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趙 玥
地煉成品油出口遭遇三條攔路虎
○ 文/本刊記者 趙 玥
利潤低、風險大、無經驗可循,導致了地煉成品油出口之路并不順暢。

地煉企業成品油出口之路并不順暢。供圖/CFP
2016年年末便有傳聞稱,2017年地方煉廠成品油直接出口配額將被取消。如今,靴子終于落地。
在近日由商務部與中國海關總署直接下達的2017年第一批成品油出口配額名單中,2016年獲得配額的12家地煉企業暫無新配額。
地煉企業出口大門緣何重新關閉?有專家分析,利潤低、風險大、無經驗可循導致地煉成品油出口之路并不順暢,而地煉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也比想象的更為艱難。
在商務部下發的2017年第一批加工貿易成品油出口配額中,共計發放1240萬噸,較2016年同期下降了40.76%,其中包括汽油365萬噸、柴油525萬噸和航煤350萬噸,暫未發放石腦油出口配額。
同時,本次出口配額下發企業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中化,地方煉廠并未出現在本次配額名單之中。
2015年12月,山東東明石化首獲1萬噸汽油出口配額,自此拉開了地方煉廠參與成品油出口的序幕。不過,1萬噸僅相當于東明石化汽柴油一日的產量,在業內人士看來,其象征意義更大。
作為地煉企業大省,2016年,山東共有10家地煉企業獲得成品油出口資質,累計獲批138.5萬噸,比例僅占全年累計出口配額4507.5萬噸的3%。而這10家企業中只有弘潤石化每個季度都有配額,大多數企業只是偶爾獲得配額。
“雙權”放開迎來一片叫好,加上利潤一度飆升,地煉開工率急速上升。然而,從不同分析機構統計的數據來看,12家地煉企業2016年的配額完成情況并不樂觀。
根據金聯創統計,2016年全國共12家地方煉廠獲得167.5萬噸的配額,但實際完成總量近100萬噸,完成率為60%左右;而依據安迅思中國的統計,實際出口數據為80萬噸,完成度甚至還不到50%。
標普全球普氏高級石油分析師宋燕玲向記者透露,根據他們的觀察,地煉企業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月,中國地煉出口汽油15萬噸,為前10個月平均出口量的三倍以上。
究其原因,宋燕玲認為這些企業為了申請2017年的配額,因此在2016年最后兩個月卯足了勁完成。
雖然商務部未作出官方解釋,但業內人士指出,按照國家規定,若企業在配額有效期內未開展加工原油出口業務,取消其配額申請資格;在配額有效期內,配額使用率低于60%,在下一年度配額下達時按等比扣減。
在這樣的情況下,表現不佳的地煉企業暫未獲得出口配額不足為奇。
另外,國家為了鼓勵成品油出口,2017年1月開始,進一步放開了成品油出口限制,一般貿易方式出口成品油恢復全額退稅,一般貿易方式或只允許分配給中石油等4家國有石油企業。
而地方煉廠出口成品油主要依據《關于暫時允許符合條件的煉油企業開展進口原油加工復出口成品油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該通知明確,后期地方煉廠出口若存在問題可隨時叫停,但可以恢復或延續。
有專家認為,配額發放僅是暫停,并不代表全年都沒有,接下來有關部門仍可能會考慮調整配額管理方式,或者延遲發放給地煉。
據此,有專家認為,配額發放僅是暫停,并不代表全年都沒有,接下來有關部門仍可能會考慮調整配額管理方式,或者延遲發放給地煉。
取得出口配額的地煉企業雖然規模和資質都不錯,但長期以來的政策和市場限制導致他們在出口方面的經驗不足。
根據統計,2016年地煉企業出口量最大的是弘潤石化,共出口35.8萬噸;其次為東明石化,出口16萬噸。
據東明石化相關負責人介紹,地煉企業目前的出口渠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借助國內相對成熟企業的渠道,向外出口成品油;另一種是依靠自己開拓市場,直接向海外客戶出口。而大部分地煉企業都采取第一種出口渠道。
“雖然獲得了成品油出口配額,但國際成品油市場如何進入、出口業務如何處理還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實際操作難度也很大。”一位地煉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臧文剛告訴記者,地煉企業因為對國外市場不熟,在出口成品油時基本是放到新加坡的現貨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出口地區基本集中在東南亞地區。
臧文剛以魯清石化為例。2016年8月份,該公司與托克公司合作進行汽油出口,定向出口南美3.5萬噸93號國四汽油,裝船后從萊州港起航。“由于國內地煉長期沒有放開過成品油出口,魯清石化這次出口是外包給一家外貿公司。并沒有參與實際操作,靠它自己來完成整個交易在現階段不太現實。”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商務部可能對于地方煉廠的直接出口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等存在疑慮。
業內人士透露,像京博石化等少數煉廠雖然已經在新加坡成立專門的進出口公司,但其專業人才配備較為欠缺,出口經驗不足,甚至個別煉廠始終未敢嘗試出口操作。
另外,利潤問題也導致了地煉企業的積極性。據東明石化相關負責人介紹,成品油來料加工出口業務從進口原油到成品油出口報關歷經7個環節甚至更多,一般耗時2個月左右,加上產品積壓時間較長、資金回籠周期拉長,都增加了煉廠的運行成本和操作風險。
“目前山東地煉多距離港口較遠,而當前地煉成品油管道發展尚不完善,中長途運輸所產生的運費將加重煉廠的出口成本。”卓創資訊分析師朱春凱說。
比如2016年弘潤石化出口第一批汽油時,3.5萬噸的汽油需要1000多輛貨車才能運至港口。而京博石化的貿易經理尚新凱則透露,他們發送汽油至港口的運費大約為每噸160元。2016年6月出口2萬噸汽油,花費了320余萬元才運送至萊州港。對大多數地煉企業來說,出口利潤低、風險大、沒有經驗可循,均導致了出口未能成為開拓市場的新途徑。
由于前景尚不明朗,一些地方煉廠表示,如果直接出口資格被取消,或將轉向四大代理公司代為出口。東明石化集團副總裁張留成希望相關部門對國有與民營企業應采用一視同仁的公平政策。而如果最終爭取不到配額,他們可能將產品轉向國內市場銷售。
此前,有業內人士透露,之所以暫停地煉企業配額,更多的是多方博弈的結果。由于2016年“三權”放開,地煉市場一度非常活躍,與國企形成了較強的競爭關系。
金銀島分析師王延婷認為,成品油出口放開并不徹底,地煉僅有配額而無資質,出口路徑較狹窄。“國家仍沒有直接對地方煉廠下放出口資質,地煉仍需通過擁有成品油出口資質的大型石油公司,依然受制于第三方。”王延婷說。
據卓創資訊統計,截至2016年12 月31日,山東地煉汽油月產量為207.67萬噸,環比增加19.94%;柴油月產量為365.45萬噸,環比增加6.61%。預計2017年1月份汽油需求有望出現一定的好轉,但柴油需求恐將繼續遇冷。在2017年兩大千萬噸級煉廠投產的情況下,產能過剩的情況或有一定加劇。地煉資源僅能在國內進行消耗,勢必加劇國內市場競爭。

如果最終爭取不到配額,地煉企業可能將產品轉向國內市場銷售。 供圖/CFP
朱春凱認為,在國內市場較為低迷的前提下,我國成品油資源供大于求的局面還將延續,出口是緩解該矛盾的有效途徑之一。即使取消地方煉廠的出口配額,國企煉廠的出口任務將增加,因此2017年成品油出口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
在此情況下,地煉企業的最佳途徑是逐步增加高端產品的生產,提供附加值更高更有競爭力的產品來參與市場競爭。據悉,目前有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生產國Ⅴ標準的汽油,并且汽油標號也有能力提升到98號,通過進入高端市場來擴大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年末, 山東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對荷蘭皇家殼牌集團所持殼牌馬油51%股權的收購。這是中國地煉行業第一起海外并購的成功案例。通過并購,該企業每年將為馬來西亞提供40%的油品供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地煉企業緩解出口矛盾的一種新方式。
專家認為,從市場整體的發展角度來看,停止地煉獨立出口轉為由主營單位集中出口,可有效防止境外市場中國內企業的不良競爭,有利于資源整合,加強中國資源綜合實力以及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因此,地煉企業的出口市場化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趙 雪
znzhaoxu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