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娣
摘 要:在語篇分析理論中,語篇的銜接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對于語篇銜接的認知,能極大地提高他們的閱讀技巧,即:對篇章的把握和對語篇的理解能力。該文對照傳統的閱讀教學,提出了語篇分析理論教學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文中最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語篇進行分析,來闡述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語篇分析 語篇銜接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1(c)-0230-02
高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通過閱讀能夠獲取文章中的所需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脈絡?!队⒄Z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在高中階段,英語的閱讀教學中,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的閱讀技能。傳統的閱讀教學,僅僅將閱讀停留在對詞語、詞匯以及句子的分析上,忽視了對語篇更深層次的邏輯推理和判斷。在語篇分析理論中要求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語篇教學為主,通過對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特征進行分析,以此完成教學內容。相比傳統的閱讀教學,語篇分析理論更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該文探索了語篇分析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的,以供同行商榷。
1 銜接概念的提出
語篇的最重要的特點便是銜接,銜接手段體現在語篇的表面結構上。其主要是以語法銜接和詞匯銜接為主,語法和詞匯的銜接將語篇連接到一起,形成有形的網絡。
1976年韓禮德與哈桑合著的《英語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銜接理論的創立。韓禮德和哈桑把銜接看作為“存在于語篇內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系”。
迄今為止,雖然學術界對銜接的概念沒有標準的定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一定的語篇性,因為它有屬于自己的語義單位并有自身的特點。語篇性指的是在語篇的內部各部分內容要符合邏輯,上下連貫,而銜接可以實現該要求,發揮自身的特點。
1.1 語法銜接
語篇銜接手段中,語法銜接是最重要的一種銜接形式,其中包含有照應、替代和省略3個方面的內容。現階段,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材內容中有大量的材料使用的是照應的銜接手段,照應銜接手段是使用最多的。高中階段學生如果能夠很好地掌握照應銜接在語篇中所起的作用,就能更快、更準確地抓住語篇的主題思想。所以,語法銜接,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1.2 詞匯銜接
詞匯銜接是通過詞的選擇使用來達到銜接效果。它表現為語篇中出現的一部分詞匯之間存在語義上的聯系或重復,或由其他詞語替代,如代詞代替名詞,助動詞代替實義動詞等,或共同出現,如classroom與desk、blackboard, student、teacher等用在一個語義場中。前者叫詞的復現關系,后者叫詞的同現關系。這里所說的詞匯包括許多詞項,不僅是單詞,它們不受形式變化的制約,單復數(book /books),時體(write/wrote)和詞性(beauty/beautiful)等等。這些詞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詞義不變,故具有語篇銜接能力。
2 傳統的閱讀教學
現階段,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僅停留在對文章的表層含義的理解和分析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單一化明顯,閱讀方法也只是一味地去讀和背,這種教育模式的背后,嚴重影響著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言教學方面,教師只是對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缺乏對語言整體教學的內容;在閱讀方面,教師只是從某一章節或段落進行微觀分析,沒有對宏觀的內容進行分析,這樣學生欠缺整體閱讀技能。傳統的閱讀教學,只是為了學習而去閱讀,為了完成應試教育去閱讀,而忽視了閱讀的語言過程。
3 語篇分析教學理論
語篇是指實際使用的語言單位,是交流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的語段或句子所構成的語言整體,是使用中的真實語言。也就是說,語篇分析立足于整個篇章,重視分析篇章的建構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還原作者組織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原始過程,來實現理解的目的。總之,語篇分析是對語篇進行宏觀和微觀研究和分析,使讀者對語篇有整體了解和細節的掌握,以達到閱讀效果。
語篇分析教學理論,其主要的內容就是在閱讀中要從語篇的整體出發,理解和分析語篇的內容,結合背景知識和上下文關系,來獲取所需的信息內容,由此來把握文章的脈絡,找到作者寫作的意圖和中心思想。對語篇的分析,包含了對詞匯的分析、上下文分析、中心思想的分析等,閱讀過程不單單是一個認知并推理的過程,而是要先從局部分析,再聯系整體,然后再局部判斷,是一個復雜的語言認知過程。新的閱讀理論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對語篇理解、分析以及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對現階段閱讀教學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4 語篇分析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
4.1 分析文章的宏觀結構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并非是讀者的單方面活動,閱讀其實是讀者與文章作者的一個交流,交流就不能是僅僅將目標鎖定在詞匯和語法的內容上,要能夠以語篇為基礎,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變被動的接受為主動的分析總結,以此來理解整個文章的內容。教師要能夠從宏觀的角度,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以此來培養學生對語篇操控分析的能力。
在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通讀文章,對文章有大致的了解,由此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分析文章的內容,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整個內容中起到承上啟下、銜接語篇的作用,只有找到中心思想,才能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水平。與此同時,教師應該在閱讀前,對學生講述一定的背景知識,背景知識的灌輸,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主題,圍繞主題內容,展開詳細的閱讀和分析判斷,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了解文章的體裁也非常重要,教師要能夠將體裁知識進行歸納分類,學生根據不同的文章體裁和結構內容,更能準確地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以此更快速地掌握整篇文章。
4.2 對語篇進行微觀剖析
在對語篇進行微觀分析的過程中,主要是對語言進行詳細的分析,如,詞組、語法、結構等。同時要注意文章的銜接與連貫。話語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表達都必須銜接合理,符合邏輯,語義連貫。其連貫不但要依靠語篇表層結構中各個句子之間的銜接,而且要符合語義、語用和認知原則。主要是從兩方面來說銜接與連貫,一方面是從文章的內容上來說連貫;另一方面是從語法的角度來理解銜接。語法上的銜接往往體現在一些詞上,如,first、second、finally、however、moreover、on the contrary…要做到對關鍵詞匯用法的掌握,要注意同義詞、反義詞的辨析,尤其是要對比中英文在表達方式上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如果對這些詞不進行有效對比的話,學生會忽略英語詞匯的精妙之處,當然會影響學生對整體篇章的準確理解。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對語篇銜接的理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學會邏輯推理,在閱讀過程中要將語篇進行連貫的理解,以此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語言技巧。
5 結語
英語的閱讀理解除了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外,還要結合文章上下文的內容推斷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深層次地理解文章中所表達的內容。教師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對學生進行詞匯、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加以理解和分析。
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語篇銜接理論,使學生能夠整體地認識文章的結構,強化了語言的整體規律性,與此同時,從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未來的閱讀理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語篇分析理論是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打破了以往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的模式,從整體的語言情境出發,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技巧。教師應該根據課文中的內容,創設符合該內容的情景,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內容,并讓學生參與到其中,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同時提高了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