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素珍
摘 要:在班級建設與學生個性發展過程中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設和諧融洽、富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是現代教育藝術的重要體現,也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班級管理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該文圍繞班級建設的文化、制度、精神文化建設內容進行了論述,旨在進一步提高班級文化建設的品味、水平和能力。
關鍵詞: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174-02
1 班級文化概念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同時給一個年級的3~4個班上課,常常會碰到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對相同內容進行講述,但是教學效果并不一樣;對每個班級的孩子付出同樣的愛心,但是孩子們對教師的喜愛程度卻并不相同,各個班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部分班級各門功課在全年級都處于最差,更有的在體育、娛樂競賽中也得不到好的名次。筆者感覺到有一種隱含的內在物質在起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今年奧運會“女排精神”再次鼓舞了全中國人民,筆者豁然開朗,“女排精神”就是一種百折不撓的團隊精神。那么班級也需要有自身的靈魂,即班魂、班級文化。班級文化讓班級具有了自身的特征,讓班級變得色彩斑斕、風格迥異。一個班級是由教師與來自于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性格與氣質的幾十名學生所構成的一個群體,班級具有特定的目標與價值取向,是一個“文化生態圈”。
班級文化指的是圍繞班級的教育和教學活動等建立起的融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班級風氣等于一體的集合體,使班級文化更加偏重的是通過文化方式對班級成員實現無意識的文化滲透,在價值觀上實現一種有韌性的、理性的約束,使班級文化具有自我調節與約束的功能。班級風氣、班級的人際環境與言行傾向等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標識,也是其精神內核所在,因此也稱“軟文化”;班級的墻報、黑板報、活動角及教室內外環境布置等是其物質表現,也稱“硬文化”。文中的“班級文化”側重指的是小學階段的班級文化。
2 研究發現
2.1 基于班級環境文化建設,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班級環境文化建設是最基本的一項內容,一方面是班級精神面貌的體現,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要對班級教室的各個空間進行有效的利用,做出精心的布置,讓教室變得溫馨又舒適,對學生的進取有一個促進作用。對學生而言,一個優美的教室環境會給學生增添學習與生活的樂趣,讓學習中的疲勞得到消除;更為重要的是,一個優美的教室環境可以對學生熱愛班級、熱愛校園起到有利作用,讓學生有更強的奮發向上的動力,讓班級凝聚力得以加強。
2.2 加強對制度的建設,推進班級文化的建設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其主要依據在于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與學校相關的制度,并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重點體現班級的特色。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良好的班風是必要的條件,要引起充分重視。根據班級的情況制定小組管理制度與班級評分管理制度,并且要建立切實可行的班規和建立有效的班干部隊伍。
2.3 將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作為主線,讓班級文化建設得以推進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建設是靈魂與核心所在,班級精神文化建設主要指的是班級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與判斷、道德標準和行為方式等。在精神文化建設中,要重點對班級集體榮譽感與凝聚力進行培養,讓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得以增強,并構建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2.3.1 對班隊活動進行豐富,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班隊活動是一項基本途徑,通過精心設計的班隊活動,比傳統的空洞的說教有更好的效果。學生在活動中,其積極性與主動性都得以充分調動,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思想上的教育,進而在行動上得到改進。
2.3.2 對班級管理角色進行豐富和完善,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主人翁意識
在班級當中,除了有班級干部與組長之外,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有自己的管理角色,如監督語言文明情況、監督著裝是否整齊、監督行為是否規范、檢查門窗開關等,并且在定期內進行管理角色的交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感受到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增強教育,可貫穿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每日的衛生掃除,還是募捐等活動,只要有一個清晰的理念、合適的方法就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2.3.3 開展多種類型的班級活動,形成一種班級精神
第一,每一周在晨會課上開展“講故事,勵心志”的活動,每個月評選出一名優勝者,通過這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參與意識得以明顯增強。
第二,開展主題班會。通過主題班會的開展讓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受到思想上的教育,并在行動中不斷得到改進。
2.4 以班級社團建設為借鑒,穩步推進班級文化建設
根據小學新課程標準,積極開展“班級社團文化建設”工作,促使社團建設,更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激發學生潛能,拓展學生特長,學生個性得到發展,從而使教師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校園生活得到豐富,使學校教育管理再上新臺階。
將班級文化建設與社團建設有機融合,可以開發學科拓展類、體育類、藝術類、人文類校本課程,成立閱讀、英語口語、乒乓球、籃球、手球、跆拳道、管弦樂、兒童剪紙、書法、繪畫、小主持、小記者、小實驗家、文明、禮儀等社團。
3 問題及討論
困擾班級文化建設的問題,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1)班級文化建設如何改變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部分班主任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只要升學率高,教育質量好,就可以名聲在外;尖子生越多,學生的創造能力就越強;期中期末考試成功,班主任就是成功,班級管理就是成功,班級文化建設自然也是成功。這種看法忽視了對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文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要引起足夠警惕。
(2)班級文化建設如何改變重環境輕精神的現象。部分班主任注重環境、制度文化,忽視目標、精神文化。認為只要有環境文化,就可以造就精神文化;只要嚴格管理,自然就可以形成育人氛圍;只要學生聽話,秩序穩定就是好班級,從而忽略了一個班級的文化底蘊。應當看到:一個班級的文化氛圍,其實正是一個班級生命力之所在,是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這是當前班級管理值得關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
(3)班級文化建設如何改變重傳統輕創新的現象。有些班主任因循守舊,忽視創新。要么就是中規中矩地帶班,只抓常規,滿足于學生不出事;要么就是被動跟隨,學校有啥活動就參與啥活動,對活動不主動、不熱心,對學生不引導、不指導,忘記了班主任其實是班級文化的設計者、踐行者,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導師。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愛心奉獻,更需要創造性的班級文化建設。這一點也需要教師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及時轉變思維觀念。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門潛在課程,在教育中發揮著無形的力量,正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一般,不知不覺中融入到班級中的學習、生活與工作當中,讓班級成員的行為習慣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班級是學校的一個基層單位,班級文化建設則是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基礎,因此搞好班級文化建設在營造良好學習環境以及促進學生的良好身心發展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瓊.班主任應重視班級文化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0):59-60.
[2] 閆德明.現代學校管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91.
[3] 王芳.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遼寧教育,2006(11):28-29.
[4] 徐英.小學班級文化建設的探索[J].教育前沿,2007(3):16-18.
[5] 吳水清.新課程理念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南方論刊,2007(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