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對等理論不僅僅在意義上作出強調,在風格上使用目的語再次呈現源語言信息中最為接近的相當信息或者對應信息。英語習語具有較為鮮明的地域和名族特色,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底蘊,將語言中的多種修辭手法集中體現出來。本文結合英語習語的文化特點,在習語翻譯中,應用功能對等理論,采用抽象、類比等翻譯方式進行英語習語翻譯,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可以更加有效的溝通、交流。
【關鍵詞】英語習語 功能對等理論 翻譯策略
前言
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日常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習語將語言進一步升華,是語言的精華部分,其蘊含著英語語言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及文化信息,將各種文化及特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習語從廣義上來講含括了比喻性的詞組,也包含了諺語、俗語、格言等,習語是語言在發展過程中的智慧結晶。英語作為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其歷史十分悠久,語言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地理、習俗、歷史遺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響較大。習語作為英語語言中較為特殊的現象,習語翻譯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翻譯者需要對英語習語理解準確,將語言翻譯成為英語本族實際應用語言,使人們能夠了解語言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因此,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講,研究英語習語翻譯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實際的應用意義。
一、功能對等理論的含義
翻譯是人類活動行為之一,具有十分明確的目的性。翻譯的目的是將源語言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翻譯轉換成為習慣的表達方式,盡可能將原意表達準確,便于溝通交流和理解。一般情況下,翻譯文本指的是將源語言和目的語言通過統一的文風及語法表達出來,文風和語法保持一致,也就是將兩種語言意思“對等”。“對等翻譯”作為現代翻譯學的重要核心概念,是翻譯的重要標準。一些西方的翻譯學家在研究語言及闡述理論時,內容都與“對等翻譯”緊密相連。雖然一些翻譯學家在對“對等理論”的想法和理解各有不同,但是大部分翻譯學者認為“對等”翻譯代表著翻譯的準確度,在實際翻譯中具有重要意義。“對等”不僅僅是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遵循的規則,其也將源語言和目的語緊密相連的指代方式。從內容上來看,翻譯需要結合原作的主旨;從文字上來看,翻譯需要表達順暢;從文風上來看,文風需要和原文保持統一。現代翻譯理論在發展的過程中,各個階段離都與“功能對等理論”緊密相連,其中美國翻譯家Eugene A·Nida是影響較深的任務之一,“功能對等理論”是其在翻譯過程中最為常用的翻譯理論。Nida將畢生的精力用于翻譯和研究《圣經》,其翻譯理論主要源于其豐富的翻譯實踐,他人為翻譯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做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的溝通過程,因此提出了功能對等理論及動態對等理論。功能對等理論主要包括了詞匯對等、語句語法對等、文章及問題對等四大方面。Nida認為翻譯中意義是最為重要的內容,而文章的形式則為其次。如果翻譯只在形式上對等,而沒有將文章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及想要文化意義表達出來,那么翻譯就失去了意義。“功能對等理論”將同一個信息,通過信息對等理論,將文章意義使用兩種語言表現出來,雖然接受者語言環境不同,但是通過翻譯讀者依舊可以正確欣賞理解文章,與源語言讀者閱讀效果相同。
二、英語習語的幾大特征
習語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長期使用語言的過程中,習語可以看做是被提煉出來的短句或者固定式的短語,習語主要是從歷史、典故、習俗或者宗教中演變出來的,是一種語言的習慣用法,具有十分鮮明的文化特征,代表鮮明的形象。因此,習語可以稱為是文化語言的載體。習語具有十分獨特的特征,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保持和源語言一致的含義和可信度,也要保持源語言的文化底蘊,習語需比喻形象細致,盡最大的可能將源語言內容翻譯成目的語,使讀者能夠獲得和源語言讀者一致的反應,將文章真實的含義表達出來。
不同的語言所處于的文化背景不同,習語能夠向讀者傳遞文章的真實含義,方便讀者對文章的理解。因此,翻譯對于譯者來講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譯文向讀者提出了很高要求,不僅僅譯者包括讀者在閱讀文章時,需要了解文章作者的語言背景及所處國家的文化背景,只有了解其文化及語言,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在閱讀時理解減少偏差。例如,英語“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resh is weak”可能很多人在看到這個句子時,只是將句子直譯過來,意思是“精神即為意愿,但是十分脆弱” 。如果從句子的表面看,并沒有什么難的詞匯,單詞也相對較為簡單,但是直譯之后卻與源語言想要傳達的含義完全不同,很多讀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真正含義,文章的內容實際上包含了比喻寓意。如果翻譯成漢語,可以譯為“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翻譯更加符合讀者的語言特征和習慣。由此可見,在英漢兩種語言翻譯中,習語翻譯十分重要,按照Nida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英漢的翻譯過程中習語翻譯可以得到很好的應用。
三、英語習語翻譯中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
1.全部對等翻譯法。全部對等翻譯法英語為Literal Translation,在英漢習語翻譯中,內容無論是在形象上還是在涵義上都體現出了中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習語無論是字面上的意義還是形象上的意義所要表達的文化和意義都是一致的,相互相通的。由此可見,在遵循漢語的表達手法的情況下,翻譯者可以通過準確的翻譯,將英語習語所要表達的內容形象的保留下來,在翻譯注釋中可以不用太多注釋作者所處國家的文化及民族特征,可以直接通過漢語了解其文化特點,雖然如此,由于漢語歷史悠久,表達也相對復雜,想要達到十分理想的翻譯效果,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翻譯成漢語為:血濃于水。
2.類比對等翻譯法。類比對等翻譯法英語為Equivalent Analogy.結合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類比對等翻譯法指的是在漢語中找出與英語習語意思相對應或相近的詞語來表達源語言所蘊含的信息,按照文章大意來翻譯,不針對每一個句子逐字逐句的翻譯,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意義。此種翻譯法,雖然從字面角度看并不相同,但是其所發揮的翻譯功能和效果是一樣的,讀者在閱讀譯文時能夠獲得和源語言讀者一樣的心理感受。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翻譯成漢語為:有志者,事竟成。
3.抽象化對等翻譯法。抽象化對等翻譯法英語為Equivalent Description.如果源語言與目的語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較大,目的語讀者很難理解英語習語所想要表達的文化和內涵,那么在翻譯時就需要舍棄原來的意思從而進行抽象化的翻譯方式處理,將對等的寓意翻譯出來,最終達到功能與讀者反映保持一致的目的。現階段,很多英語習語都采用抽象化對等翻譯法進行翻譯。
如: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如果采用類比對等方式翻譯為:傳說中每個家庭衣柜里面都有一個骷髏。如果按照抽象化對等的方式翻譯則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翻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源語言的特色以及文化,不可以破壞其文化,雖然在翻譯之后為讀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消除了一定的語言文化相關差異,但是也可能造成讀者因不了解源語言的文化及含義而出現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障礙。
四、結語
由此可見,在英語習語翻譯的過程中,翻譯者需要深入了解源語言的背景、歷史及文化等,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如果所表達的含義與源語言一致時,可以采用全部對等翻譯法進行翻譯;如果所表達的含義與源語言存在不同時,可以使用目的語的對等語言進行替換翻譯,保障兩種語言的讀者能夠獲得一致的反應;如果源語言表達內容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對等詞語時,則可以忽略一些習語,在大體內容上保持一致。在英語習語翻譯中應用功能對等理論,結合源語言的文化特點,將文章內容翻譯成內容相同含義一致的語言,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瓊.功能對等理論在英語習語翻譯中的應用價值[J].價值工程,2011.
[2]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楊小勇.淺談功能對等理論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應用[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
[4]鄭嵐.交際翻譯理論與動態功能對等理論在醫學英語翻譯中的應用[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5]高潔,曹炯.論功能對等理論在商務英語廣告翻譯中的應用[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
作者簡介:劉靜(1975.1.17-),女,天津人,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高職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