詞:紫砂陶藝;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9-0027-01
紫砂藝術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創作形式。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講究形式的完美與制作技巧的精湛,還要審視紋樣的適合、裝飾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說壺藝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較完美的作品必須能夠抒發藝術的語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夠陶冶性情、啟迪心靈,給人油然而生的藝術感受。茫茫壺海中,如何鑒賞紫砂壺的藝術價值,是所有喜愛紫砂人士都關心的問題。
一、與時俱進,堅持創新,確立市場概念
紫砂陶藝的創新題材,一定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同時要確立新的創新理念和市場現念。所謂創新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創前人沒有做過的作品,創壺友心中期望的,又是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作品。新的市場理念就是確立“誠信是根本”,“壺友、更是朋友”的理念,也就是處處為壺友著想。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朱玉成先生去年曾給我來信指出:“紫砂壺藝要創新,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但還是要強調壺的特定觀賞與實用結合的功能”。因此,“只能看不能用的不行,只能用而不經看的也不行。”這結實用性的教導對每一位立于創作的人作用都是非常大的。
二、紫砂陶藝創新工作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書畫的功底
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在他的“壺藝的形神氣”一文中強調:“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精辟地指出:“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也就激勵著制壺家們不時的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以吸收中國文化的傳統精華;當然關于紫砂畫冊以及其他的文化又能帶來更多的創作靈感。
三、紫砂陶藝的創新必須立足于傳統,植根于傳統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自宋初創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繼續發展至今長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藝精湛,造型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等傳統風格而名聞中外,深受廣大紫砂愛好者的喜愛。
在宜興紫砂的優秀歷史傳統寶庫中,凝聚了歷代藝人的無窮智慧和心血,永遠是我們年青一代繼承和學習取之不盡的源泉。對宜興紫砂陶藝傳統風格的理解,簡言之,就是端莊、大方、素面素心、質樸自然。特別是曼生壺十八式,它是最經典,也是最難學習,最難達到的。很多人在初學的前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學習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從紫砂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為自己所用。而這些模仿名家制作的紫砂壺過程會為自己以后的創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四、在壺藝創新中,必須注重與文化人的密切聯系,爭取他們的參與和幫助
縱觀宜興紫砂的發展史,歷代文人雅士在紫砂陶瓷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起過重大的作用。給紫砂以新的形象,注入新的生命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在明代,紫砂大家時大彬就很重視與文化人的結合,他在后期被文人相邀游歷了婁東(今上海松江),與眾多嗜茶文人學士親密接觸,例改制小壺,壺藝風格為之一變。到了清代嘉道間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與名工揚彭年配合,曼生親自設計十八種壺式,交揚氏親手制作,曼生在揚氏所制的坯上鐫刻書畫,并署“陳曼陀寶”款,從此開創了金石鐫刻、書畫藝術與紫砂壺藝和諧結合的新格調,而獲得了“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崇高贊譽。
近現代,在紫砂壺藝中多有文人參與紫砂,而出現了“名人名品”,紫砂佳作不絕問世。如顧景舟與劉海粟、唐云,王寅春與亞明,汪寅仙與張守智……。中央工藝美術院的楊永善教授曾說過一句話:“紫砂陶實際上是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造的”。這是很精辟而獨到的見解。
“與時俱進”涵蓋了各種不同思維和領域的創作方向,紫砂工藝自明、清以來盛極一時,我們有再由以自己的這一獨特工藝和創新,向更多的領域和更豐富的文化層次作突飛猛進的推動,以保持紫砂工藝隊伍進入良性的發展軌跡,讓更多的人們理解和喜愛紫砂工藝,讓我們的紫砂工藝始終以更多的創新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紫砂壺之所以深受廣大愛茶、喜壺之人的喜愛,離不開其傳統古樸的造型。紫砂歷經歲月的滄桑,到今保留了其傳統而又精華的造型。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進步,人們的審美觀點和使用器物的優劣都在變化,所以在現今創作紫砂壺器的過程中,我們不可以一味的模仿,在傳統紫砂作品中,雖然保留了紫砂一定的優勢,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紫砂作品都適合當今的文化環境。應該在制作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弊端,加以揉合,改良創新,制作出符合現代使用規律和審美的紫砂作品,使紫砂不管在使用還是審美上都更加的完美和諧。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古籍版出社,1998.
[2]傅書英.紫砂藏的收學問[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3]駱卿.彥帥平茨.中國紫砂圖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