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捷
摘 要:青銅器的發明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我國商、西周、春秋三個歷史時期就屬于青銅時代。對古代青銅器中的傳世品進行研究,從而確定其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的工作。鑒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偽。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確定某件真品的價值,給予恰當的評價。本文主要從銹色、手感和聲響、花紋和款識、銅質與器式等四個方面對青銅器的鑒定做了詳細的闡述,希望對青銅器鑒定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青銅器;鑒定;銹色
中圖分類號:K87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08-0031-01
以前的老古董商鑒別銅器,靠眼看、手摸、耳聞、鼻嗅、舌舔來加以斷、推理,辨別其年代與真偽,這完全憑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而現在的專家則擁先進的科學儀器,甚至可用激光測定。可是作為一般的古銅愛好者,要識別一件青銅器的真假,到底該從何入手呢?應該掌握古銅器鑒別的要點。即銹色、手感和聲響、花紋與款識、銅質與器式。
一、銹色
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于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銹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深淺一致程度,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表皮輕浮,而且不潤澤,刺眼,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審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銅腥味,因為千年古銅的無銅腥味的;還可用熱堿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二、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為遍體遍地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后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于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判別。至于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后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體豎筆引長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這些,若一件號稱三代時的銅器上卻出現了小篆字體,那就笑話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四、銅質與器式
銅質的鑒別較簡便,翻看銅器的底部,若出黃銅質地,則是偽品;足底若已偽制了銅色,用熱堿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來面目。除要記清楚銅器的器式、名稱外,還要了解什么年代鑄什么銅器、什么樣式的銅器是什么年代鑄的。例如鈁,鈁是方形,盛器亦是酒器,是戰國末期出現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銹色制,為偽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蓋、短的鼎則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五、銘文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首先,銘文從單字族徽發展而來,形狀奇特古老,難以辨識;發展到后來的成為簡潔精煉的長篇銘文,更足提供斷代依據的歷史資料。如“利簋”銘文。其次,銘文從筆畫簡單的刻劃到規范的書寫鍥刻,無論筆畫、結構還是字形都有明顯的時代變化。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銘文即是。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銘文都橫平豎直,比較規整,刻銘文技工的技術高超,書寫也很流利。第三,隨著時代的崇尚和鍥刻新工具的出現,鑄工鍥刻水平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得到了體現。由于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后,乘濕嵌入豐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寧的上口就火,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
六、結語
總之,鑒別銅器,是一件繁瑣而艱難的事,但只要掌握了要點,多看、多記、多思、還是能鑒別出真假的。
參考文獻:
[1]王榮達.從修復角度談商周青銅器的真偽鑒定問題[J].考古與文物,1987(02).
[2]唐建偉.出土古陶瓷鑒定初探[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2(03).
[3]邵安定.關于考古出土錯金銀青銅器保護問題的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01).
[4]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J].文物,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